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歷史上的晉楚之爭,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三次“晉楚同臺”的時代:春秋戰國的晉國與楚國、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的東晉與桓楚、五代十國的後晉與馬楚。三次割據時期的“晉楚同臺”也正好折射了我國曆史的走向趨勢。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上圖_ 春秋時期 晉國和楚國

一、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與楚國

公元前1033年,西周平定唐國叛亂後,周成王將弟弟叔虞封爲唐國國君,叔虞死後其子姬燮將國號改爲晉。晉獻公時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開始崛起。

晉文公時與齊桓公、楚莊王和秦穆公、宋襄公(一說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並稱“春秋五霸”,晉悼公時再次稱霸,國力達到頂峯。晉平公時大權旁落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合力消滅智氏,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被周威烈王正式冊封爲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2張

上圖_ 公元前506年的晉國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3張

上圖_ 公元前403年的趙魏韓

西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封爲子爵,楚國建立。楚成王時期吞併弦、黃、英、夔等小國,楚國開始崛起。楚莊王時期通過任用一批賢臣從而稱霸中原,楚莊王也與齊桓公、晉文公和秦穆公、宋襄公(一說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並稱“春秋五霸”。楚悼王時推行“吳起變法”,楚宣王、楚威王時再度稱霸。楚懷王時國勢衰退。公元前223年,楚國都城壽春被秦國攻破,楚國滅亡。

晉國與楚國曾爆發了城濮、邲、鄢陵三次大的會戰,此外還於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4張

上圖_ 淝水之戰

二、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與桓楚

公元317年,西晉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同年司馬睿派奮威將軍祖逖率部北伐,至公元321年祖逖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後因其逝世而使被收復土地盡失。公元383年,東晉冠軍將軍謝玄在“淝水之戰”中率領八萬北府兵擊敗八十七萬前秦軍,公元384年東晉乘勝一度收復樑、司、青、兗、徐、豫六州。公元399年孫恩、盧循起義爆發,公元411年起義被平定,沉重打擊了東晉統治。公元420年,劉裕廢除晉恭帝司馬德文,建立宋朝,東晉滅亡。

公元403年,東晉大將軍桓玄篡奪政權,公元404年正式稱帝,建國號楚,史稱桓楚。同年劉裕、劉毅、何無忌、劉昶、劉道規、諸葛長民等東晉北府兵將領起兵勤王,攻破建康,逼桓玄向西逃跑。同年5月,晉軍在崢嶸洲大敗楚軍,桓玄被俘處死,國璽被堂兄弟桓謙奉還晉安帝。桓玄從弟桓石綏繼續帶兵抵抗東晉,公元410年被東晉魏興太守傅弘之斬殺,桓楚滅亡。

東晉與桓楚曾在建康附近爆發激戰,最終晉軍獲勝。後又在崢嶸洲展開決戰,楚軍被擊敗。最終桓楚被消滅,重新納入東晉。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5張

上圖_ 公元405年的恆楚與東晉

三、五代十國時期:後晉與馬楚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得到契丹援助,建立後晉,石敬瑭遂將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並自稱“兒皇帝”。公元942年,石敬瑭去世後侄子石重貴繼位,拒絕向契丹稱臣而引來契丹南侵,公元944、945年兩次擊敗契丹,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侵時因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投降而戰敗,石重貴被俘,後晉滅亡。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武安軍節度使馬殷被後梁太祖朱溫封爲楚王,建立馬楚。公元930年馬殷死後由次子馬希聲繼位,公元932年馬希聲死後由胞弟馬希範繼位,公元947年馬希範死後其弟馬希廣繼位,公元950年馬希廣弟馬希萼奪取皇位,不到一年後又被弟弟馬希崇推翻,史稱“衆駒爭槽”,公元951年,南唐派兵攻破長沙,消滅馬楚。

後晉建立後就屢次冊封馬楚,作爲回報馬楚不斷進貢奇珍異寶,還爲後晉討伐叛亂的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甚至經常奏報閩等周圍國家情況給後晉,爲後晉通風報信。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6張

上圖_ 後晉、後蜀、南唐、南楚、南漢、吳越

四、折射趨勢

歷史上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三次割據時期的“晉楚同臺”,雖是一種“巧合”,但細察之下卻可以發現,歷史的脈絡走向正是用這種看似“巧合”的方式體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上

第一次“晉楚同臺”時,晉國和楚國平分天下,勢均力敵。

第二次“晉楚同臺”時,楚已經無法成爲晉的長久等量對手,雖建立之初聲勢浩大,但一年之後便爲晉所敗,一落千丈,數年後灰飛煙滅。

第三次“晉楚同臺”時,楚乾脆直接臣服於晉,形同於晉的藩屬和附庸。

三者關係的轉變,既與總體上古代中央集權在曲折中不斷加強的歷史趨勢相吻合,還從側面反映出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發展方向。(晉國“曲沃代翼”本身就是分封制走向奔潰、小宗取代大宗、“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7張

上圖_ 永嘉之亂後移民南遷的路線和遷入地區的分佈

2、經濟上

從第一次“晉楚同臺”的逐鹿中原,到第二次“晉楚同臺”的鏖戰江淮,再到第三次“晉楚同臺”的上表臣服,三次“晉楚同臺”的不同也反映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

經濟發達的地方總是重點爭奪的對象,西晉“永嘉之亂”造成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以前北方是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第三次“晉楚同臺”前的唐朝中後期由於第二次經濟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和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再加上後晉的主要統治區域在華北,馬楚的主要統治區域在湖南,遠離長江中下游的兩者之間自然也就少了兵戎相見的動機。

3、文化上

除了政治、經濟,從第一次“晉楚同臺”時雙方縱橫捭闔爭霸百餘年,到第二次“晉楚同臺”時楚已無力挑戰晉的正統,再到第三次“晉楚同臺”時楚選擇臣服於晉。三次“晉楚同臺”在文化上也折射出了我國古代儒家成爲封建正統思想,思想統一不斷加強的趨勢。

歷史上有幾次“晉楚”爭雄?爲什麼晉國和楚國總能在一起? 第8張

上圖_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

五、總結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三次割據時期的“晉楚同臺”以一種看似“巧合”的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折射出了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向和脈絡。

就像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說到的那樣:“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鑑戒,後世的教訓。”正是由此,才使中華民族能一路走來,創造出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並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