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黃巾起義的口號解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的開篇,就寫到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次起義黃巾起義,這是在東漢末年發生的一次大規模的起義,很多人也把這件事情看作是三國故事的開端。而在黃巾起義當中,有一句口號非常響亮,它的前半句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但是對於這其中所說的“蒼天”“黃天”,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爲什麼要說出這樣一句口號?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1.一切還得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起

自周失其道以來,面對紛亂不已、戰火連綿的大亂之世,春秋戰國時期的仁人志士無不希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識,構建一套完成的能夠幫助王者一統天下、重歸於一的學說體系。於是,百家勃興、諸子縱橫。天下學說自此亦陷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鼎盛狀態。但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終究不是統治者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在秦始皇完成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的曠世偉業之後,爲了保證帝國的萬世一系,於是在確立“以吏爲師,以法爲教”的基本國策的同時,又盡“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期達到“愚黔首”的目的。雖說後來強秦也被天下英雄給推翻了,但秦始皇“統一思想、鉗制輿論”的治國之策卻被後繼者完好無損的一體繼承。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在董仲舒的輔佐下,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行政命令,原本在秦亡之後已然逐漸復甦的百家之學則再次橫遭禍患。至此,各家學派爲了能夠使自己的學說得以繼續流傳和播揚,紛紛開始改頭換面,將自己與儒家學說相融合。而在此過程中,由戰國時期鄒衍等人創立的“陰陽家”學派的融匯,無疑是最成功的。因爲他的“五行生剋”與“五德終始”之說,從根本上彌補了儒家學派所強調的“君權神授”論的理論漏洞。而因爲這一特殊作用,“陰陽五行”學派也在儒家學說的庇佑之下,堂而皇之的成了當世顯學。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第2張

2.“五行生剋”與“五德終始”之間的關係

話說在遠古矇昧之時,因人們無法解釋自然界的生死變化,所以往往不自覺的將之歸於神鬼莫測之道。畢竟,“神道遠而人道近”,人神之間終究是有所懸隔的。但自鄒衍“敷衍五行,推算五德”之後,渺遠不可測算的神道卻儼然親切,近在咫尺之間。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隨着君主專制制度的成型,封建帝王爲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不尋求天道的幫助。於是乎,“盡言天事”的鄒衍便毫無疑問的成了帝王們的首選。畢竟,鄒衍的“五德終始”之說,不僅能爲帝王們披上光鮮亮麗的神祕外衣,而且還能進一步提升他們在現世的地位,以此使他們成爲“天神”在人間的代表——天子。當然, 在如今的我們看來,所謂“天子”不過是封建迷信罷了,但在古人心中,這所謂的“天子”卻是實實在在的“上天的兒子”。

早在渺不可知的遠古時代,當人們眼見着自己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無不隨着年輪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時,就都無一例外的以爲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位操持一切的天神。而爲了表示對天神的崇敬與感戴,甚至還專門爲此組織規模宏大、場面隆重的祭天儀式。而隨着文明腳步的漸進,人們通過對四時氣候給農作物帶來的變化的觀察。分別將負責“春、夏、秋、冬”四季輪轉的天神命名爲“青帝、赤帝、白帝、黑帝”。此外,再加上代表我們賴以居住、耕種的土地的“黃帝”。早期的“天神——五帝”的思想雛形就此成型。

“世間萬物往往是相互連類而關係的”,隨着人類活動的逐步深入和活動範圍的不斷拓展,爲了解釋那些尚且還不能解釋的問題,人們又在“五帝思想”的基礎上,將世間萬物分成五類(俗稱五行)——水、火、木、金、土。然後又將此五行和四時(四季)五帝進行匹配。

春主生,在東方,屬木,以配青帝;夏主長,在南方,屬火,以配赤帝;秋主收,在西方,屬金,以配白帝;冬主藏,在北方,屬水,以配黑帝;

至於土地,因其覆載萬物,生養萬象,而人們又往往以自己所居之所爲世界之中,所以將土地定於五行之中,再加上彼時人們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區,土色尚黃,故將土地以配黃帝。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第3張

鑑於人間事皆由上帝掌管的理論基礎,而隨着四季時序的更替人間亦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興衰隆替之態,就此而言,那麼爲萬民牧守的執政者自然也應該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表。故此,作爲天神代表者在人間建立起來的朝代自然也就具備了該天神的神性與特色。而四季又是變更輪轉的,那麼朝代的更迭自然也應當遵循這樣的基本原則。

而到了戰國時期,隨着百家思想的日益宏闊,“喜談天事”的鄒衍就在此“五行生剋”的基礎上,經過一番“推演”,將人事的興衰與自然的隆替勾連在一起。所謂“天地無私,唯德是親”。自然而然的鄒衍便將這朝代的興衰代謝的緣由歸結爲“德運”的終始。而這就是“五行生剋——五德終始”的演變過程。

而就傳統的“五行生剋”角度而言,在風水堪輿角度而言,大抵存在“相生”和“相剋”兩種次序,具體表現分別爲:

五行相生(依據四季順序):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剋(依據四季兩兩對照的選擇):水——火——金——木——土

據此而言,隨着鄒衍理論的不斷流行和推廣,在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秦朝以周爲火德得天下,如今自己取周而代之,自然應該是以水德得天下的。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爲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爲紀……更名河曰德水,以爲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第4張

3.藏在“五德終始”學說背後的張角的野心

而依據“五行生剋——五德終始”之說,那麼後來“取強秦而代之”的大漢朝自然就是以“土德”了。不然又如何能夠“克秦制勝”呢?但事情到此卻遠遠未曾結束。到了漢武帝年間,在以董仲舒爲首的一衆儒家學子的攛掇之下,漢王朝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五德終始”推演。認爲“五德”應當以相生的順序來敷衍,而秦朝因其暴虐殘忍,爲國不久而被人爲的忽視,所以漢家天下實際上是上承周室而來的,而根據五德相生的原則,周室應該是憑藉木德得天下的。那麼,如此一來,漢朝自然就是“火德”了。

除此之外,支持漢家屬於“火德”的理論依據的還有被記錄在《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高紀》中的一段關於“劉邦斬蛇起義”的記載:

相傳在高祖押解戍卒前往驪山服刑的時候,由於氣候問題而延誤了期限,爲了逃避秦法的追責,醉酒使興的劉邦索性就將這些囚徒盡數釋放。隨之,自己也準備逃亡羣山之中,而就在他逃亡的路上,他遇到了擋路的白蛇,趁着酒勁,劉邦於是仗劍而斬之。而就在劉邦走後,後來經過此地的人看到有一老太太在那哭泣,於是問她爲何而哭,那老太太就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現在卻被赤帝的兒子給殺掉了”。路人聽了她的胡言亂語之後,紛紛不以爲意,但誰料話音剛落,那老太太卻消失不見了。如此一來,劉邦是赤帝之子的傳言也就漸漸流傳開來,併成爲他起義前的一筆不可估量的政治資產。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中的蒼天和黃天分別是什麼?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口號? 第5張

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徑澤中……(遇)“前有大蛇當徑。”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爲兩,徑開。行數裏,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吾子,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爲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且不論之“劉邦斬蛇起義”確有其事否,但其利用迷信思想導引人心,製造輿論卻是無可置疑的。而這類做法歷代以來又往往是杜之不絕卻收效甚佳的。一如早先籌謀“大澤鄉起義”時的陳勝、吳廣二人,也是藉此神鬼莫測之事來蠱惑人心,挾衆起事的,換言之,迷信之於中國古代那些“做大事”或者“成大事”的人,有着無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如今,藉着“施醫贈藥”之機,大肆糾集黨徒、收納亡叛的張角,他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的目的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充其量也不過是師法前人,希望能夠藉此來煽惑愚民,成其大事。而他之所以搞得這麼神神叨叨的原因,則又跟當時植根於人心的“五行生剋——五德終始”之說,以及在漢光武帝導引之下,異常盛行於天下的以讖緯之學有些關係。

再退而求其次的說,無論漢朝是以“土德”還是以“火德”得天下的,無論是以“五行相生”還是以“五行相剋”爲依據,漢家的“德運”都已經到了盡頭,如今之世,正是到了改天換地的時候。而因爲漢家的“五德推演”本身存在數德(土德和火德)並存的情況,所以,張角就以“蒼天已死”來號召。換句話說,就是,無論漢家是屬於什麼“德運”,如今庇佑漢室的“天神”都已經到了“退位”的時候了。而接替他的正是“黃天”。也就是他張角本人了。

總而言之,在張角用以號召天下的這句口號背後,掩藏的無非是他藉着根植人心的迷信思想,來達到他想“取漢朝而代之”的野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