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康乾時期的手工業有哪些?手工業經濟是怎樣的?

康乾時期的手工業有哪些?手工業經濟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康乾時期的手工業經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朝的手工業在康熙中期以後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峯。手工業分成官營與民營,由於工匠實行以銀代役,所以順治二年就下令廢除廢除工匠制度,官營缺乏必要的工匠而逐漸衰落。

民間手工業興盛,例如雲南民間鍊銅場十分發達。蘇杭一帶民間絲織中已有不少具有專門技術的人,站在一定的地方等待僱用。

康乾時期的手工業有哪些?手工業經濟是怎樣的?

絲織業

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康熙中後期,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餘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餘”,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

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於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清朝在當地設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

棉織業

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當時的棉布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此起家”。

蘇州的“益美字號”,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爲美也”。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產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陶瓷

江西景德鎮在清代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時,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除景德鎮外其他各地的制瓷業也都發展起來,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餘處,遍佈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豔,精美異常。

製糖業

製糖業在臺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康熙至乾、嘉之際,臺灣的種蔗製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餘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康乾時期的手工業有哪些?手工業經濟是怎樣的? 第2張

礦冶業

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採的規模都比較大。如雲南的銅礦,至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餘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

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間,雲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餘斤。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製造業也很發達。那裏有鑄鍋業、炒鐵業、制鐵線業、制釘業和制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爲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