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的開中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的積極作用與弊端是什麼?

明朝的開中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的積極作用與弊端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開中法,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開中法是明代爲了鼓勵商人運輸糧食到邊塞,實行的以糧食換取鹽引,給予商人販賣食鹽資格的制度。具體步驟是商人將糧食運往政府指定的邊塞地區,用糧食換取鹽引,然後去政府指定的鹽場換取食鹽,再運往政府指定的地方進行銷售。這一過程因爲操作繁瑣,所以帶來的利弊一直都飽受爭議。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開中法鼓勵商人運糧到邊塞,這一做法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爲邊塞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應,緩解了之前糧草緊缺的狀態,有利於邊防穩定。同時,將食鹽的販賣資格下放,促成了食鹽的商品貿易,貿易的產生既調動了商人的積極性,也因爲食鹽稅收給政府帶來了利潤。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這一過程操縱繁瑣,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端。

明朝的開中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的積極作用與弊端是什麼?

首先,我們直接看到商人要想最終通過販賣食鹽獲利,需要經過幾個步驟,漫長的週期使得商人需要投入的成本較多,因此,很多成本少的商人無力參與經營,只有富人才能夠長期投入經營,這也導致了食鹽經營的不平衡和壟斷現象。同時,由於販賣食鹽利潤較大,意欲壟斷食鹽販賣的鹽商就會勾結政府官員,政府官員本身也想要從中牟利,這樣就導致了官商勾結、滋生腐敗。

其次,政府機構地位下降。開中法實施前,鹽官需要全權負責食鹽的徵收、運輸、販賣工作,因而職能明顯。但是隨着食鹽販賣資格的下放,食鹽的運輸、販賣環節由商人承擔,鹽官只需要負責管理,所以導致了鹽官實權被削弱。

第三,鹽場工人收入受到影響。開中法實施前,鹽場工人的收入跟政府的鹽課轉化相關聯,開中法實施後,鹽課的徵收與食鹽販賣分別由政府和鹽商負責,這就導致鹽課轉化過程多了一個環節,對鹽課徵收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了鹽場工人的收入。

明朝的開中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的積極作用與弊端是什麼? 第2張

綜上所述,整體來看,開中法實施前期的確起到了補充邊塞糧食的作用,但是後期隨着鹽商的壟斷,其弊端越來越凸顯,以致後來不得不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