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他們有哪些預測天氣的方法和手段?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他們有哪些預測天氣的方法和手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壬申雪,止雨酉晝;已卯雹,乙酉大雨。”這一段文字是考古學家,在考古殷都的時候發掘出來的記載,裏面詳細記載了,不同時辰的不同天氣,是早期巫師用法術來預測天氣的一種手段。

當時有不少的學者看到這段文字非常的驚訝,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大家都想問的問題,古人沒有天氣預報,那麼他們是如何預測天氣變化的呢?如果僅看這段記載,似乎古人是靠着時辰的推演,還有巫師的占卜來實現,那麼這一套方法真的可行嗎?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他們有哪些預測天氣的方法和手段?

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古代的天氣預報和手段。原來古人對於天氣的預測,還真的費勁了心思,而且還各施手段,大家看完以後,可能對於古人的智慧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一、天氣預測從何而來?

其實,筆者以前對於天氣預報這個事情一直都表示不太理解,因爲每天天氣預報裏面只是預測了第二天可能出現的天氣氣候,除了能夠讓大家及時帶傘,似乎也沒有別的作用。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者對於氣象都看得很重,說清了那是天氣的預測,說中了這是國家農業的未來。那麼問題來了,天氣預測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我們先不談天氣預測與現在的各種科技的聯繫,就說說古代的天氣預測,其實就非常重要。因爲天氣這個東西在現在可能影響沒那麼大,但是在古代卻是深刻的影響着我們的農業生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南澇北旱那是常有的現象,所以一旦情況不對就會下暴雨或者乾旱,這樣就會導致農業顆粒無收。

所以,在不同的時期進行不同的天氣準備,其實是很有必要的,這也可以讓我們在面臨災荒的時候做好準備,同時也可以預測來年的農業收成。所以天氣預報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地步,古代必須要想盡各種辦法來預測出,第二天的天氣或者接下來一段時間的氣象。

正是在這樣的生死危機之下,所以我國古代對於天氣預報那可是想盡任何辦法,即使沒有科技,也要憑藉着手段硬上。

那麼,古人到底用什麼手段來預測天氣呢?接下來的操作可能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

二、上古時期的溝通方式

其實最早關於天氣預測,還是得說到我們的伏羲老祖宗,記得以前看曾仕強老師的《易經》時,他就特別強調,伏羲老祖在一畫開天以後,已經通過八卦研究出了世間的很多道理。

在這些道理之中,其中他就使用八卦來演繹八相,包括天、澤、火、雷、風、水、山、地。通過這些方位的組合,然後得出可能性的氣候,但這種組合不確定性太大,而且就好像算命一樣。不過不得不說這是最古老最樸素的天氣預測方式,其中蘊含大道理。當年,伏羲老祖就以這樣的方式引導人們猜測天氣,並且規劃未來的農業生產。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他們有哪些預測天氣的方法和手段? 第2張

在伏羲氏研究出的這種最樸素的方法以後,隨後周文王把八卦演繹成64卦,使得原先不確定模糊的氣候可能性,又一次變得比較明確化。但是這樣的演繹,依舊還是無法準確的預測天氣,還是比較古老樸素。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周文王用八卦來進一步演繹天氣以外,其實商周時期的這些貴族,他們也想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那就是通過問天的方式來問天氣。

在看《中國通史》的時候,社科院的教授就說過,商周時代的人特別信仰鬼神與祖宗,所以這些人都通過與鬼神交流,以巫師的鮮血爲引子,然後通過龜殼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得出可能性的天氣。

於是,就出現了我們開頭所看到的那段文字,以方位,以鬼神,以法術的形式呈現天氣。但那時候的農業還沒有後來那麼發達,所以,雖然天氣預報很不準確,但也能夠勉強使用。

三、曆法和法律的轉變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些方式很古樸,但是畢竟太過於玄之又玄,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所以最早用來騙騙人還是可以的,後來老百姓發現越來越不準,所以需要改變這一方式。

而在這一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出現了最早的歷法《夏小正》,這是最早的歷法,也是最早的關於氣象變化記載的一本古籍,裏面分爲經和傳兩部分,明確記載了當時氣候變遷還有物產的規劃的內容。隨後,立法變得越來越嚴謹,並且被歷代所沿用,對於氣候的描繪也就越來越規範。

等到秦始皇時期,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關於氣象的內容,裏面更是嚴格的要求,各地方必須彙報各地的氣象變化,還有氣象規律。而且在此之前呂氏春秋更是把各地的氣象變化,編輯成了類別,早就已經把氣象預測變的規劃和有規律性。

四、西漢大轉折

經歷了前面兩個階段的演化,等到西漢王朝登場的時候,所有的氣象預測已經基本上定型。這中間最值得講述的就是淮南子的二十四節氣,還有董仲舒的氣象天人感應。

關於淮南子的24節氣,我們到現在都在使用,可謂是影響深遠。而且淮南子這個人雖然在政治上不怎麼行,但是他卻創造性的開始預測關於雷的形成原因,關於與行雲布雨的可能性的緣由。可以說,在西漢時期已經基本上懂得氣候的規律,並且還已經在追本溯源,不得不說這一時期的轉變真的是了不起。

而且在淮南王進行研究的時候,另一位頂尖人物董仲舒也沒有放棄。當年他在研究天人感應的時候,不僅僅描繪了政治組織形式,而且還研究到了氣候形成的具體原因,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曾記錄,認爲水氣 “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

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他們有哪些預測天氣的方法和手段? 第3張

從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董仲舒老先生可謂是學究天人,居然已經對於氣象研究到了這種地步。一般來說,當年西漢已經基本上能夠簡單的預測氣候的變化,並且指導農業。

除此以外,或許是因爲這些頂尖人物的研究,西漢居然首先設立了欽天監這一職位。所以在當時來說,西漢王朝對於氣候的研究已經非常的得心應手,甚至有專門的理論人員進行指導,因此,西漢的農業發展還是比較快的,他們已經有了天氣預報。

這整個一套流程已經形成了古代的天氣預報的基本組成方式,在民間有立法的指導,而在上層有欽天監的觀察,所以即使在古代也可以預測天氣,根本不需要擔憂。

結語

看完這些記載,我們會很明顯的發現,我國古代農業和氣候實在是有着太多的關聯,以至於古人迫不得已在沒有科技的手段之下還要進行天文的研究。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有過錯誤的選擇,例如當年選擇相信鬼神,我們也有過偉大的嘗試,例如伏羲當年的8相組合。

不過慶幸的是,中國古代老百姓一直都非常聰明,鬼神不可靠,算命不可靠,但是我們知道經驗很可靠。所以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記載,最終在西漢時期把各種各樣的氣象推演基本上定型。

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瞧古人,來到古代社會也可以研究氣候變遷,不管是欽天監還是民間的歷法,古人關於天氣的預測,也可以說是登堂入室,絲毫不遜色於我們。對此我們也不由得感慨的說一句,古人真的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