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英宗眼中的于謙是怎樣的?爲什麼一定要殺了他呢?

明英宗眼中的于謙是怎樣的?爲什麼一定要殺了他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英宗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關於殺于謙這件事兒,明英宗後來也後悔了,當初他殺于謙完全是爲了給自己的“奪門之變”找一個合法理由,沒想到弄巧成拙。

1449年,明英宗率領的明朝大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包了餃子,二十多萬人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虜。

瓦剌首領也先在逮住英宗後大喜,他立即帶着英宗直撲北京而言,試圖拿英宗做擋箭牌勒索一番,甚至想一舉拿下北京,再現大元。

面對來勢洶洶的瓦剌人,留守在北京的明朝大臣徹底慌了,由於京師精銳早已被英宗帶走,現在北京城只剩下一些雜牌軍駐守,戰力堪憂,翰林院侍講徐珵等許多大臣紛紛要求遷都南京,但遭到司禮監太監金英和兵部尚書于謙的反對,金英甚至表示“敢言遷者斬”。

到明英宗時期,宦官對朝輒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有了金英的支持,于謙成功地壓制住了遷都的聲音。

實際上于謙反對遷都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因爲此時明朝尚且有實力一戰,若擅自遷都會大大挫傷明朝軍民的抗敵士氣。

當年金宣宗就因擅自放棄中都(北京),遷都開封,使得中都軍民抗敵意志崩潰,試想連皇帝都跑了,老百姓肯定認爲朝廷拋棄他們了,那還有保家衛國的決心呢?

金宣宗一走,蒙古軍很快攻克中都並輕易進入中原,爲了日後蒙古滅金埋下隱患,于謙自然不可能重蹈金國的覆轍。

明英宗眼中的于謙是怎樣的?爲什麼一定要殺了他呢?

隨後在於謙和金英的主導和建議下,孫太后下令由正在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英宗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是爲景泰帝,明廷迅速得到穩定。

緊接着景泰帝全權委託于謙負責北京保衛戰事宜,而於謙也不負衆望,在北京城下擊敗了瓦剌軍。

沒能攻克北京,也沒能撈到什麼好處,也先非常失望,而在退回大漠之後他又發現明廷對於英宗皇帝的態度很明確,就倆字:不管,英宗是死是活明廷一點都不關心,最好是死了。

眼瞅着撈不到啥好處,也先便想把英宗送回去,畢竟皇帝要是死在自己手裏,那麼以後和大明之間就沒得談了。

但是當得知也先想送回英宗的消息後,景泰帝卻不高興了,若是真的把英宗送回來,景泰帝豈不很尷尬。

明英宗眼中的于謙是怎樣的?爲什麼一定要殺了他呢? 第2張

對此景泰帝抱怨:我當年就不願意當什麼皇帝,都是你們把我推上來的。言外之意是:你們現在又要把英宗接回來,我可咋辦。

此時于謙站出來表示現在天命一定,您的皇位不可動搖,按理應該把英宗接回來,萬一有詐,我們就佔據了正義的一方。

作爲擁戴自己稱帝的于謙,景泰帝還是很尊敬的,並且接受了于謙的建議,派遣李實和楊善往去蒙古先行探望一下英宗。

原本景泰帝只是讓李實和楊善往去探望英宗,沒想到楊善往擅做決定,居然把英宗接了回來,這局面就尷尬了。

回到北京的英宗也明白當下的環境,他知道弟弟是不可能把皇位讓出來的,他有這個心裏準備。但是英宗萬萬想不到,弟弟對自己非常地刻薄,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兄弟之情。

英宗皇帝回京之後被以太上皇的頭銜安置在南宮軟禁,一關就是七年。

直到1457年,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趁景泰帝生病期間幫助英宗發動政變,奪回了皇位,史稱“奪門之變”,而景泰帝也在不久之後就離奇駕崩了。

明英宗眼中的于謙是怎樣的?爲什麼一定要殺了他呢? 第3張

重回皇位的英宗首先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奪門之變”的合法性,畢竟景泰帝當皇帝的程序是沒問題的,自己復辟需要有一個藉口,否則沒法跟天下人和後世交代。

這時石亨、徐有貞(上文主張遷都的徐珵,後改名徐有貞)與于謙有過節,他們誣陷於謙造反,並渲染景泰帝是于謙擁戴繼位的,不殺于謙英宗復辟就失去了合法性,而且殺于謙也可以威懾朝臣,鞏固帝位。

於是在石徐等人的勸說下,英宗以謀反的罪名殺了于謙。

總的來說于謙的死是明英宗、石亨、徐有貞等人共同造成的,其中英宗起初並不想殺于謙,雖然于謙擁戴弟弟稱帝,但也正是多虧于謙,自己才能從蒙古回來,否則若是大明都亡了,自己也就沒啥價值了。

但英宗這人耳根子軟,禁不住別人勸說,糊里糊塗的就把于謙殺了,踩了個枉殺忠臣的大雷。直到後來曹吉祥和石亨霍亂朝政意圖謀反,英宗纔開始後悔殺于謙的舉動,可惜已經晚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