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都用哪些方式計時的呢?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都用哪些方式計時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各種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往往在街道上一邊喊着“三更半夜,小心火燭”一邊敲着鑼,這些人便是古代專門計時的職業——更夫,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還有哪些計時的方式。

我國早在西周的時候就確定了一歲(即一年)包含十二個月的設定。以此類推,每日也劃分爲了十二個時辰,並且日期的更新也是在半夜。漢代根據這十二個時辰的特點依次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看到這些名稱就可以大致瞭解古人一天的作息情況了。不過隨着人們生活和娛樂的豐富,這些名稱漸漸的不貼合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律,於是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各個時辰,以晚上十一點爲子時、凌晨一點丑時,之後每隔兩小時爲一個時辰。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都用哪些方式計時的呢?

白天的時候,因爲有太陽的存在,很多時候人們可以用日晷來計時,“日”指的是“太陽”,而“晷”代表“影子”。其中不僅影子的長度可以計時,影子的方向也可以計時,總之日晷就是通過測量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時間的器具。但是日晷一旦沒有了太陽那就失去了作用,因此陰天和黑夜會失去作用,人們還需要其他的計時工具來輔助。

到了沒有太陽的晚上,古人出於對晚上時間的需求,便是產生了一個專門計時的職業——更夫。更夫在古代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在別人安心睡覺的時候,他還得出來巡街和報時。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都用哪些方式計時的呢? 第2張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計時器的精度也有了更好的要求,而刻漏則能滿足人們的這個需求。刻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精確的計時器上。“漏”其實就是一個帶孔的壺,“刻”則是有刻度的浮箭。不過最早的泄水型漏刻會因爲水壓而影響漏水的速度,從而使得計時不準確。後來受水型漏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受水型漏刻又稱多級漏刻,其實就是複數個泄水型漏刻依次串聯組成的裝置。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就避免了因爲水壓的影響而產生的誤差。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都用哪些方式計時的呢? 第3張

上面這些計時方法雖然有效,但不管是陽光還是水都有侷限性,陰天和夜晚沒有太陽,而在冬天水會結冰。於是古人想到了用沙子來計時,於是沙漏應運而生,有些地方還有焚香計時等等方式,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