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盛唐時期的人們爲什麼覺得胖這種形態是美的呢?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盛唐時期的人們爲什麼覺得胖這種形態是美的呢?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到唐朝還是小編非常喜歡的一個朝代,因爲當時的唐朝人們生活雍容華貴,生活的非常富裕,唐朝的經濟在當時也是達到了極盛。唐朝的人們也是過着安逸,祥和樂觀的生活。當時的人們也大多都是肥胖。不過,在唐朝,人們以肥爲貴。越肥就是越美的表現,並不像現在的人們追求苗條。那麼,唐朝人爲什麼以肥爲美呢?

盛唐時期的人們爲什麼覺得胖這種形態是美的呢?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唐朝人的“以胖爲美”,不是今日所說的胖,而是一種富態的豐腴,體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間。從唐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中,可以看出來當時的女性體態豐腴,但無臃腫的感覺

“胖”並不是有唐一代始終的審美取向的。這裏有一個誤區,正如大多數人懷念的唐代其實也就是初唐的“貞觀之治”到盛唐的“開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去懷念藩鎮割據的晚唐一樣,以胖爲美的審美取向也僅是盛唐時期纔有的,其餘的三個階段(初、中、晚)基本還是以清瘦爲美的。

那盛唐的人爲什麼會認爲這樣的一種形態是美的呢?以至於流行這樣一種審美?

隋唐的統治集團來自漢化了的鮮卑人,也就是關隴集團,承襲北魏—西魏—北周一線。鮮卑人屬於北方少數民族,也就是“五胡亂華”中的一大主力。

盛唐時期的人們爲什麼覺得胖這種形態是美的呢?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第2張

從東漢末年到隋再次統一中國,中國的北方和中原地區一直處於漢人和胡人雜居狀態,胡人歸化漢人,與漢人胡化是很普遍的,前者主要發生在胡人的統治階層,後者主要是貧苦百姓,但歷史主流還是漢化。但是這一趨勢在西魏發生地很微妙,北魏的滅亡就是胡人對漢化的反撲,所以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國之初,實行了胡化——對鮮卑人部落、血緣和風俗的再強化。於是,來自於鮮卑人的唐代統治集團,在審美上自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遊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在風俗和審美上與中原的漢人有很多不同,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女性以健壯爲美,因爲與遊牧民族的生活相適應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

此外,雖然唐朝李氏自託是道教李耳後裔,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極大地推崇和發展,尤其是在武則天時期,這個從龍門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數量和規模就可見一斑。佛教中的菩薩造像,都是豐肥而有富態,形體柔美,與當時的社會狀況互爲表裏,也對唐代婦女的審美意識產生了極大影響。

當然,緊靠國家的宣傳和倡導還不行,要有物質基礎。

雖然民衆富足程度遜於宋代,唐朝國力強盛是毋庸置疑的。唐承隋制,但隋朝太短暫,並且隋煬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歡大興土木,對百姓民生的恢復很不利。所以唐朝建立後,不得不像漢代一樣,減輕百姓的負擔,以期國家復原。所以,纔會有其後盛唐這樣的局面,那時的人才能有豐富充足的物質條件。也因此,儘管此時的統治階層提倡“以胖爲美”卻不至於被後世扣上瘦了天下,肥了自己的自私行爲。

那麼唐代的飲食是否真的有別於前代呢?雖然中國史書重政治輕社會、重英雄輕百姓,官方記載中,並沒有太多對食材的記載,但還是有些隻言片語透露出了變化。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就是飲食上的胡化。王讜在《唐語林》(卷一)中記載了唐肅宗做太子時侍膳的情形,提到肅宗用刀割羊肉,這明顯是胡人的作風。相對於中原漢人的麪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這種飲食結構上的變化,也是“以胖爲美”的一個物質基礎。

社會風尚的鼓勵和飲食的支持,的確可以人無憂無慮地長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長不胖的體質,這些都是無用功。所以,唐朝的“以胖爲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戰亂和基因。

從漢末到唐初,中國經歷了近400年的戰亂,人口由東漢末期的近6000萬,經過漢末動亂和三國征伐,到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時人口才恢復到約3500萬,到隋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復到了4500萬,是“魏晉以來數百年間中國古代國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戶的最高額”。但是唐經過隋煬帝的大興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際的戰亂,唐初人口只有1235萬。由此可見,這一時期中國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顯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災人禍,在戰亂年代戰爭傷亡是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出現屠城的現象時,但是更嚴重的是戰亂帶來的對生活和生產秩序的破壞,使百姓無法較快恢復生產,由此帶來的逃難和饑荒也是不可忽視原因。

盛唐時期的人們爲什麼覺得胖這種形態是美的呢?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第3張

但是有研究顯示,正常人甚至是較苗條的人,僅依靠水和維生素也可以存活幾周時間,其中脂肪就是主要的能量來源。也就是說,在饑荒來臨時,胖子有更大的存活機率,有可能會扛到下一次穀物的收穫。胖的人在此時便更顯出生存優勢。

其實還有更深刻的影響,“近期的研究發現,個體間約40%~70%體重指數(BMI,常用於定義和評估肥胖)差異都被歸因於遺傳因素。”衆所周知,基因是要遺傳的,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那麼長的戰亂中,胖子基因相較於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傳,也就是說,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佔得比例要遠高於正常年代,人們更容易長胖,也更渴望長胖。

然而,爲什麼物質豐裕程度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沒有“以胖爲美”的觀念呢?不能說宋代沒有很多胖人,但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名仕書畫中可以看出,清瘦纔是主流,也沒有那麼奔放的服飾和形態。究其原因,宋朝時刻處於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風險下,百姓憂慮,充滿危機意識。

“胖不胖”或許還真與心態有關,中國也有個成語——心寬體胖。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百姓在經歷的數百年的動盪後,普遍安居樂業,民衆心態樂觀開放。

唐代人之所以會有“以胖爲美”的審美觀念,或許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這也是其他朝代無法複製的原因。這裏既有統治階層獨特示範作用,也有賴以產生的物質和心理條件,更有深層次的基因緣由,才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歷史時期的審美取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