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古代創造了哪些注音的方法?

爲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古代創造了哪些注音的方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字都有讀音,我們上小學的第一課就是學拼音,不過在古代並沒有拼音,那當時的人們是靠什麼對字注音的呢?其實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而且注音的方法還挺多的,這次就爲大家專門介紹一下。其實漢字的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往往是經過了幾百年的修改才能使其更加簡化,畢竟作爲一項交流工具來說,如果每個字都太複雜必然會降低效率。我們目前使用的簡體字就比繁體字又容易了很多,也提升了溝通的效率和便捷度。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爲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古代創造了哪些注音的方法?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爲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爲”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爲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爲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古代創造了哪些注音的方法? 第2張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我們的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讀作“乃”,“鯉”讀作“裏”,但是卻不能像某些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法。別說今天很多字我們看了一些字會感到一臉懵逼,不知道都什麼,就是古代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爲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古代創造了哪些注音的方法? 第3張

那麼古人對於不易讀的字會作何處理呢

第一種是”讀若法“,或者叫”讀爲法“,其實意思都一樣,舉個栗子:

在《說文解字》裏這樣標:“儡”讀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這麼一句“父義和”,劉備的老師鄭玄注:“義讀爲儀”

還有更簡單粗暴的,比如在《爾雅》裏將”肇“注”兆“。

第二種就是反切法,用一個漢字表示“聲”,另一個表示“韻母”和“調”,反切的上字爲“聲”,下字爲“韻”和“調”,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這種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當年學英語的時候就經常用,比如I love 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來我們不愧是真正的炎黃子孫,與自己的祖先血脈相連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