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除了史書上的一些記載,趙光義還對哪些事情作過自述?

除了史書上的一些記載,趙光義還對哪些事情作過自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繼位沒有遵循我國曆史上常見的嫡長子繼承製,反而是採用了極爲罕見的兄終弟及制,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後世文人學者對他的繼位備受質疑,以至於很多人認爲正是那晚的“燭聲斧影”,纔有了他坐上皇帝寶座的機會。正是他這種不合常理的繼位方式,使得他自己也惴惴不安,因此他纔會通過不斷的造假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通過不斷的改革朝局來鞏固的皇位、強化他的權威。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光義一生中有三個名字,第一個趙匡義是父親趙弘殷所起,第二個趙光義是哥哥趙匡胤做了皇帝后,爲了避諱所賜,第三個趙炅是自己做了皇帝后自創,由此也可以看出,趙光義對自己做皇帝前的歷史十分看在意。這是因爲趙光義在做皇帝之前可圈可點的事蹟很少,史書上對自己早年經歷記載更是十分模糊,所以在他繼位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篡改運動。在經過這一系列的歷史重構,甚至不惜“搶奪”哥哥趙匡胤的功勞後,趙光義成爲了一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成爲了爲大宋開國建立了不世功勳的英明君主,而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自己的繼位變得理所當然。

除了史書上的一些記載,趙光義還對哪些事情作過自述?

在古代凡是做皇帝的人,出生時必然有異象,這已經成爲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從宋太祖時開始,皇帝出生就必然伴隨着紅光。趙光義既然做了皇帝,那麼他的出生自然也就變得不同凡響了,《太宗本紀》記載“是夜,赤光上騰入火,閭巷聞有異香”,既然哥哥趙匡胤出生時有紅光和異香,那麼同樣做了皇帝的趙光義,出生時自然也要有這兩個標誌。大家都知道這些所謂的異象都是假的,只是爲了突出帝王出生時的不平凡,儘管這些所謂異象都是些假話、大話、空話,但這些假、大、空卻一個都不能少。

在去掉這些假、大、空的套話後,史書上關於趙光義年少時事蹟的記載卻很少,《太宗本紀》記載“帝幼不羣,與他兒戲,皆畏服”,說得好聽點是趙光義從小就表現出超強的領導力,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別人都怕他,說不好聽的就是趙光義從小就調皮搗蛋,經常欺負小朋友。這從另一面說明趙光義早年間值得記載的事情很少,既沒有沒有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慨,也劉備那種“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豪情壯志,只好連小時候做遊戲的事情都寫進去,可見是真沒什麼可寫的。

除了史書上這些記載,趙光義對自己早年間的事情也有過自述,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做了十三年皇帝的趙光義在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下了一個詔書,在這個詔書中講述了自己早年間的一些事情,說自己十六歲的時候跟隨周世宗徵淮南,並且自己“屢與賊交鋒,賊應弦而踣者甚衆”,自己的哥哥趙匡胤聽到自己的勇武事蹟後“拊髀大喜”,並且在自己十八歲的時候曾跟隨趙匡胤和周世宗一起北伐。這個說法在《宋會要輯稿》中也有記載,按照這個說法,周世宗一生中最重要的徵淮南和北伐,趙光義都有參與,並且自己的勇武還得到了趙匡胤的欣賞。

然而趙光義的這個自述在時間上就漏洞百出,趙光義是出生在後晉的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他十六歲的時候應該是後周的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然而這一年發生的是高平之戰, 並沒有徵淮南的事情,而趙匡胤父子徵淮南是在顯德三年,此時的趙光義應該是十八歲左右。根據《東都事略》記載,趙匡胤父子徵淮南後,趙弘殷帶回來一批書籍“歸以遣太宗”,這說明當時的趙光義根本沒有出征。

除此之外,周世宗北伐是發生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此時的趙光義應該是二十一歲。趙光義之所以說自己參與了這兩次戰爭,無非是想說明自己的武功了得,在大宋開國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將領了,但趙光義本質上是一個文人,他可能會騎馬射箭,但絕到不了“賊應弦而踣者甚衆”的地步。

除了史書上的一些記載,趙光義還對哪些事情作過自述? 第2張

“陳橋兵變”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情,畢竟趙匡胤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上奪取的政權,但它在大宋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因此是否參與“陳橋兵變”對宋太宗趙光義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了趙光義參與了“陳橋兵變”,但對他的描述只有“入白太祖”這一件事,也就是說趙光義在整個“陳橋兵變”中, 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趙匡胤做了一個彙報,趙光義儘管參與了,但是貢獻微乎其微。而在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篇》中,整個“陳橋兵變”是由趙普和趙光義共同謀劃的。

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篇》中詳細地描述了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並且描述了“匡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爲戒”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是趙光義在趙匡胤率軍回開封時,扣馬進諫讓士兵回兵營不要搶劫,因此趙光義就成爲了“陳橋兵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然而李燾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加了“《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今從《新錄》”這麼一個註釋,這說明《舊錄》的記載是趙匡胤自行約束士兵的,而趙光義及其後代編寫的《新錄》中記載的是趙光義攔馬進諫的,這個註釋表明了趙光義在繼位之後,對他早年間的歷史進行了太多的修改。

宋初著名直臣王禹偁在寫《建隆遺事》時表明了自己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爲趙光義經常修改史書,他擔心宋太祖趙匡胤對大宋開國的功勞被遺忘,因此將正史中所沒有記載的彙集成冊。儘管現在《建隆遺事》已經失傳了,但裏面記載的十一件事卻流傳下來,學者們結合其他書籍考證,認爲這十一件事是最接近歷史事實的,由此可見王禹偁所說的趙光義將太祖趙匡胤功勞修改的事情是比較可靠的。

在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趙光義曾召集羣臣說了一番話,他認爲儘管太祖趙匡胤的這段歷史剛剛過去,但是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有很多的缺失,因此要把這些缺失的東西重新編寫。其實這是趙光義對《舊錄》的記載不滿意,直到大臣們在《新錄》中加入了趙光義扣馬進諫這個細節,換言之趙光義不滿意的是《舊錄》中記載的他在“陳橋兵變”中毫無作爲。隨着《新錄》的不斷修改,趙光義就成爲了“陳橋兵變”的一個重要參與者,他的形象也就變得無比高大。

“陳橋兵變”是大宋開國的重要事件,如果趙光義參與其中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麼他就是大宋王朝的開國功臣。在五代十國時期,每次的政變都伴隨着流血,無數的百姓跟着遭殃,而整個“陳橋兵變”卻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如果這種“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局面是趙光義造成的,那麼無疑爲他加分不少。所以就變成了是趙光義扣馬進諫,宋太祖趙匡胤才下令士兵回營,因此纔沒有導致百姓遭殃,社會秩序沒有發生動亂。《舊錄》中說的是太祖趙匡胤自行約束的,但趙光義將哥哥這個功勞搶奪了,除了有爲自己加分的原因外,還隱藏着更爲重要的原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聖緒》中記載“太祖嘉帝英略,友愛益至,傳位之意始於此 ”,這是說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看出來趙光義很了不起,所以從那時候起就有傳位給趙光義的念頭。曾鞏的這段話表明了趙光義重構歷史的最本質的用心,那就是爲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是因爲自己早年間的英明神武得到了趙匡胤的嘉許,而陳橋兵變中又表現出了一個仁君的潛質,因此太祖趙匡胤纔會傳位給自己。所以趙光義要把自己的歷史重構,使得自己在大宋開國前就已經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並且在大宋開國最重要的“陳橋兵變”中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

除了史書上的一些記載,趙光義還對哪些事情作過自述? 第3張

趙光義在成爲皇帝之後,甚至於他的皇位已經非常鞏固了,他開始對自己早年間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耿耿於懷,他不滿意史書中對自己早年間的事蹟記載的模糊不清。究其根本原因,是他繼位合法性的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而這不單單會影響到自己,更會使得世人對自己後代皇位的合法性產生質疑。所以他要重構自己早年的歷史,使得世人不再質疑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更使得自己後代的皇位不再受到世人的質疑。

如果趙光義按照母親杜太后的遺命,自己百年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廷美,趙廷美百年之後再傳給哥哥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儘管這樣的皇位傳遞方式遵循了母親的遺命,但是這個皇位的傳遞過程中有太多的不可預測,大宋王朝面臨的很有可能是手足相殘的血腥局面。杜太后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她不知道皇位不是家族私產,而是家庭私產,而趙光義的這一系列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大宋皇位的平穩交接,也將大宋王朝從五代十國的混亂剝離出來。

趙光義篡改史書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推崇,但最後的效果卻是保證了大宋王朝的穩定,這也是像司馬光、李燾這樣的正直的史學家樂意爲其背書的原因,但作爲一個正直的史學家,也不忘記在背書的同時將真實的歷史寫出來,同時也表明了自己支持趙光義的立場。

無論如何,宋太宗趙光義對大宋王朝的穩定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整個宋王朝幾乎沒有出現皇室奪位的慘劇,皇位交接的穩定保證了大宋王朝沒有大的內亂,這或許是軍事實力不強的宋王朝,在強敵林立的背景下延續了三百多年的根本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趙光義的重構改變了整個大宋王朝的命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