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朝廷一打仗,爲何總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呢?

古代朝廷一打仗,爲何總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打仗爲何會糧食短缺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君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在中國,這句古話流傳了幾千年,深深地刻在所有人的心中。古代的皇帝們,需要安撫百姓以維持朝代的延續,就必須得重視糧食問題。

例如從東漢開始,就已經設置了“平準倉”這種控制糧價的機構,在糧價暴跌時朝廷大量收購糧食,以擴大市場需求,藉以擡高民間糧價,避免農民破產;在糧價暴漲時,朝廷開倉賣糧,以擴大市場供給,藉以壓低民間糧價,避免百姓買不起糧食。

古代朝廷一打仗,爲何總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呢?

各代朝廷爲了百姓吃飯的問題,可謂是盡心盡力了。但是爲何朝廷一打仗,就總會出現糧食不夠吃的情況呢?

一、軍隊龐大,千里運糧,損耗巨大

中國古代打起仗來,可不像古代歐洲諸國那樣只出動幾萬人就可了事的。

例如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大破匈奴人,開闢河套地區700裏的土地。秦朝出動了35萬大軍,而戰爭結束後,這支軍隊並沒有班師回朝,而是駐紮在邊境,繼續擔任開荒、修馳道和修長城的任務。

在古代,不管是哪個地區,突然多出個35萬人,都是負荷不起的。蒙恬的治所在上郡,以一郡之力供養這多出來的35萬人,是不可能的。

供養軍隊的任務,大部分由朝廷負責。朝廷需要從中原地區運糧到當地,而在那個時代,千里運糧的難度是巨大的。

當年秦始皇就是從齊國(今山東省)運糧到上郡(今陝西省中北部),因爲當時齊國是除關中以外天下最富庶的地區。對於秦始皇來說,調動大量人力去運糧並不是難事,讓人頭疼的地方在於運糧隊伍的巨大損耗量。

35萬人要消耗的糧食是在太多了,所以給他們運糧的隊伍必須足夠龐大,運糧隊伍由人和各種拉車的牲畜組成,例如牛、馬。運糧隊伍的糧食消耗量十分驚人,當時運糧的情況就是“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鍾、石”都是當時的糧食計量單位)所以導致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就爲了解決運糧問題

古代朝廷一打仗,爲何總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呢? 第2張

一石=二斛,一鍾=6斛,從山東出發,近200斛糧食,由於交通水平的落後,經過路上的長期消耗,到達蒙恬軍隊那裏就只剩下2斛了,損耗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

所以說,軍隊本身的消耗並沒有現代人想象得那麼誇張,運輸部隊的消耗量纔是驚人的。

那麼多人被徵發進蒙恬的軍隊,又有那麼多人被徵發進運輸部隊,這些人本來都是糧食的生產者,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消耗者。這就是戰爭耗糧的原因。

而且不止是如此。

二、經濟原因

經濟學中有一條很簡單的定律:供給大於需求則價格低,需求大於供給則價格高。

朝廷要打仗,就意味着她將來要向民間徵購大量的軍糧,而那些總能提前嗅到商機氣味的糧商,就會先用高價在民間購買大量糧食。

而那些淳樸的百姓,眼光哪裏有他們遙遠,有些人就想着現在乘高價把糧食都賣出去,等將來糧價恢復正常了再買糧,有些百姓就連自己的口糧都給賣了。

等到朝廷開始大量徵糧,必定會擡高市場上的糧價,如果戰爭連年不決,糧價也就會持高不跌,提前屯糧的商人們賺得飛起,而賣掉口糧的百姓就再買不起糧食了。

而且35萬人走到哪裏都會給當地增添不小的壓力,《孫子兵法》就指出,戰爭連年不決,屯駐軍隊的地區就會物價猛漲,到時候當地百姓就要被牽連。

軍隊也是需要在當地買生活用品的,一個地區突然多了很多人,生產力卻不能及時跟上,就會導致生活物資價格猛漲,而當地百姓的生活壓力就被擡高了。

古代朝廷一打仗,爲何總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呢? 第3張

雖然會考慮到當地百姓的平常生活,但軍隊爲了給朝廷減輕壓力,也會在當地購買一定量的糧食,這也會導致當地的糧價被擡高。

朝廷爲何緩解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也會提高賦稅,這就造成了戰爭時期缺糧而百姓買不起糧食的惡性循環。

所以說,由於古代運輸條件的落後,在戰爭時期會有大量軍糧被運輸部隊消耗掉。軍隊駐紮的地區也會因爲突然增多的大量人口,顯得有點負擔不起。

所以就造成全國很多地區糧價增長,一些貧窮的百姓就買不起糧食,所以有時就會出現糧荒。

而且運輸軍糧在古代本就是一大難題,就算在朝廷的調動下,後方的軍糧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前線,軍隊也常常出現斷糧的情況。要麼是因爲運輸路線中某一地天氣突變,導致運輸部隊無法行進,要麼是因爲敵方“懂兵”的將軍派人切斷了糧道……

所以在古代,只要一有戰爭,朝廷、百姓、軍隊都會爲糧食問題發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