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富弼和包拯是如何處理危機的?他們解決危機的中心是什麼?

富弼和包拯是如何處理危機的?他們解決危機的中心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富弼和包拯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危機公關是當下人們常見的一種情況,其實在古代也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言官橫着走的宋朝,很多大臣都有危機公關的時刻,今天讓我們從宋仁宗時期的名臣富弼和包拯身上找一些成功處理危機公關的經驗。

要說起富弼的這次危機公關可真是讓他超級無語。我們今天的危機公關無非是形象受損,可能爲威脅到企業的運營,可富弼當年可是搞不好是滅門的慘案了。因爲他被人指責準備當伊尹,霍光,要廢立君王了,這一下子讓大家坐不住了,主要是皇帝也坐不住了。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提拔范仲淹,韓琦,富弼爲宰執,歐陽修等爲諫官,開始了慶曆新政,富弼是改革的核心人物。這個時候的富弼才39歲,是一個政治新秀,他的岳父是鼎鼎大名的晏殊,時任宰相兼樞密使,富弼當時是樞密副使,翁婿同爲宰執一時傳爲佳話,可也容易招事,有一雙眼睛就死死的盯着他。

這雙眼睛背後的主人是夏竦,這位老兄在當時是非常有爭議的人,他是烈士子弟,而且也很有才華,可惜道德修養不好,被當時范仲淹這樣的正人君子所鄙視。慶曆新政開始的時候,樞密使本來是夏竦的,還沒到任就被彈劾了,結果都沒當上樞密使,最可氣的是這事還被另外一個人寫文章譏諷,夏竦這人好面子,認爲這是奇恥大辱,一定要報仇。

富弼和包拯是如何處理危機的?他們解決危機的中心是什麼?

寫文章譏諷的人叫石介,是個書呆子,當時爲了慶祝慶曆新政,寫了一篇《慶曆聖德頌》,就是這篇文章招了夏竦的記恨。文章裏有這麼一句“衆賢之進,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這話的意思是把范仲淹等人視爲賢人,提拔一個就帶出來一串,夏竦是大奸,罷黜了他就像把腳上的倒刺拔除一樣。這話你寫的是酣暢淋漓,聽的人老不是滋味了。

其實曹操開創唯纔是舉之後,人們對於官員的品德要求早就不高了,北宋的王欽若,丁謂都是大大的奸臣,都不影響人家當宰相,怎麼到了夏竦這當個樞密使你們就這麼反對,還把自己比喻成大奸,皇帝腳上的倒刺,這對於老夏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要報復。

老夏這人愛研究文字,你別看這,關鍵時刻可是能要人命的 。那年頭人們寫信愛拽文,很多信件都喜歡公開,恰巧石介給富弼寫了一封,讓他兩腸子都悔青的話。裏面有一句話,行伊周故事,也就是讓富弼像伊尹周公那樣,輔助君主成爲聖君。老夏改了一個字,讓意思變了,他把周換成了霍,也就是周公變成了霍光,這意思變化就大了。

這三人其實都是攝政的權臣,伊尹和霍光都廢立過君王,周公則長期攝政,爲啥周公沒事,霍光就有事了。其實也不怨霍光,怨他媳婦,老霍一輩子爲了大漢盡心盡力,可是就是不會齊家,他媳婦非要讓自己閨女當皇后,可人家皇帝有老婆啊,結果彪悍的霍夫人直接把皇后弄死了,這一下子霍家從功臣勳貴變成了亂臣賊子。而且霍光氣場太大,漢宣帝曾經說和他獨處,如芒在背,所以後世都認爲霍光有不臣之心,只是死的早沒來得及實施。

要說一封信而已,而且富弼也有能力證明它是假的,富弼沒有這麼做,他在大片的質疑聲中選擇了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到地方去。其實皇帝也知道富弼不是這樣的人,富弼雖然老丈人是宰相,可是富弼可是在皇帝面前和老丈人面前張口就說晏殊是奸臣,弄得晏殊下不來臺。當初富弼以一己之力促成遼宋和議,停止兵戈,之後不貪功拒絕了封賞,這樣的人會謀反?

富弼有精神潔癖,儘管這是流言,可他不想辯解,而且他想到地方去看看慶曆新政執行的到底怎樣。謠言止於智者,富弼有此生以後的經歷告訴天下人,他是忠於大宋的頂天立地的漢子。在地方待了11年,之後富弼重新入朝爲相,之後雖然反對王安石變法,可不是朋黨之爭,他是看透了大宋的官場,改革必毀於基層官員之手。可惜老宰相的肺腑之言,拗相公聽不進去。

富弼和包拯是如何處理危機的?他們解決危機的中心是什麼? 第2張

元豐六年,富弼去世,享年八十歲,諡號“文忠”,一個忠字比文正更能詮釋他的一生。他的經歷告訴大家,面對流言問心無愧,不要去辯解,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自會明白。富弼也是我的老鄉,是我們洛陽人的驕傲。

說完了富弼,我們說包拯。包大人可不是黑臉的,人家是個白面書生。不過他的確嫉惡如仇。中國歷史上名臣不少,但提起青天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包拯,可見包拯的個人魅力。包拯愛彈劾人,所以危機公關就要應對不少。

包拯是天聖五年的進士,算起來他和韓琦是同年,不過人家韓琦是官運亨通,做了三朝宰相,包大人人生的終點是樞密副使,是宰執裏地位比較低的。主要是包大人中進士後沒有當官,而是奉養雙親長達十年。十年的時間在宋朝對於一個進士而言可是黃金時期,很多人十年就穿紫袍了,位列宰執,臺閣了。包拯雖然少了這十年,不過迎來了美名。

要說他彈劾最激烈的是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要說這位老兄也是倒黴催的。其實他也是進士出身,比起宋仁宗親舅舅李用和賣紙錢的出身還是好太多了。可惜啊,仁宗親媽被劉太后打壓,所以仁宗就要補償李太后孃家,大臣反對無效。你張貴妃家憑啥,官家可沒虧待你,而且張貴妃封貴妃都讓很多人不滿,她不過生了三個公主又沒生皇子。

其實張貴妃給張堯佐要的宣徽南院使就是個管後宮的閒職,也干係不到朝政,可是包拯就是不依不饒,不惜啐皇帝一臉口水,這也是宋朝不讓殺大臣,這要是在明清,包大人早不知道死幾回了。不過這事給包大人贏得了好名聲。他的危機公關在後面。

富弼和包拯是如何處理危機的?他們解決危機的中心是什麼? 第3張

三司使在宋朝管財政,和今天財政部長可不一樣,這個官職類似於計劃經濟時代的計劃委員會主任,權力還是很大的,號稱計相,宰執多從這個位置升任。嘉祐4年(公元1059年)蘇軾的恩師張方平時任三司使,結果因爲利用職務之便購買了土豪的地,被包大人知道了,然後彈劾之,張大人被罷免,換上了宋祁宋大人。

包大人又彈劾了,這次有點過分了,這次的理由是宋祁他哥宋庠是宰相,不利於開展工作,也不知道仁宗是咋想的,把宋祁罷免了,然後讓包大人來當。這下輿論就開始懷疑了,合着你包拯彈劾這個彈劾那個,爲的是自己做這個官啊。

歐陽修上書譏諷包拯“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愛彈劾人,可別忘了人家歐陽修也是當過諫官的,而且比包大人有才華,罵起人來都不帶髒字的。這下包大人只好在家不上班,等着皇帝處理。

宋仁宗最後還是逼着包拯當了三司使,其實仁宗皇帝這麼做無非是讓包拯明白,官家相信他,可是擋不住流言蜚語。其實包拯彈劾張方平和出於公心,這老兄似乎仇視姓張的。可他彈劾宋祁就有點私心了,原因是幾年前他彈劾過宋庠,如果現在宋祁再當了三司使自己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必定一個宰相加一個三司使,他還是鬥不過的。

富弼和包拯是如何處理危機的?他們解決危機的中心是什麼? 第4張

要說包拯能一直彈劾別人而不倒關鍵還在於包拯自身乾淨,你別人想彈劾他你找不到實錘,這位老兄不貪財不好色,沒有不良嗜好,這樣的人還老從事紀檢監察工作,這讓當時的官員很頭疼。這樣的人也適合當這樣的官,皇帝還是很高興的,包拯也是嘉祐四真之一,被人稱爲真中丞(御史中丞)

包拯沒有富弼的魄力,也跟他年齡有關,富弼被傳流言時才四十歲,包拯已經六十多了,不過包拯的選擇是當時官場規定的做法。官員被彈劾,居家等待調查,尤其是幹御史,諫官的言官們更注重這個。包拯還是自信自己數十年爲官清廉,絕對沒有貪戀官位的意思。

富弼和包拯對待危機公關選擇了不一樣的方法,可是中心是一樣的,就是讓時間去證明自己的清白。同時平時爲人處世行得正,坐得端,不懼流言蜚語。人生在世,流言蜚語難免出現,如果一聽別人說了自己壞話就急赤白臉的去爭辯,只會讓人覺得你是不是有這事,只不過別人誇張了,反而適得其反。泰然處之,不僅僅是相信自己,也是相信大家。其實你越急着辯解,也會讓相信你的人對你失望,原來你對他們都不相信。人生在世,沒做過就是沒做過,沒必要去爭辯,做了就是做了,爭辯也就無濟於事。總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還是要獨善其身,還是《大學》裏說得好,人要先修身,而後齊家,之後才能治國,平天下。還有一個就是這兩個生的好,上有英明天子宋仁宗,如果換成別的皇帝他倆可能就歇菜了,這也是現代領導應該重視的,知道所用之人的有點長處各是什麼,要出於公心而不是私心作祟,心底無私天地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