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周瑜爲何成了最爲關鍵的人物?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周瑜爲何成了最爲關鍵的人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赤壁大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因爲這是後期的三個國家都參加了的戰役,所以,這場戰爭又顯得比其它兩次大戰更加波瀾壯闊。戰爭以孫權、劉備的勝利收場,三足鼎立的局面從此奠定了一個基調。這就是,曹操失敗,再也沒有跨過江南;孫權的東吳政權從此實現了江南的穩固,而最大的受益者則是劉備,他從此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從而有了西川,也有了屬於他的蜀漢國。

這次戰役,無論是參戰人物的層次、數量還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都是另外兩次戰役以及三國時期其他所有戰役所無法比擬的。不過,這次大戰雖然是在後來的三位帝王所統率下進行的,但有一個人的作用卻是最爲重要的,這個人就是周瑜,而周瑜的作用又是其他人無法比的。正因爲如此,後代的蘇軾有“三國周郎赤壁”的名句!但是,很多人卻不太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只因爲大多數人看的是演義而不是史書。那麼,爲什麼說周瑜是赤壁大戰中最爲關鍵的人物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大戰的前期是曹操征伐荊州的劉表,但曹操剛剛南下,劉表就死了。繼承劉表的小兒子劉琮率領全州投降,這給了依附劉表的劉備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很快就被曹操擊潰。與此同時,西川的劉璋也派出使者向曹操聯絡,還派出了幾百個士兵前來給曹操助戰。這樣一來,曹操的主攻目標就成了孫權,而他這次南征的最終目的也就變成了統一江南。

曹操要想跨過長江的障礙在於缺乏水軍,因此上,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到了秋天的七月就開始了南征。劉琮率領全州投降,不但讓曹操順利地擁有了荊州,還意外地得到了荊州的水軍,這讓東吳人覺得自己的優勢頓時失去。於是,東吳籠罩在一片悲觀情緒當中,一時間投降論調佔據上風,大臣們都勸孫權投降曹操。孫權此時也是難以決斷,投降,父兄開創的基業毀於一旦,心有不甘;迎戰,兵力和曹操相差太多,沒有勝利的把握。這時候魯肅站了出來,他提醒孫權,東吳所有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獨他孫權不行。他說,像我魯肅這樣的人投降曹操,還可以到得一個官職,日後慢慢升遷也不失獲取富貴的機會,主公您投降,曹操又怎樣安置呢?這讓孫權看清了最根本的利害關係,但這並沒有解決如何取勝的問題。於是魯肅又建議,讓孫權趕緊召回周瑜。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周瑜爲何成了最爲關鍵的人物?

周瑜回到吳都,立刻反駁了投降派的論調,提出:曹操只是託名漢相,實則是一個漢賊!這就解決了戰爭正義性的問題。

周瑜還指出了軍事上戰勝曹操的四個有利條件:曹操即便是內部團結,也只能是速戰速決,不可能長時間地和江東較量水軍的勝負;何況北方並不是十分安寧,還有西北的馬超、韓遂已經成爲曹操的後患;曹軍的長處在於步兵和騎兵,現在他們捨棄了自己的長處,而想駕駛着戰船和我們交鋒,對他們是不利的;現今天氣已經寒冷,戰馬缺乏草料,北方的士兵來到江南水鄉,水土不服,必然生病。這四項都是用兵大忌,曹操冒險前來,必然失敗。有了周瑜的這番分析,東吳內部統一了思想,決心和曹操一戰。

可以說,有了周瑜對於戰爭基本情況的準確判斷,纔有了整個東吳對於進行這次戰爭思想認識的統一,這也是孫權做出最終決定的關鍵所在。

孫權能不能像曹操、劉備那樣自任前線總指揮帶兵打仗呢?應該說不行。孫權是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爲吳主的。孫策臨死時,對兄弟倆有一個基本判斷,說:“率領江東的人馬,在兩軍對壘之際做出決斷,與天下英雄抗衡,你不如我;舉拔賢人,任用能人,並使他們各盡心效力,來保衛江東,我不如你。”應該說,這個判斷基本上是準確的,孫權作爲東吳集團的領袖,在治國理政,舉賢任能方面的確有其獨到之處,但臨陣爭鋒的確不是他的強項。不僅僅是他的哥哥這樣說,實踐也證明的確如此。如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攻擊合肥,卻被張遼的不足萬人擊敗,不得已只好退兵。而這次戰役並不是一次遭遇戰,打過了各自離開就算了,而是有意識發起的戰役,孫權還在合肥城下待了十幾天。如此看來,在戰役指揮上,孫權肯定不如周瑜,因而也就不能代替周瑜成爲戰役的指揮官。

在戰役進行的實際階段,軍隊調動,戰役部署,攻防實施,都是周瑜計劃安排和組織實施的,這也是周瑜不可替代的有力證明。周瑜在孫權的哥哥孫策時就已經成名,孫策能夠定據江東,有周瑜很大一部分功勞,因此,就是這個大都督的職位,也是其他將領不可替代的。

在赤壁大戰前,是魯肅首先說服了孫權抗擊曹操,還說服了孫權聯合劉備,又是他提醒孫權召回周瑜。赤壁勝利後,魯肅先一步返回吳都,孫權讓大臣們都出來迎接,給了他極高的尊榮。周瑜死後,魯肅又代替他領兵,周瑜原來所屬的兵馬也都歸魯肅指揮。那麼,魯肅和周瑜相比,誰是最關鍵的人物呢?

魯肅在赤壁大戰中同樣也是居功至偉,但魯肅是戰略家,他所提出的建議也都是在戰略層面。就孫權的內心來說,他是偏重於抗曹的,只是擔心力量懸殊,一旦失敗連一個迴旋餘地都沒有。而魯肅提醒他,不戰而降和戰敗投降都是一樣的結果,曹操都不會給你一個地方讓你掌管。但魯肅沒有涉及到如何戰勝的問題,況且魯肅的意見是對孫權一個人說的。周瑜則不同,他的建議是東吳可戰,因爲抗拒曹操,對於東吳來說是政治上有理,軍事上有利,戰爭的結果是東吳必勝。又因爲周瑜是在孫權召開“朝廷”會議時說的,所以對東吳來說影響巨大。兩相比較,魯肅是堅定了孫權一個人抗曹的決心,而周瑜是堅定了包括孫權在內的所有人的信心。

在戰役的進行階段,魯肅的職務是“贊軍校尉”,職責是“協助周瑜謀劃戰略”(助畫方略),相當於軍師或者現代參謀長,和周瑜這個“前線總司令”有很大的區別。另外,魯肅在東吳的地位,也沒法和周瑜相比,在赤壁大戰前,只要周瑜是主戰的,這個大都督就非周瑜莫屬。至於後來魯肅代替周瑜領軍,是赤壁大戰成全了魯肅,如在此戰前,孫權選帥,周瑜之後還有一個程普,程普之外還有呂蒙。是赤壁大戰讓孫權認識了這個具有戰略眼光的魯肅,而周瑜,在孫策時代就已經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魯肅之外,其他將領就更是無法和周瑜相比。周瑜從孫策時代所奠定的地位,也是他成爲赤壁大戰關鍵人物的最基本的條件。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周瑜爲何成了最爲關鍵的人物? 第2張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好像整個赤壁大戰都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而周瑜要麼看不到將要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總比諸葛亮晚一步。這讓人覺得,周瑜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大都督而已,沒有諸葛亮的幫助,他不可能打勝赤壁之戰。換句話說,諸葛亮纔是赤壁大戰最關鍵的人物。

按照諸葛亮《出師表》的說法,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受劉備的“三顧茅廬”之請跟隨了劉備,也就是在赤壁大戰發生的前一年。這時期的諸葛亮,雖然和劉備“情好日密”,但由於劉備也是依附於人,所以諸葛亮既沒有具體職務,因爲沒有仗打,也沒有戰事讓他謀劃。直到赤壁大戰後,曹操失敗,劉備趁機收復了荊州江南四郡,諸葛亮才被任命爲軍師中郎將,讓他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職責是“督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說,諸葛亮能夠謀劃軍事,最多也就是在劉備收復江南四郡時纔有可能,赤壁大戰的時候,諸葛亮還沒有參與爲周瑜參謀的機會。

諸葛亮對赤壁大戰打敗曹操的貢獻在於說服了劉備聯合孫權,並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劉備敗走夏口,諸葛亮對劉備說:“大事已經十分危急了,請您下令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救。”劉備同意後,諸葛亮到東吳見了孫權,併成功地說服孫權接受劉備。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諸葛亮是說服孫權接受劉備,並不是他首先說服孫權抗拒曹操,首先說服孫權抗拒曹操的是魯肅和周瑜。政治家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集團的利益,孫權的戰與降,不可能聽從另一個集團的人意見。如果另一個集團的人能夠說服他下決心做決策,是因爲他自己本身有這個意願。諸葛亮能夠說服孫權,是在孫權有意願要對抗曹操,又是在魯肅、周瑜已經讓他堅定信心的基礎上實現的。在戰役指揮上,最高指揮官是周瑜,劉備既然是求救於孫權,他的軍隊也是歸周瑜指揮。只因爲在曹操赤壁失敗以後,周瑜要在江北略取荊州之地,又不想讓劉備獲利,這才讓劉備的軍隊閒了下來。荊州的江南四個郡,因爲劉琮的投降,曹操的敗退北還,一時沒有了歸屬,劉備趁此機會,順勢把它們據爲己有。

赤壁大戰後,劉備到吳都去見孫權,想得到一個荊州刺史的職位,孫權爲了讓劉備替他抵擋曹操,同意了。周瑜上疏對孫權說,這樣做並不是一個好辦法。他提出了三個人,劉備,梟雄之姿,關羽、張飛,熊虎之將,應該把他們三個分開,讓劉備留在吳都,用豪華的生活方式使他安逸,這樣大事纔可以確定下來。在這裏,周瑜提出了三個人,劉備、關羽和張飛,沒有諸葛亮。也就是說,這時的諸葛亮不那麼特別重要。至於戰役具體的謀略計策,整個《諸葛亮傳》並沒有一字一句涉及,因此我們只能說,諸葛亮的建議對劉備非常關鍵,對整個戰役不能和周瑜相比。還有一個龐統作爲比較。龐統和諸葛亮齊名,合稱爲“臥龍雛鳳”,都是荊州地區的名士。龐統這時候的職務是周瑜的功曹,沒有證據證明,這時候的諸葛亮和龐統都在周瑜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