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哪些戰役?

在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哪些戰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三國戰役的文章。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篡奪大權,導致天子逐漸被架空。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黃巾起義被平定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控制東漢王朝。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當然,在此基礎上,各個諸侯之間的互相攻擊,促使漢末三國時期依然是戰爭頻繁。

對於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爭來說,赤壁之戰可謂是影響最爲深遠的一場戰役了。在這場戰役中,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卻被孫權、劉備組成的5萬聯軍擊敗,從而錯過了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對於赤壁之戰來說,在兵力如此懸殊的背景下,曹操一方几乎是穩操勝券,卻依然敗給了對方。經此一戰,三足鼎立的雛形得以奠定。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除了赤壁之戰,還有哪些“以少勝多”的戰役!

在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哪些戰役?

一、官渡之戰

首先,就赤壁之戰前的官渡之戰,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集結了10萬大軍,而就曹操來說,則只有2萬左右的兵馬。更爲關鍵的是,曹操的背後,還有虎視眈眈的劉表、孫策兩大勢力。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一方可以陷入到非常危險的境地中了。但是,通過奇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曹操一舉擊敗了強大的袁紹。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爲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戎馬一生中最輝煌的一頁。

二、逍遙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爲目標的爭奪戰。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吳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6次衝突。其中,就第二次合肥之戰,也被稱之爲逍遙津之戰。逍遙津之戰,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率領七千人迎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對於逍遙津之戰來說,戰役前期,張遼等曹魏將士沒有被孫權的10萬大軍所嚇倒。趁着對方立足未穩的時候,張遼率領800將士直接衝擊孫權的10萬大軍,這讓對方慌亂不堪。

在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哪些戰役? 第2張

於是,張遼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東吳猛將陳武被斬殺,孫權逃到山頂,整個江東大軍可謂全都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到了逍遙津之戰的後期,張遼率領追兵,以分兵毀橋的戰術,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差一點就活捉孫權。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張遼真的活捉孫權的話,那麼整個三國曆史的走向,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總的來說,此戰化解了合肥之圍,又稱第二次合肥之戰,是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爲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這也奠定了張遼在古代名將中的地位。

三、興勢之戰

興勢之戰是指三國時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漢軍於興勢(今陝西洋縣北)擊退魏軍進攻的一場戰役。在興勢之戰中,曹魏大將軍曹爽調集了10萬大軍,而鎮守漢中的蜀漢名將王平,則是兵不到3萬。所以,對於興勢之戰的兵力差距,和官渡之戰比較類似。面對曹爽的10萬大軍,漢中都督王平否定了部將固守待援的建議,認爲援兵太遠,放敵入關必爲禍,乃遣護軍劉敏等領兵據興勢拒敵,並多張旗幟,綿延百餘里,自己率軍在後,兼防魏軍分兵從黃金谷(興勢東)來攻。四月,魏軍被阻於興勢(今陝西省洋縣八里關鎮),供給困難,牛、馬、騾、驢多死,兵疲意懈。到了公元244年五月,五月,費禕知魏軍將退,率軍繞道佔據三嶺,斷其歸路。曹爽遭截擊,督軍爭險苦戰,死傷慘重,逃回關中。此戰是古代以攻勢防禦取勝的一個典型戰例,也是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四、東興之戰

在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哪些戰役? 第3張

東興之戰,發生於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一月。彼時,雖然司馬懿已經去世,但是,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依然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權。當然,爲了鞏固威望,削弱蜀吳這兩個對手,司馬氏選擇在這一年出動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爲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對此,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爲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由此,在筆者看來,不管是4萬對上7萬,還是對上15萬,這都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因爲發生在三國後期,東興之戰的知名度相對較低。

五、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發生在東興之戰的一年後,也即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吳建興二年)三月,孫吳太傅諸葛恪率大軍圍新城(今安徽合肥西)。魏將張特帶領部衆死守,並用詐降之計欺騙吳軍。時值大暑天氣,吳軍晝夜攻城,疲勞不堪,不少士卒因爲氣候和生活不適,無法繼續作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調集了20萬大軍,這幾乎是東吳兵力的極限了。與此相對應的是,鎮守新城(今安徽合肥西)的張特,則最多隻有數萬兵馬,同樣是兵力懸殊。不過,在這場戰役中,曹魏作爲守城一方,擁有城牆上的優勢,加上東吳大軍水土不服,所以連續減員。不久之後,諸葛恪又中了張特的緩兵之計,自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在新城之戰中,東吳一方因爲攻城和疾病等原因,可謂損失慘重,這直接導致諸葛恪在後來的吳國內亂中被殺。

在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哪些戰役? 第4張

六、永安之戰

永安之戰,三國魏景元五年(264年),原蜀將羅憲爲魏堅守永安(巴東郡治,今重慶奉節)東抗吳的作戰。此戰,羅憲困守孤城,司馬昭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不直接支援永安,而是趁虛襲擊吳軍後方西陵,迫東吳退兵。在永安之戰中,原先蜀國將領羅憲只有數千人馬,但是,東吳則前後調集了數萬兵馬來圍攻永安。衆所周知,永安是蜀漢的門戶,東吳想要在蜀漢滅亡之際趁火打劫,就必須攻克永安這座城池。不過,最終的結果是羅憲堅忍不拔,讓東吳損失慘重也沒有攻克永安。因爲在永安之戰中的出色表現,曹魏大臣司馬昭任命羅憲爲巴東太守、陵江將軍,封萬年侯,繼續統兵駐守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