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國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之陰晉之戰(戰國秦魏)

中國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之陰晉之戰(戰國秦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陰晉之戰是指公元前389年,秦軍爲奪取被魏佔領的河西地區,而動用50萬大軍攻魏,而魏軍在名將吳起率領下以在陰晉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中國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之陰晉之戰(戰國秦魏)

 1. 概述

陰晉之戰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軍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反擊秦軍,最後以少勝多痛殲秦軍的重要作戰。

  2. 戰爭經過

魏文侯在位時,國力強盛,曾派出大批軍隊攻取了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軍退守洛水一帶(參見魏攻秦河西之戰)。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經過數年的準備,秦國於周安王元年(前401年)開始進攻魏國,九年(前393年)與魏國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十二年(前390年)又與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國軍隊則全力與秦軍作戰。十三年,秦國再次調集50萬人大軍,浩浩蕩蕩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秦軍在陰晉城外佈下營壘,形勢危急。魏國在河西駐守一支精銳軍隊。西河郡守吳起,激勵軍隊保持高昂士氣。他請國君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行使了三年。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而自動穿戴甲冑,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爲步兵,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戰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佈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然後,吳起率領魏軍在陰晉向秦軍發起反擊。這一天,魏軍人雖少,卻個個奮勇殺敵,以一擋十。魏軍經反覆衝殺,將50萬秦軍打得大敗,取得了輝煌戰果。

中國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之陰晉之戰(戰國秦魏) 第2張

  3. 歷史背景

魏文侯在位時,國力強盛,曾派出大批軍隊攻取了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軍退守洛水一帶。秦國失去河西戰略要地,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經過數年的準備,公元前401年,秦國開始進攻魏國,公元前393年與魏國戰於汪(今陝西澄城境內),三年後秦國又與魏國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企圖奪回河西要地,魏國軍隊則全力與秦軍作戰。

公元前389年,秦國再次調集50萬大軍,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陰晉是現在的陝西華陰縣東南,在華山的東峯和北峯之間,易守難攻,秦軍在陰晉城外佈下營壘,用五十萬大軍圍住了陰晉城,而陰晉城魏國守軍苦苦支撐,攻城的一方用生牛皮圍成四面的小屋,類似可移動的車,中間可運土以及人,在陰晉城外建起了土山,然後往城裏面射箭,或用用鉤鉤住城壁,兵卒援引而上,但都被魏軍一一破解,這真是場慘烈的消耗戰,這時候,形勢危急。魏武侯馬上任命西河郡守吳起爲主將率領五萬精銳“武卒”前去支援。

其實,對於這一戰,吳起早有準備。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冑,執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30公斤),揹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爲“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爲魏國的精勁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爲先,認爲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就進擊敵軍的將士以明法。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乾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爲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爲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爲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爲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爲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裏了,所以我哭。”這就是廣爲流傳的“吳起吸膿”的故事。

經過吳起多年的悉心經營,終於創建了有戰鬥力的常備軍“武卒”。

而且早在三年前,他就請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一直施行了三年。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立即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冑,要求作戰。面對這次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爲步兵,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

戰前一天,吳起向三軍發佈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

然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吳起的五萬魏軍突然迂迴到秦軍後面,這羣沒有功名的如狼似虎的下級兵士個個以一當十,奮勇殺敵,大聲吶喊,而騎兵又開始在四周放起火來,只見五十萬秦軍擠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多少魏軍,個個抱頭鼠竄,相互踐踏,而城內的守軍看到援軍到了,也打開城門,一起殺向秦軍。

這一夜,經魏軍反覆衝殺,秦軍50萬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魏國取得了輝煌戰果。最後吳起奉行窮寇莫追的思想,並沒有對潰敗的秦軍進行追擊,所以歷史上也沒有記載此次魏國大破秦軍究竟說殺了多少人。

但是,陰晉之戰,吳起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使這場戰役成爲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4. 影響

此戰,在名將吳起的指揮下,雖面對強大的秦軍,但吳起通過激勵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魏軍出租車氣,顯着地增強了戰鬥力,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着名戰例。

  5. 天下莫敵:吳起

中國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之陰晉之戰(戰國秦魏) 第3張

  一、人物簡介;

吳起(約公元前440~381年),衛國左氏邑(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曾與李悝俱從曾申學儒。因兼併戰爭日益激烈,乃棄儒習兵,後入魯求仕,最初在魯國做將軍,大破齊兵。然終被魯穆公猜疑,聞魏文侯下詔求賢,遂奔魏,先受業於子夏,又隨樂羊伐中山,後由翟璜推薦,魏文侯亦因其戰功卓著、人才難得任命其爲西河守。在河西共二十三年,進行了系統改革,軍事力量非常強盛,與諸侯共進行大小七十六次戰爭,其中六十四次全勝,無一敗戰,對魏國的強盛做出了卓越貢獻。

魏文侯死後,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無奈在下投奔楚國。楚悼王重用其爲令尹。吳起在楚國主持變法,推行法治,廢除了世代世襲的貴族制度。吳起同時整頓武備,四處征伐,使楚國一躍也成爲當時的強國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變法因過於倉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吳起亦於同年被楚國貴族射殺並車裂。

吳起,是繼孫武之後,即善於用兵同時又具有高深的軍事理論的第一人。歷史上,吳起作爲政治家、改革家,與商鞅齊名,作爲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後世論兵,莫不併稱“孫吳”。吳起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統帥、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

  二、經典戰役——陰晉之戰

河西,是秦穆公與晉惠公當年爲爭霸而打得屍積如山的地方,是秦國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此地與秦國僅一河之隔,兼控崤函之險,秦國若欲出關與六國爭利,則必據河西之地,秦國若沒有了河西,就等於沒有了黃河天險,以後別說出關爭雄,連想要自保都堪虞。

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魏軍在西河守吳起的統帥下,通過大大小小不斷的戰爭,終於全部佔領河西之地。秦軍退守洛水一帶。此後老秦人雖數次血戰,企圖成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但都不成功。

河西之戰後,吳起請魏武侯爲三軍將士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吳起向武侯建議:“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吳起再次建議:請魏武侯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魏武侯欣然同意。

此法實施後第三年,公元前389年,經過數年的積極準備,秦國志在必得,調集五十萬大軍,突然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秦軍重兵團團圍住陰晉城,在城外築起土山,一邊拼命的往城裏面射箭壓制魏國守軍,一邊用鐵鉤鉤住城壁,兵卒援引而上。雖然守城魏軍悍不畏死、一一破解,但形勢已萬分危急。

緊急軍情很快送到魏武侯手裏,而魏軍將士聽聞消息,馬上有數萬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冑,要求作戰。武侯不敢片刻稍待,旋即召見吳起,說:“您以前教我的辦法,現在見到成效了。”吳起說:“我聽說人有短處有長處,士氣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試派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讓我率領去抵擋秦軍,如果不勝,就會被諸侯譏笑,喪失權威於天下了。但這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敢去嘗試。譬如現在有一個犯了死罪的盜賊,隱伏在荒郊曠野,派一千人去追捕他,沒有一個不瞻前顧後的。這是爲什麼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了自己。所以一個人拼命,足使千人畏懼。現在我這五萬人都像那個盜賊一樣,率領他們去征討敵人,敵人就很難抵擋了。”於是武侯採納了吳起的意見,並加派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人,由吳起統領,雄赳赳、氣昂昂的開赴陰晉。

開戰的前一天,風蕭蕭、旗獵獵,聽着悠揚沉重的號角伴着蕭蕭馬鳴此起彼伏,望着遠處連綿不斷的各式軍帳、戰車、幡旗、矛戈結成的壯闊行營,吳起心情大悅,命令集合三軍。三通鼓畢,望着眼前整整齊齊一行行、一列列無邊無際昂首挺胸、意氣飛揚、訓練有素的魏軍武卒,吳起打心眼裏感到驕傲,這些可以在身着全副甲冑、手執一支長矛、身上揹着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12石之弩)、腰掛利劍、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之內疾行一百里後尚能立即投入激戰的士兵無一不是千里挑一的勇士,在經過嚴格而殘酷地訓練之後更無一不是以一當百的悍卒,放眼當今天下,吳起自信他的魏武卒是當世的士兵中最爲精銳和彪捍的戰士,絕對是精英中的精英。吳起大聲地道:“將士們,從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必須抱定決心戰死的光榮信念,而不要懷有苟且偷生的恥辱思想。”吳起目光自豪而威嚴的一一掃過所有的戰士,我命令:“所有將士聽從命令去和敵人英勇戰鬥,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戰馬,步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敵人,都不算有功。”語畢,歡聲雷動,響徹雲霄。

陰晉,約在現在的陝西省華陰縣東南,在華山的東峯和北峯之間。秦軍雖有五十萬之衆,但在多山地帶密密麻麻不能很好地展開。決戰日,面對烏雲蓋頂般黑壓壓五十萬秦軍,五萬魏武卒不僅全然不懼,一個個更彷彿餓狼見到了獵物一般雙眼放光,那攢動的人頭彷彿只是待他們衝過去隨時隨手便可輕易摘取的戰利品一般。雙方擺開陣勢後,急遽的戰鼓響起,照例先是一通互射,可秦軍鋪天蓋地的箭雨除了寥寥可數的數箭能稀稀拉拉地射到魏軍陣中外,其餘都落在了雙方陣前的空地上,而魏軍弓箭手都是至少可以開十二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合今天30公斤)的精兵,每一輪遮天蔽日的箭雨射過去秦軍必然呼啦啦的倒下一大片。秦軍陣腳微亂,不得已開始讓戰車衝鋒,可迎接他們的是魏軍精銳的騎兵迎頭地痛擊,隨後魏軍戰車也如猛虎下山般全力出擊,騎兵則開始對秦軍步兵不斷實施包抄、分割,而此時魏武卒大軍也山呼海嘯般地壓上……陰晉之戰,當繡着“吳”字的大纛旗緩緩出現在秦軍視線之中時,當那隆隆戰鼓如雷鳴般在天地間迴盪、滾動時,當黑壓壓的騎兵、戰車羣從對面壓頂狂奔而來時,當魏武卒那激越高亢的熟悉喊殺聲震耳欲聾的迎面撲來時,當陰晉城內的守軍如狼似虎奮勇而出時,五十萬老秦人不多時便陷入慌亂之中,擠在一起的秦軍手足無措,在兩面的夾擊下,秦軍很快徹底崩潰了, 一個個抱頭鼠竄,相互踐踏。一時間戰鼓震天動地,戰氣凌烈蕭殺,渾身鮮血的魏軍一個個彷彿從地獄裏剛剛釋放出來的惡魔,矛戈斷了,揮劍便上,劍折了,隨手揀起一樣武器就殺,血濺到臉上抹都不會抹一下,只顧狂吼着輪番衝殺,只到眼前看不到一個人站着的秦兵爲止,陰晉,到處蠕動着斷臂殘肢的血人,到處瀰漫着絕望痛苦的嘶吼,陰晉,屍橫遍野,鮮血成河……

吳起知道戰局不會再有任何懸念了,看着狼狽奔逃的秦軍,吳起突然間不禁想起了那個可憐的女人——在魏軍中有個士卒生瘡,吳起就用嘴爲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只是個普通士卒,而吳將軍親自爲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爲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爲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爲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裏了,所以我哭。”吳起暗歎:“世人哪裏知道戰場的殘酷?!疆場爭勝,浴血廝殺,刀鋒入骨,不戰則亡,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戰場上從來只有勇者纔有更多的機會生還,膽怯者必然成爲虎狼之師屠刀下待宰的羔羊。”

陰晉之戰,用無數老秦人的鮮血,書寫了吳起之前,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戰爭輝煌……

  三、戰役略評

這個世界一貫都是以成敗來論英雄的。造反弒君的美其名曰弔民伐罪;賣國投降的毫無疑問是棄暗投明;抵抗到底的不需多論是阻礙融合;爲民請命的理所當然是收買民心。在那些御用文人的筆下,歷史可以肆意的扭曲、刪改、杜撰。想劉邦,一介流氓無賴,亡命途中數次推兒女出車,簡直禽獸不如,史書依然讚譽有加。改革者,商鞅,一個成功的改革者,車裂之後仍然不免酷吏之名。吳起,一個失敗的改革者,即使戰打得再漂亮,又怎能不得惡名?司馬公說:“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吳起“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對少數王族、士大夫刻暴少恩,豈不正是對廣大人民百姓信義仁德嗎?正因爲吳起是一個謀國不謀身的改革者,剝奪了當權勢力的權益,那些王室大臣寧肯被滅族也要殺死他,想想那些掌握話語權的當權者如何能不把他寫臭?所謂“殺妻求將”,如果吳起沒有得罪士大夫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角度寫。又如何知道吳起不是爲了拯救魯人於水火不得已而爲之呢?爲己求將?捨己爲民?以揣測爲信史,又如何避免個人的喜惡?甚至是惡意的中傷誹謗?吳起在河西二十三年,與諸侯共進行大小七十六次戰爭,可史冊上卻從無一詳細記載,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用百度搜索,無不只有語焉不詳的寥寥數段。那麼,我們不妨試用比較的方法。陰晉之戰比之柏舉之戰:從領導來講,吳起是統帥,孫武只是吳王闔閭統帥下的一個將軍;從規模來講,吳起五萬勝五十萬,孫武三萬勝二十萬;從戰役來講,吳起全局指揮,柏舉之戰的突破由夫慨不受約束的貿然進擊僥倖獲得;從道義來講,吳起軍沒有虐待戰俘的記錄,而孫武至少沒能制止吳軍縱暴郢都;從影響來講,陰晉之戰後秦軍一蹶不振,直到商鞅變法成功,公元前340年開始秦收復河西之戰,四十九年間秦國不敢東向與六國爭雄,吳軍雖千里破楚、五戰入郢,可卻站不住腳跟,吳國從破楚到自己被滅僅僅三十三年而已。可見,陰晉之戰確實是輝煌的一戰,面對強大的秦軍,史書上僅有寥寥數語記錄吳起通過激勵方法便極大地提高了魏軍士氣,顯著地增強了戰鬥力,從而以少數精兵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軍東進的勢頭。陰晉之戰不愧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陰晉之戰,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奇蹟,也是世界戰爭史的一個奇蹟,如此輝煌的戰績,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只能說是奇蹟般的勝利。

在陰晉之戰我們首次看到了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血雄師,那就是被後世所廣爲稱譽的——魏武卒。吳起用兵,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他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冑,執十二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30公斤),揹負矢五十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爲“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爲魏國的精銳之師。精兵強將,毫無疑問是魏國陰晉之戰取勝的關鍵之一。其它六國在見識了魏武卒強大戰力之後,紛紛效仿,開始創建各自的常備軍,齊的“技擊”、秦的“銳士”、韓的“材士”、趙的“百金之士”、楚的“選練之士”相繼出現,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可怕的軍備競賽時代來臨了。

  四、簡明評析

1、統率力——《兵經·忘》:“利害安危,置之度外,固必忘身以致君矣。而不使士心與之俱忘,亦非善就功之將也。然而得其心者,亦自有術:與士卒同衣服,而後忘夫邊塞之風霜;與士卒同飲食,而後忘夫馬上之飢渴辛苦;與士卒同登履,而後忘夫關隘之險阻;與士卒同起息,而後忘夫征戰之勞苦;憂士卒之憂,傷士卒之傷,而後忘夫刀劍鏃戟之瘢痍。事既習而情與周,故以戰鬥爲安,以死傷爲分,以冒刃爭先爲本務,而不知其蹈危也。兩忘者,處險如夷,茹毒如飴也。”這說的大概就是吳起這類的將軍吧。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司馬穰苴統軍一是立威,一是施恩,恩威並用,執法嚴明。可相比較,吳起真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吳起是我國第一個形成治軍、治將理論的兵法家。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爲先,認爲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有一次,魏軍與秦軍交戰,一個材士不等命令就衝上去砍了兩個秦國人的腦袋,提溜回來向吳起領賞。吳起二話沒說就賞給他一刀,然後將他得頭顱示衆,說:“這就是不聽軍令的下場,你們要永遠記住:'遵守號令,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吳起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對待生瘡的士兵竟親自爲其吸吮膿血。

武侯對吳起說“我想知道關於治理軍隊、區分人才、鞏固國家的方法。”吳起回答說:“古時賢明的國君,必嚴守君臣間的禮節,講究上下間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習俗進行教育,選募能幹的人,以防不測。從前齊桓公招募勇士五萬,賴以稱霸諸侯。晉文公招集勇士四萬作爲前鋒,以得志於天下,秦穆公建立衝鋒陷陣的部隊三萬,用以制服鄰近的敵國。所以,發憤圖強的君主,必須區分人才,把勇敢強壯的人,編爲一隊。把樂意效命顯示忠勇的人,編爲一隊。把能攀高跳遠、輕快善走的人,編爲一隊。把因罪罷官而想立功報效的人,編爲一隊。把曾棄守城邑而想洗刷恥辱的人,編爲一隊。這五種編隊都是軍隊中的精銳部隊。如果由我統帥三千這樣人,由內出擊可以突破敵人的包圍,由外進攻,可以屠滅敵國的城邑。”

武侯問道:“賞罰嚴明就足以打勝仗了嗎?”吳起回答:“賞罰嚴明這件事,我不能詳盡地說明,雖然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發號施令,人們樂於聽從,出兵打仗,人們樂於參戰,衝鋒陷陣,人們樂於效死。這三點,纔是君主所應該依靠的。”武侯說:“怎樣才能做到呢?”吳起答:“您選拔有功人員,舉行盛大宴會款待他們,這對無功的人也是一種勉勵。”

吳起真是天才統帥,別人打戰都選身經百戰之師,而他在陰晉之戰中偏要選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戰士,他的勵士之法真是別出心裁啊!他首創考選士卒之法,並用制度明確規定對入選士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對於有功的戰士他不僅獎賞他本人,還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所以臨戰,不待命令,立即便有數萬士兵自行穿戴甲冑,請求作戰。

是故,尉繚子說:“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此項評分爲20分;

2、戰略素養——在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上,吳起強調把政治放在首位。在《吳子·圖國》中他說:“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修文德,廢弛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戰,不修文德,也喪失了國家。賢明的君主有鑑於此,必須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又說:“英明的君主,準備用他的民衆去作戰的時候,必先搞好團結然後才進行戰爭。”

武侯說:“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陣必定、守必固、戰必勝的方法。”吳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豈止是知道而已!您能將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沒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麼陣就已穩定了。民衆安居樂業,親敬官吏,那麼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國君,而反對敵國。那麼戰爭就已勝利了。”這何嘗不是戰勝於朝廷?

吳起在戰略上很重視戰爭的準備,他在《吳子·料敵》中說:“保障國家安全的方法,先有戒備纔是最重要的。”

吳起強調知己知彼,他說:“一般說作戰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敵將是誰,並充分了解他的才能。”

作爲軍政全才,吳起的戰略素養早已經遠遠超過了古今中外絕大部分名將。此項評分爲20分;

3、戰術素養——吳起用兵神鬼莫測,常以少勝多。在強齊攻弱魯之時,吳起率領魯國軍隊到前線,先表示願意談判,把老弱疲敝之兵放在前軍,示之以弱,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結果一擊即潰,魯軍大獲全勝。河西之戰,吳起採用先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再大舉進攻,後擴大戰果的戰術,有效地完成了進攻河西之地的作戰,將秦軍趕到洛水一帶,擴大了魏國勢力,給秦國以沉重打擊。不管歷史學家如何用“道德”二字居高臨下來審判一個人,我們從他們的寥寥數筆之中依然可以看出吳起出神入化的戰術素養。此項評分爲20分;

4、戰績——吳起曾率領魯國軍隊大敗強齊,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在魏國幫助魏文侯西拒秦、韓,東伐強齊,南敗雄楚,在河西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幫助魏國成爲戰國初期第一個超級強國;後來到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吳起到哪國哪國強盛,非楚悼王早逝,試問天下誰能擋吳起橫掃六國?!此項評分爲18分;

5、名望——出將入相。雖然吳起之名與孫武、商鞅並列,雖然劉備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即便是“衣服”也應當好好愛惜。所以,如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吳起殺妻的行爲都是不可能被認可的,“殺鄰止謗”的行爲當然也太過激了點。此項評分爲8分;

6、兵法——《吳子》。《吳子》分爲《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個部分,《圖國》論述的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料敵》是分析各國的情況,《治兵》是論述日常的軍事訓練,《論將》是討論將領的選拔,《應變》是分析在各種情況下軍隊的反應,《勵士》是論述如何用各種手段鼓舞士氣。《治兵》、《論將》和《勵士》三篇主要闡述了吳起的治軍思想。吳起認爲,軍隊能否打勝仗,不完全取決於數量上的優勢,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質量。質量高的標準是:要有能幹的將領,要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兵士;要有統一的號令;要有嚴明的賞罰。他重視將帥的作用,尤其是重視將帥的謀略,強調好的將帥應有優良的品質和作風。重視士卒的訓練,提高實際作戰能力。強調賞功以勵士兵。《吳子》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著名兵書,後世常常將其合稱《孫吳兵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