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揭祕:古代隋代員外郎的設置與發展

揭祕:古代隋代員外郎的設置與發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代有員外散騎侍郎和謁者臺員外郎,三者品級、所處部門、產生方式皆有不同,又都有“員外”之意。最初是作爲尚書省各司侍郎正員之外的一個官職而存在的。

隋唐作爲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就政治而言,隋唐的中央行政體系爲三省六部制,三省爲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分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是爲六部。六部之下又設二十四司,分管六部具體事宜。二十四司各設郎中、員外郎,以本司名稱來命名。三省六部制歷經兩漢和魏晉南北朝不斷髮展完善,至隋代正式確立,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對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隋代員外郎的設置

1、隋代尚書員外郎

隋朝創立之初,尚書省之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與左右僕射合稱八座。到開皇三年四月,隋文帝將都官尚書改爲刑部尚書,度支尚書改爲民部尚書。至此,尚書六部二十四司名稱與後世已經大致相同。

揭祕:古代隋代員外郎的設置與發展

不過,隋代的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屬於左司,刑部、民部、工部屬於右司,與唐武則天之後吏戶禮兵刑工的排序還有很大不同。隋朝創立之初,各部只有一到兩名侍郎處理政務,難免顯得有些人手不足。到開皇六年,爲了應對更加繁忙的政務,隋文帝在尚書省各司又都增設一名員外郎,尚書省二十四司員外郎自此出現。隋代建立之初,所用官員很多都是北周官員,成立之初的尚書各司員外郎也不例外。

另外,隋代員外郎本作爲各曹侍郎正員之外的官職,不會高於正六品的各曹侍郎。所以,據隋代各司員外郎升遷經歷來看,其官品也應該在六品左右,吏部地位稍高。其次,唐建立之初繼承隋朝的官制,將承務郎改爲員外郎。唐代建國之初主要沿用了隋朝時期的制度,所以員外郎官品應該相同。隋煬帝即位,對隋文帝所定下的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

首先是在尚書之外,增設一名侍郎,用來分割六尚書的權力。同時爲了區別之前已有的各司侍郎,將之前的各司侍郎以郎稱之。從各司侍郎之外增設的員外郎,到有正式名稱的承務郎。應該來說,員外郎到承務郎,正是這個官職從“員外”官變成正式官職的表現。唐代建立之初,將承務郎重新改爲員外郎,不過這時的員外郎和承務郎一樣都是正式官職。

2、隋代謁者臺散從員外郎

隋文帝建國之初,以散官掌出使。散騎諸官、奉朝請等散官常掌出使問勞。之後,開皇六年隋文帝新設八郎八尉等散官,同時廢除門下省部分散官,建立新的散官制度,但依舊由散官掌出使。隋煬帝即位改革官制,設謁者臺大夫、司朝謁者、通事謁者等官,專掌出使問勞之職。之後,又廢議郎、通直、將事謁者,在謁者臺專設員外郎八十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廢除謁者臺議郎等官職,改設謁者臺員外郎八十人。這樣就極大的簡化了謁者臺的官員結構,同時80人這樣龐的隊伍,也突顯了國家對於外交的重視,以及政務需要。謁者臺散從員外郎雖是部分世家子弟的起家官,但是官品在從九品,應該說官品很低。此時在隋代尚書省已經沒有員外郎,隋煬帝在謁者臺再設員外郎八十人,一方面簡化了謁者臺官員結構。另一方面,八十人的隊伍在人數上有所增加,也能適應國家外交需要,這體現了官職設置與政務之間的關係。

3、隋唐員外郎與魏晉員外郎之差異

開皇六年作爲尚書各司員外郎的開端,既有別於之前的尚書郎,也不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員外郎,即員外散騎侍郎。開皇六年設置的各司員外郎,作爲當時的侍郎正員之外官職,一般在員外郎之前加上曹名。大業三年謁者臺所設的員外郎,也會在員外郎之前附上“謁者臺”加以區別。

就謁者臺員外郎而言,與員外散騎侍郎同爲起家官,且同樣掌出使問勞之職能。但是在品級、所處部門方面都存在差異。魏晉員外散騎侍郎,在某些地方隋唐尚書員外郎有相似之處。隋代處於長期分裂後重新走向統一的重要時期,隋文帝設三省六部等官僚體系,以處理繁雜的國家事務。尚書員外郎設置之前,尚書省各司只有侍郎。

二、唐代員外郎的組織與職能

1、各司員外郎名稱變化

進入唐代之後,各種官員名稱、官品多次改復,員外郎的官職名稱亦多次改變。武德三年,改各司承務郎爲員外郎。在龍朔二年,唐代官員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改變,各司員外郎名稱均有所改變。到咸亨元年又下詔恢復之前變更官職名稱。之後,光宅元年、神龍元年、天寶十一年,各司名稱多有改革。至此,員外郎名稱才穩定下來。

2、各司員外郎人員配置與分工職掌

左右司員外郎起源於武則天永昌元年,左右司郎中開始於隋煬帝大業三年的左右司郎。左右司郎中、員外郎作爲左右丞之副,協助左右丞管理左右各十二司。左司缺,則右司代替左司,暫時處理左司事務,反之亦然。般而言,尚書省各司員外郎都在從六品上階,唐高祖武德七年,頒佈的“武德令”吏部員外郎屬於正六品上階,高於其他諸司員外郎。

“武德令,吏部員外郎正六品上,諸司員外郎正六品下。貞觀二年改。”從官品不同也可見吏部員外郎職權之重要。吏部員外郎一人與本司郎中分判本司大小事務,另一名吏部員外郎專判南曹。安史之亂以後,受戰亂影響,戶部像戶籍造冊、授田等事宜難以爲繼,戶部變得不再繁忙。更加重要的是大量的軍費開支,致使度支司地位突顯。德宗建中三年,戶部侍郎判度支杜佑上書,請求從戶部郎中、員外郎各抽調一人,分判度支。

代宗開始判度支、錢穀事宜往往由各司郎官兼任,戶部、度支員外郎逐漸失去此職能。由於之後其他郎官分判谷錢,戶部、度支員外郎失去此職能。到武宗時期才重新下令,由戶部、度支郎中判錢穀。倉部主要掌管糧倉等事宜,包括災荒救濟、平衡谷價,同時按照官員品級發放糧食。禮部員外郎主要職能是協助禮部尚書,主要掌管有關禮儀的各個方面,禮部司主掌有關食物供應的相關事宜。膳部員外郎掌祭器和祭祀所用的食物,此外官員依據品級不同,膳部所供奉食物也有所不同。祠部員外郎主掌祭祀、天文、僧尼等事。

3、各司員外郎地位差異

六部二十四司員外郎品級相同,都在從六品下,屬於尚書省的一員。但是各司員外郎的地位仍存在較大的差別。這與各司員外郎所掌職權是否重要,部門是否清閒有很大的關係。由刑部員外郎組成的三司使,一般處理地方懸而未決的案件,涉案官員品級也應該低於三司使。都官員外郎主要職能是管理官奴,記錄在冊囚犯,給予基本的醫療、食物,並沉冤昭雪。唐代賦稅收入國庫,由太府主掌,比部主要對財政收支進行審覈。就官方而言,二十四司員外郎雖然品級相同,卻有三個等級差。

第一等級爲吏部和兵部,主要負責官吏選拔和軍隊相關事宜;第二等級爲戶部和刑部,主要掌管財政和訴訟;第三等級爲禮部和工部,負責禮樂和工程營造。而且六部之內,以部命名的司爲頭司,地位較子司更爲重要。前行兵部的駕部司和庫部司不及中行的刑部司、戶部司。駕部掌車馬,而庫部掌武器等庫房存儲。就職能重要性來說,都遠不如刑部和戶部。

4、唐代員外郎的兼任官與臨時差遣

隨着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唐代出現各種使職差遣。翰林學士和知制浩是唐代員外郎兼任較多的官職,其次是史館修撰、節度使判官、侍御史知雜,以及各種考官和選人。此外,以員外郎入選各類學士之時,也會參考官員所處部門的繁忙程度。本司事務較少,也是入選學士的考慮因素。相對而言,後行閒司員外郎事務相對於前行各司事務較少。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中後期陷入地方割據的局面,一方面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受朝廷約束。另一方面,朝廷爲了加強掌控,也令六部員外郎入地方任官。進入唐中期以後,以員外郎兼任節度使判官等官職的現象較唐前期明顯增多。唐代員外郎兼任的官職都帶有文官性質,這不僅包括翰林學士、知制詰等一系列常見兼任官職,也有太常博士、皇子侍讀等官職。綜上所述,唐代員外郎和郎中承擔尚書省六部、左右司,共二十六司職能。

各司又根據所司事務繁忙與重要程度,分別設置一到兩位員外郎。各員外郎官階都在從六品上階,但是本司內部卻明確的存在等級差異。而隨着唐代使職差遣制發展,各司員外郎在本職工作以外,還派生了許多其他職務,這些職務主要是帶有文職性質的職務。

三、唐代員外郎的入仕途徑與任用準則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隋代以後,科舉制成爲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隋煬帝首創進士科,之後唐代沿用隋代制度,設置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科目,但是受到當時士人看重的主要是明經和進士兩科。唐代雖然設秀才科,不過秀才科難度較大,極少有人考中。以科舉入仕的員外郎最多,其中絕大多數又是進士出身,明經科一直是唐代官方極爲重視的科目,主要考察士人對於儒家經典的熟練運用能力。一直到哀帝時期,也依舊強調明經的重要性。唐代以明經入仕的人數較多,卻鮮少能入朝成爲尚書員外郎,唐代制舉科目種類繁多,其中不乏有官至宰相的。設制舉諸科,主要是爲了選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過制舉名目繁多,在名望上卻不如以進士入仕的官員。唐代在推行科舉制的同時,同樣在士族中推行門蔭入仕的方式,不過即使以門蔭入仕,如果沒有過人的政治才能也很難進入尚書省,成爲員外郎。

小結

尚書各司員外郎在隋文帝時期產生,唐代建立,恢復各司員外郎的稱號,但是此時的員外郎在性質上已經是一個正式官職。這樣一個龐大的官員羣體,掌管二十四個司的具體事務,是尚書省實際事務的處理者,也是尚書、侍郎、郎中與主事、令史、掌固等低層官職的溝通者。

隨着時代發展,尤其是玄宗以後,各司員外郎也開始兼任一些官職,例如知制詰和翰林學士、史館修撰和侍御史知雜等中央官職,同時在唐中後期隨着戰亂增多,一些員外郎也出任節度使掌書記等軍旅官職。總體而言,員外郎兼官主要以文職居多。

隋代有員外散騎侍郎和謁者臺員外郎,三者品級、所處部門、產生方式皆有不同,又都有“員外”之意。最初是作爲尚書省各司侍郎正員之外的一個官職而存在的。

隋唐作爲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就政治而言,隋唐的中央行政體系爲三省六部制,三省爲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分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是爲六部。六部之下又設二十四司,分管六部具體事宜。二十四司各設郎中、員外郎,以本司名稱來命名。三省六部制歷經兩漢和魏晉南北朝不斷髮展完善,至隋代正式確立,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對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隋代員外郎的設置

1、隋代尚書員外郎

隋朝創立之初,尚書省之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與左右僕射合稱八座。到開皇三年四月,隋文帝將都官尚書改爲刑部尚書,度支尚書改爲民部尚書。至此,尚書六部二十四司名稱與後世已經大致相同。

不過,隋代的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屬於左司,刑部、民部、工部屬於右司,與唐武則天之後吏戶禮兵刑工的排序還有很大不同。隋朝創立之初,各部只有一到兩名侍郎處理政務,難免顯得有些人手不足。到開皇六年,爲了應對更加繁忙的政務,隋文帝在尚書省各司又都增設一名員外郎,尚書省二十四司員外郎自此出現。隋代建立之初,所用官員很多都是北周官員,成立之初的尚書各司員外郎也不例外。

另外,隋代員外郎本作爲各曹侍郎正員之外的官職,不會高於正六品的各曹侍郎。所以,據隋代各司員外郎升遷經歷來看,其官品也應該在六品左右,吏部地位稍高。其次,唐建立之初繼承隋朝的官制,將承務郎改爲員外郎。唐代建國之初主要沿用了隋朝時期的制度,所以員外郎官品應該相同。隋煬帝即位,對隋文帝所定下的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

首先是在尚書之外,增設一名侍郎,用來分割六尚書的權力。同時爲了區別之前已有的各司侍郎,將之前的各司侍郎以郎稱之。從各司侍郎之外增設的員外郎,到有正式名稱的承務郎。應該來說,員外郎到承務郎,正是這個官職從“員外”官變成正式官職的表現。唐代建立之初,將承務郎重新改爲員外郎,不過這時的員外郎和承務郎一樣都是正式官職。

2、隋代謁者臺散從員外郎

隋文帝建國之初,以散官掌出使。散騎諸官、奉朝請等散官常掌出使問勞。之後,開皇六年隋文帝新設八郎八尉等散官,同時廢除門下省部分散官,建立新的散官制度,但依舊由散官掌出使。隋煬帝即位改革官制,設謁者臺大夫、司朝謁者、通事謁者等官,專掌出使問勞之職。之後,又廢議郎、通直、將事謁者,在謁者臺專設員外郎八十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廢除謁者臺議郎等官職,改設謁者臺員外郎八十人。這樣就極大的簡化了謁者臺的官員結構,同時80人這樣龐的隊伍,也突顯了國家對於外交的重視,以及政務需要。謁者臺散從員外郎雖是部分世家子弟的起家官,但是官品在從九品,應該說官品很低。此時在隋代尚書省已經沒有員外郎,隋煬帝在謁者臺再設員外郎八十人,一方面簡化了謁者臺官員結構。另一方面,八十人的隊伍在人數上有所增加,也能適應國家外交需要,這體現了官職設置與政務之間的關係。

3、隋唐員外郎與魏晉員外郎之差異

開皇六年作爲尚書各司員外郎的開端,既有別於之前的尚書郎,也不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員外郎,即員外散騎侍郎。開皇六年設置的各司員外郎,作爲當時的侍郎正員之外官職,一般在員外郎之前加上曹名。大業三年謁者臺所設的員外郎,也會在員外郎之前附上“謁者臺”加以區別。

就謁者臺員外郎而言,與員外散騎侍郎同爲起家官,且同樣掌出使問勞之職能。但是在品級、所處部門方面都存在差異。魏晉員外散騎侍郎,在某些地方隋唐尚書員外郎有相似之處。隋代處於長期分裂後重新走向統一的重要時期,隋文帝設三省六部等官僚體系,以處理繁雜的國家事務。尚書員外郎設置之前,尚書省各司只有侍郎。

二、唐代員外郎的組織與職能

1、各司員外郎名稱變化

進入唐代之後,各種官員名稱、官品多次改復,員外郎的官職名稱亦多次改變。武德三年,改各司承務郎爲員外郎。在龍朔二年,唐代官員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改變,各司員外郎名稱均有所改變。到咸亨元年又下詔恢復之前變更官職名稱。之後,光宅元年、神龍元年、天寶十一年,各司名稱多有改革。至此,員外郎名稱才穩定下來。

2、各司員外郎人員配置與分工職掌

左右司員外郎起源於武則天永昌元年,左右司郎中開始於隋煬帝大業三年的左右司郎。左右司郎中、員外郎作爲左右丞之副,協助左右丞管理左右各十二司。左司缺,則右司代替左司,暫時處理左司事務,反之亦然。般而言,尚書省各司員外郎都在從六品上階,唐高祖武德七年,頒佈的“武德令”吏部員外郎屬於正六品上階,高於其他諸司員外郎。

“武德令,吏部員外郎正六品上,諸司員外郎正六品下。貞觀二年改。”從官品不同也可見吏部員外郎職權之重要。吏部員外郎一人與本司郎中分判本司大小事務,另一名吏部員外郎專判南曹。安史之亂以後,受戰亂影響,戶部像戶籍造冊、授田等事宜難以爲繼,戶部變得不再繁忙。更加重要的是大量的軍費開支,致使度支司地位突顯。德宗建中三年,戶部侍郎判度支杜佑上書,請求從戶部郎中、員外郎各抽調一人,分判度支。

代宗開始判度支、錢穀事宜往往由各司郎官兼任,戶部、度支員外郎逐漸失去此職能。由於之後其他郎官分判谷錢,戶部、度支員外郎失去此職能。到武宗時期才重新下令,由戶部、度支郎中判錢穀。倉部主要掌管糧倉等事宜,包括災荒救濟、平衡谷價,同時按照官員品級發放糧食。禮部員外郎主要職能是協助禮部尚書,主要掌管有關禮儀的各個方面,禮部司主掌有關食物供應的相關事宜。膳部員外郎掌祭器和祭祀所用的食物,此外官員依據品級不同,膳部所供奉食物也有所不同。祠部員外郎主掌祭祀、天文、僧尼等事。

3、各司員外郎地位差異

六部二十四司員外郎品級相同,都在從六品下,屬於尚書省的一員。但是各司員外郎的地位仍存在較大的差別。這與各司員外郎所掌職權是否重要,部門是否清閒有很大的關係。由刑部員外郎組成的三司使,一般處理地方懸而未決的案件,涉案官員品級也應該低於三司使。都官員外郎主要職能是管理官奴,記錄在冊囚犯,給予基本的醫療、食物,並沉冤昭雪。唐代賦稅收入國庫,由太府主掌,比部主要對財政收支進行審覈。就官方而言,二十四司員外郎雖然品級相同,卻有三個等級差。

第一等級爲吏部和兵部,主要負責官吏選拔和軍隊相關事宜;第二等級爲戶部和刑部,主要掌管財政和訴訟;第三等級爲禮部和工部,負責禮樂和工程營造。而且六部之內,以部命名的司爲頭司,地位較子司更爲重要。前行兵部的駕部司和庫部司不及中行的刑部司、戶部司。駕部掌車馬,而庫部掌武器等庫房存儲。就職能重要性來說,都遠不如刑部和戶部。

4、唐代員外郎的兼任官與臨時差遣

隨着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唐代出現各種使職差遣。翰林學士和知制浩是唐代員外郎兼任較多的官職,其次是史館修撰、節度使判官、侍御史知雜,以及各種考官和選人。此外,以員外郎入選各類學士之時,也會參考官員所處部門的繁忙程度。本司事務較少,也是入選學士的考慮因素。相對而言,後行閒司員外郎事務相對於前行各司事務較少。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中後期陷入地方割據的局面,一方面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受朝廷約束。另一方面,朝廷爲了加強掌控,也令六部員外郎入地方任官。進入唐中期以後,以員外郎兼任節度使判官等官職的現象較唐前期明顯增多。唐代員外郎兼任的官職都帶有文官性質,這不僅包括翰林學士、知制詰等一系列常見兼任官職,也有太常博士、皇子侍讀等官職。綜上所述,唐代員外郎和郎中承擔尚書省六部、左右司,共二十六司職能。

各司又根據所司事務繁忙與重要程度,分別設置一到兩位員外郎。各員外郎官階都在從六品上階,但是本司內部卻明確的存在等級差異。而隨着唐代使職差遣制發展,各司員外郎在本職工作以外,還派生了許多其他職務,這些職務主要是帶有文職性質的職務。

三、唐代員外郎的入仕途徑與任用準則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隋代以後,科舉制成爲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隋煬帝首創進士科,之後唐代沿用隋代制度,設置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科目,但是受到當時士人看重的主要是明經和進士兩科。唐代雖然設秀才科,不過秀才科難度較大,極少有人考中。以科舉入仕的員外郎最多,其中絕大多數又是進士出身,明經科一直是唐代官方極爲重視的科目,主要考察士人對於儒家經典的熟練運用能力。一直到哀帝時期,也依舊強調明經的重要性。唐代以明經入仕的人數較多,卻鮮少能入朝成爲尚書員外郎,唐代制舉科目種類繁多,其中不乏有官至宰相的。設制舉諸科,主要是爲了選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過制舉名目繁多,在名望上卻不如以進士入仕的官員。唐代在推行科舉制的同時,同樣在士族中推行門蔭入仕的方式,不過即使以門蔭入仕,如果沒有過人的政治才能也很難進入尚書省,成爲員外郎。

小結

尚書各司員外郎在隋文帝時期產生,唐代建立,恢復各司員外郎的稱號,但是此時的員外郎在性質上已經是一個正式官職。這樣一個龐大的官員羣體,掌管二十四個司的具體事務,是尚書省實際事務的處理者,也是尚書、侍郎、郎中與主事、令史、掌固等低層官職的溝通者。

隨着時代發展,尤其是玄宗以後,各司員外郎也開始兼任一些官職,例如知制詰和翰林學士、史館修撰和侍御史知雜等中央官職,同時在唐中後期隨着戰亂增多,一些員外郎也出任節度使掌書記等軍旅官職。總體而言,員外郎兼官主要以文職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