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安祿山爲何以誅國忠、清君側爲名,向長安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爲何以誅國忠、清君側爲名,向長安發動安史之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國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唐代宰相、權臣。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楊國忠出身於弘農楊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楊玉環得寵後飛黃騰達,直至升任宰相,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他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爲名,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爲何以誅國忠、清君側爲名,向長安發動安史之亂?

天寶十五年(756年),楊國忠隨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馬嵬驛被亂兵所殺。

楊國忠執政期間,兩次發動了徵南詔的戰爭,由於楊國忠使用無能的將領徵南詔,以及士兵深入南詔水土不服遭遇瘴癘,而先後失敗。

天寶十載(751年),鮮于仲通率軍攻打南詔,遭遇失敗。南詔投靠吐蕃。寫史的人因爲極端厭惡楊國忠而誇大了唐朝的損失。鮮于仲通徵南詔時只用了劍南的軍隊,還沒有從外敵調兵。根據《資治通鑑》《新唐書》記載,在徵南詔之前,唐朝在劍南只有三萬軍隊。而且還要留兵駐守。鮮于仲通用的軍隊遠少於3萬人,損失也遠少於3萬人。卻被寫史的人誇大成了損失六萬人。

鮮于仲通失敗之後,楊國忠下令從兩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徵南詔。人們聽說雲南多瘴癘、在交戰之前就會因爲瘴癘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沒人願意應募。楊國忠就派御史捕人強制送到軍所。早在徵南詔之前,唐朝的精銳部隊、精兵猛將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這些地方,而劍南沒有唐朝精銳部隊,兩京及河南北無武備,幾乎沒有軍隊。在鮮于仲通失敗之後,楊國忠從兩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戰鬥力的平民組成軍隊,由李宓率領去徵南詔。

李宓率領唐軍徵南詔,到達南詔首都太和城外。南詔閉壁不戰。李宓軍隊糧盡,士兵水土不服,士兵因爲瘴癘與飢餓而死的達到了十分之七八,李宓率軍返回途中被南詔追擊,李宓率領的軍隊全軍覆沒。此戰唐朝的損失也被嚴重誇大。李宓徵南詔只有一次。高適《李雲南徵蠻詩》記載李宓在徵南詔之後返回了長安,“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但是寫史的人因爲極端厭惡楊國忠而誇大了唐朝的損失,把李宓寫成了死在南詔,並且嚴重誇大了唐朝損失的人數,將損失人數誇大爲七萬、十萬等多種說法。甚至把鮮于仲通與李宓的損失加起來並且誇大到接近二十萬人,但是實際唐朝損失人數遠少於此數。

安祿山爲何以誅國忠、清君側爲名,向長安發動安史之亂? 第2張

楊國忠專權誤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動輒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用兵,不僅使成千上萬的無辜士卒暴屍邊境,而且給少數民族地區造成了災難,唐軍深入南詔,並且給南詔造成很大破壞,雲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

楊國忠爲了籠絡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慣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選官應交給侍郎以下的官員辦理,規定的手續十分嚴格,須經三注三唱,反覆進行,從春至夏才能完成。楊國忠卻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裏,預先定好名單,然後把左相陳希烈及給事中、諸司長官都叫到尚書都堂,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當全部結束之後,楊國忠便當着大家的面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於是,選官大權就這樣由楊國忠一人壟斷。從此門下省不再複查選官,侍郎僅僅負責試判,致使選官質量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楊國忠迎合和滿足了一些人的權欲,因而頗得衆譽。爲此,楊國忠的親信京兆尹鮮于仲通、中書舍人竇華,侍御史鄭昂等授意選人,請求玄宗給楊國忠在省門立碑,歌頌其選官有“功”。玄宗讓鮮于仲通起草碑文,並親自修改了幾個字。鮮于仲通爲了向楊國忠獻媚,便把這幾個字用黃金填上。

楊國忠對人民的疾苦漠不關心。天寶十二載(753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饑荒。玄宗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玄宗看,並說:“雨水雖多並未傷害莊稼。”玄宗信以爲真、以後,扶風太守房(王官)奏報當地出現水災,楊國忠便叫御史審問他,從此再沒有人敢彙報實情。

楊國忠專權誤國,積怨太深,終被亂刀砍死,實爲罪有應得。但是客觀來看,在他執政期間,雖然國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現李林甫妒賢嫉能、誅逐大臣時的那種恐怖動盪局面,而在一時間內還曾蒐羅天下奇才,迸拔淹滯,頗得衆譽。楊國忠獨攬大權,外戚跋扈,民怨沸騰,終不可收拾,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強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他作爲宰相,自是難辭其咎。但是,早在李林甫執政期間,唐王朝就已經顯露出趨向沒落的種種跡象,只是到了楊國忠執政時來個總爆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