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在安史之亂的初期,安祿山的軍隊非常強大,聲勢也很大,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下屬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一共15萬人浩浩蕩蕩的殺向長安。而且當時唐朝人很久沒有打仗和見過戰爭了,所以河北地區的官員竟然大多數都望風而降。

而且在戰爭的初期,安祿山的軍隊駛入破竹一路南下,直接攻破洛陽,還攻破潼關,佔據了長安,搞的唐玄宗不得不離開長安逃到四川,那麼爲什麼當時安祿山的軍隊如此強悍呢?難道是因爲胡人身體強壯,有種族天賦?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其實並不是這樣,安祿山軍隊取得的節節勝利主要來自於唐朝方面出現的重大失誤,其中主要是唐玄宗的三個失誤導致的結果。

失誤一:“強枝弱幹”政策導致唐朝邊防軍戰鬥力剽悍,內地和中央的防務形同虛設。衆所周知,唐玄宗在府兵制破產後,爲了抵禦外患,便想出了募兵制。而爲了更好地強化募兵制,他又搞出了“天寶十節度”。

當時,十大節度使本來就有兵有權有錢,節度使麾下的募兵戰鬥力本來就比沒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內地駐軍要強。而唐玄宗還生怕節度使的權力不夠大,在邊疆搞不定外患,又拼命的給節度使們從內地調兵員過去。這完全就是火上澆油,糊塗到了家。

這一點,有詩證史。唐朝邊塞詩人高適曾經寫過一首八言絕句詩,把唐玄宗強枝弱干政策描寫的清清楚楚。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第2張

高適當時擔任封丘縣尉,封丘在河南。而高適當時收到的一個任務是押送本縣的農民到清夷軍(安祿山麾下的一支部隊)服役。邊疆節度使本來就有錢有權,能自募兵,而唐玄宗還把內地的青壯年送到邊疆,強化邊防軍。如此明顯的強枝弱干政策,一旦當邊防軍造反了,內地的老弱病殘駐軍又怎麼可能打得過?

失誤二、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節度使兵強馬壯,造反條件成熟,唐玄宗對此也不是沒有防備,比如曾經掌握四個大藩鎮的王忠嗣因爲與太子李亨交好,就被唐玄宗找茬處死了。不過自王忠嗣死後,唐玄宗對安祿山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信任感,讓他身兼了三鎮節度使。

三鎮節度使是什麼概念?簡單地說,安祿山造反,任何一個節度使都不是他的對手。當時雖然安祿山的部隊只佔到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約22萬人,加起來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是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

單個拎出來,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如果說,唐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爲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裏:一個藩鎮造反,周圍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平叛。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完蛋了。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第3張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讓他掌握了河北、遼東和山西的兵馬。前面說了,內地防務本來就形同虛設,再加上安祿山地盤夠大,實力夠強,所以安祿山造反後,潼關以東沒人能制約他,僅不到一個月時間,黃河以北便完全陷落了。

失誤三、唐玄宗近乎於白癡的微操作猶如神助攻一樣,幫助了安祿山。唐玄宗有哪些“神助攻”呢?細數一下。

安祿山造反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是不相信,懷疑是有人惡意造謠。並且唐玄宗反覆強調,說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不可能會他的造反。正是唐玄宗的猶豫,使得唐軍錯過了整頓部隊反擊的最佳時間。尤其是抽調最精銳的河西軍東進。

安史叛軍殺過黃河後,唐玄宗緊急任命回朝述職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到洛陽平叛。

封、高二人都是盛唐名將,唐玄宗調他們去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第4張

這個時候,封常清和高仙芝吃敗仗是在所難免的。唐玄宗必須要給予他們信任才行。然而唐玄宗卻並沒有這麼做。他在洛陽失守之後,殺掉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這使得唐軍臨戰前就折損了大將,士氣就先崩潰了。

封、高二人被殺後,安祿山在洛陽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唐玄宗確實是老糊塗了。爲了鼓舞士氣,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朝分庭抗禮。安祿山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的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僅僅纔過去了40多天。

再者唐玄宗聽說安祿山居然稱帝后氣得要死,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手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可玄宗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敢真去。所以就讓人暗中請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哥舒翰上前線。而哥叔翰根本不想去,他是被楊國忠的嘴炮反覆轟炸,臉上掛不住了,才勉爲其難答應的。

去之前,哥舒翰提了要求,說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爲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然而真當哥舒翰去了之後,唐玄宗反悔了,他是左一道聖旨,右一道聖旨,反覆催促本來就信心不足的哥舒翰出戰。

安史之亂前期安祿山爲何戰無不勝?安祿山的優勢從何而來! 第5張

後來唐軍在靈寶慘敗,固然哥舒翰要負主要責任。但唐玄宗的鍋也只能讓他自己背。此外就是他棄長安而走,助長了叛軍的氣焰,暗助安史叛軍的威名達到了頂點。但從後來唐肅宗指揮河朔藩鎮精銳和回紇軍反擊來看,安史叛軍的戰鬥力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誇張,並非是不可戰勝的。

所以說,正是因爲唐玄宗的幾次瞎指揮導致了唐軍前期莫名其妙的幾次慘敗,纔給人一種安史叛軍十分彪悍的印象。而實際上,叛軍並沒有印象中的那麼強悍。其實主要的責任還是由於唐玄宗晚年慾令智昏,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開創“開元盛世”的皇帝了,因此不管是安史之亂前還是安史之亂後,這個鍋都必須由唐玄宗來背。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