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戰國初期的三晉之國指的是哪些國家?爲何是韓、趙、魏三國

戰國初期的三晉之國指的是哪些國家?爲何是韓、趙、魏三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晉之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趙氏、韓氏、魏氏原爲晉國六卿,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在“晉陽之戰”中擊敗執政智氏,此後三家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韓、魏三家魏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趙、韓、魏三國均由春秋大國“晉國”分裂而來,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均將三國合稱“三晉”。

周朝實行分封制,晉國“驪姬之亂”後氏卿崛起

衆所周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室和功臣建立諸侯國代爲統治,而各諸侯又將土地分別劃分給公室子孫和各卿大夫代爲管理,而卿大夫則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從而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級管理模式。

戰國初期的三晉之國指的是哪些國家?爲何是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期,隨着各諸侯國兼併戰爭的加劇,公室和卿大夫的實力開始不斷壯大,但各諸侯國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維持着一種巧妙的平衡,因而並未出現大的問題,但有兩個國家卻出現了卿大夫取代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這便是齊國的“田氏代齊”和晉國的“三家分晉”。

晉國之所以會被趙、韓、魏三家取代,源頭還要追溯到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擊敗驪戎,虜獲驪姬及其妹妹,並對這對姐妹花極爲寵愛。後來,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齊爲太子,便不斷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終被殺,而重耳和夷吾則逃往他國,史稱“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後,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爲貴族,導致原本可成爲公室屏障和支持力的宗族勢力大損。而到晉成公時,更是以“宦卿之適子而爲之田,以爲公族”,執政的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爲公族,導致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再也沒有了制約力量。

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可權力這種東西,一旦掌握了,誰又肯輕易放棄呢?於是,爲了長期掌握話語權,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與國君之間都開始瘋狂擴充自己的實力,經過殘酷的攻伐兼併,到春秋晚期時便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到了春秋末期,隨着範氏、中行氏兩家先後衰弱被滅,晉國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強。

春秋末期,越國攻滅吳國,越王勾踐率軍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越王勾踐便成爲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晉國,由於卿大夫之間的相互爭奪內耗,公室大權旁落,對外早已無力爭雄。

戰國初期的三晉之國指的是哪些國家?爲何是韓、趙、魏三國 第2張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眼看曾經中原的傳統霸主晉國衰弱至今,內心十分焦灼。智伯瑤認爲,晉國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而如果想要恢復晉國霸業,首先就必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從而保證國君對晉國的掌控,只有如此晉國才能避免內耗,形成合力對外稱霸。

於是,一心爲公的智伯瑤便提出,由晉國四大公卿各自獻出一個萬戶城邑給國君,從而增加公室的實力。爲了表示誠意,智伯瑤率先將一個萬戶城邑獻了出去,韓、趙、魏家雖然不願,但由於三家無法形成合力,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對手,韓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獻出了萬戶之邑。

雖然四家之中三家已經貢獻城邑,但趙襄子卻堅定地予以拒絕,爲了予以懲罰,晉公便在智伯瑤的建議下,令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圍攻晉陽,並引晉水水淹晉陽城,“晉陽之戰”爆發。

趙氏本就不是智氏的對手,更何況對方是三家聯軍,根本抵禦不住,但他卻知道韓、魏兩家獻城也是被迫之舉,於是暗中與兩家聯絡,直接導致韓、魏兩家臨陣反戈,以大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爲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又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從此消失。此後,三家又不斷瓜分晉國公室土地,而大權旁落的晉公對此根本無能爲力。

戰國初期的三晉之國指的是哪些國家?爲何是韓、趙、魏三國 第3張

前438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繼位,此時晉國的土地幾乎已經被三家瓜分一空,只留下絳與曲沃兩地給晉國公室。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從此韓、趙、魏開始被稱爲“三晉”,晉國名存實亡。

晉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成侯、韓懿侯將晉君遷至屯留。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遷晉君於端氏。晉靜公八年(前349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將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玘殺晉君,晉國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