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的軍事經濟都很強,爲何卻被後金打敗那麼多次?

明朝的軍事經濟都很強,爲何卻被後金打敗那麼多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朝傳國276年,最終被清朝所取代,大明王朝的滅亡,常讓人連呼可惜。然而財力軍力世界領先的明朝,爲何無法戰勝後金?明朝爲何在後金面前總是戰敗?

明朝作爲我國曆史上發展歷程較長的時期,對於我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前期的明朝在統治者的領導之下發展得十分繁盛,並且將全國的大部分地區都統一了起來。

但是隨着後來明朝統治者的逐漸昏庸無能,明朝逐漸衰落下去。尤其是與逐漸發展起來的女真族政權在對戰的時候,明朝軍隊更是頻頻失敗,而造成其失敗的原因還是與明朝自身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

明朝在中國的封建史上是可以說一度站到了最高位。在經濟上,據說最厲害的時候,大明王朝的GDP佔到世界的半分之八十;領土方面:國土非常的廣袤,最厲害的時候管理了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有一大堆的屬國。

從戰鬥力上,各種當時非常先進的火器盛行,擁兵上百萬人,曾經一度打得日本、荷蘭這些國家不敢露面。但是爲什麼會被成長在東北黑山一隅的後金一個少數民族給攻破城門,改朝換代。

要知道後金起源在東北的大山裏面,生存的地方環境非常的差,也沒有什麼資源。從經濟方面,後金跟大明王朝的實力肯定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文化方面,大明王朝是當時世界其他國家朝拜的對象,要不然也不會有馬可波羅後來的遊記。

從軍事方面,據說後金總共的精銳不超過十萬人,剩下的都是一些僞軍、慘弱老小。但是就是如此,後金的鐵騎依然一路南上,先是攻破了山海關,攻入北京,最後過了黃河,渡過了長江,佔領了這個大明的土地。這其中的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明朝的軍事經濟都很強,爲何卻被後金打敗那麼多次?

首先,大明朝的內部制度出現了問題。從朱和尚創立大明王朝後,做爲武將出身的他深刻的認識到了武將對朝政的影響,所以在後期逐步的在控制武臣在朝廷中的權力,更多的時候採取的治理制度是“以文制武”,擅武的越來越不被重視。

在皇帝的傳統思想中,文臣沒有什麼人可以成爲龍的,頂多就是一條條的蟲子,但是卻是最喜歡內鬥的一幫人。數百年的內鬥,基本上已經耗光了大明朝的內在的能量,可以上戰場的武將越來越少了,軍隊數量衆多,但是戰鬥力很差,而且腐敗流行,根本就是塗有表面而已。

其次,內部朝廷腐敗,老百姓生活潦倒,反明的大旗不斷出現。皇帝的無能導致了朝政的不行,官員忙於爭奪權力,貪污錢財,享受美色,而不是去關係老百姓的生活,去爲了國家的前途而考慮。

明朝後期,隨着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無奈被逼造反求生。在這其中,李闖爲首的農民部隊給當時的朝廷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衝擊,牽制和內耗了大明王朝大部分的軍力,導致朝廷無力顧及背部後金一族的威脅,沒有能夠及時消滅他們。

第三,當權力的無能。作爲當朝的皇帝,他確實是希望能夠挽救當時的王朝的命運,並且嘗試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殺死了當時影響比較大的魏忠賢。滿了衆多文臣的心,卻斷了國家的財力補充之路。

崇禎皇帝非常自負而且多疑,害的當時守備北部疆域的最後一個大將袁崇煥將軍被離間而死。正是他的一系列的親手操作一點一點的把大明王朝推到了懸崖的邊緣。而敵人的一邊,此時的努爾哈赤和下面的一幫兒子,個個非常善於戰鬥,而且非常的有善於謀劃。

雖然在軍事上、經濟上落後大明王朝許多許多,但是他們看出了這個臃腫的大傢伙其實已經一身都是內傷,可能輕輕的一腳都能夠把她給推翻。於是,他們聯絡了蒙古人的後代和其他曾經被明朝擊潰和打擊過的少數民族,集中一點發起了攻擊。再加入內部瓦解策略的得當實施,才終於攻破了這個世界強國。從世界的戰史上,確實都是以弱勝強的一個案例。

明朝爲何在後金面前總是戰敗?

明朝統治集團之間的黨派矛盾尖銳。

明朝統治的後期,由於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開始重用身邊的宦官集團,將許多的權力都賦予當時的宦官人員,並且建立了許多的宦官機構,因此明朝末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宦官專政的現象。

比如在當時以魏忠賢爲首先的一派宦官人員就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在朝廷之中進行結黨營私,對於不服從於官員進行肆意地打壓,這就造成了當時的明朝朝廷內部不同黨派之間存在十分尖銳的矛盾。

在這種情況之下,朝廷中的官員主要關注的內容不再是外部的戰爭,反而轉移到了內部的統治鬥爭當中。由於明朝統治集團對於外部戰爭形勢的忽視,這就給了當時女真族主動向明朝發起進攻的機會。

明朝的這種黨派鬥爭一直持續在與後金的對戰當中。比如在薩爾滸之戰的時候,當時的明朝的幾個大臣,比如大學士方從哲以及兵部的諸多將領在面對於女真族的戰爭當中,不顧當時明朝軍隊的實際作戰狀況,也沒有對於女真族的軍隊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就每天多次催促前線進行作戰。

根據張廷玉在《明史》中記載,當時明朝的一位具有軍事才能的將領熊廷弼曾經這樣評價當時明朝的統治集團:“今朝堂議論,全不知兵。冬春之季,敵以冰雪 稍緩,鬨然言師老財匱,馬上促戰。及軍敗,始愀然不敢復言。”由此可見,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對於軍事的指揮使十分草率和錯誤的。

在薩爾滸戰爭時期,明朝統治集團內部正面臨着東林黨與朝廷官員之間的相互鬥爭,由於方從哲是當時齊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東林黨一直視方從哲爲最大的政敵,因此一直在不斷地對於方從哲進行打壓,也經常上書向皇帝彈劾方從哲。

面對東林黨嚴重打壓的方從哲,自然需要採取措施來尋求自保,而建立軍功自然就成爲他自保的重要方式,所以方從哲在面對薩爾滸之戰的時候,纔會急促的要求軍隊進行進攻,目的就是爲了獲得軍隊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然而令方從哲沒有想到的是,明朝的軍隊由於準備不充分,急於對戰,最終被女真族打敗了。方從哲不但沒有獲得軍工來提升自己,反而給了東林黨彈劾他的理由,最終在東林黨的逼迫下辭職了。

當時明朝進行戰爭的卻成爲了黨派之間進行鬥爭的重要條件,不管獲勝與否,朝廷中的黨派之間總會因此有一方獲利,這樣不能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外敵的朝廷統治集團自然很難獲得成功。

此外,在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之下,各個黨派爲了更好地擴展自己在朝廷中的勢力範圍,經常隨意任用自己的親信擔任朝廷中的重要官職。明朝軍隊所任用的許多領導將領,很多都不是因爲具有軍事領導才能才被選拔上來的,而是藉助了黨派的勢力。

這樣的缺乏軍事領導才能的將領指揮軍隊作戰,自然很難充分地發揮出軍隊的實力,也很難爲軍隊的勝利提供戰略性的幫助,明朝的軍隊最終被後金所打敗也就成爲了必然。

缺乏固定統一的領導指揮

在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戰爭的時候,由於人數過多,且戰爭形勢經常性的會發生變動,各種突發狀況也經常出現,此外還有許多不可控制的非人爲因素,這時候就充分地展現出軍隊的指揮領導者的作用。

但是明朝的軍隊在進行作戰過程中,其領導指揮卻是十分的混亂,軍隊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決策人員,很多情況下都是總督、經略以及巡撫等幾方領導者同時對於軍隊指揮和命令。

參與指揮的勢力越多,就越容易出現意見不同的問題,加上他們自身的軍事經驗和軍事知識不同,所以在指揮軍隊的時候發揮出的效果也是也不相同。這就使得明朝軍隊的指揮管理十分的混亂,由於沒有明確的固定指揮者,士兵們在作戰的過程中缺乏堅定的戰鬥目標,這對於明朝的軍隊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在廣寧之戰的時候,當時名義上的軍隊指揮者是熊廷弼,並且熊廷弼在進行指揮的時候,充分的根據明朝軍隊和女真族的優勢劣勢條件以及作戰的策略進行了作戰策略的制定。

根據張廷玉在《明史》中記載,熊廷弼所採取的戰略是“廣寧用馬步列壘河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同時他還提出要趁着雙方主力軍隊作戰的同時,還要在天津、登、萊等地方設置船隊,趁機攻打防衛比較薄弱的南衛,這樣就會動搖後金的軍隊士兵的軍心,使得他們有了後顧之憂,明朝就可以將遼陽重新收復回來。

熊廷弼所制定的軍事措施確實是正確的,但是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指揮者是熊廷弼,但是實際的軍隊管理的大權卻握在當時擔任遼東巡撫的王化貞手中。

王化貞本人是比較缺乏軍事指揮才能的,爲了更好地將軍隊大權握在自己的首宗,他拒絕了熊廷弼所提出的策略,想要採取主動進攻的方式。根據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王化貞甚至喊出“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這樣的號召,由此可見當時王化貞自大狂妄的狀態。

由於王化貞所實行的軍隊政策可以直接地繞過熊廷弼,因此軍隊中實行的許多命令熊廷弼都是毫不知情,結果在王化貞的錯誤指揮之下,明朝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很大的打擊。

明朝的軍隊管理不夠嚴明。

明朝的軍事經濟都很強,爲何卻被後金打敗那麼多次? 第2張

對於國家來說,要想建設起一直強有力的作戰軍隊,將士兵的作戰能力充分地激發出來,就必須要加強對於軍隊的管理,嚴明軍隊的紀律。但是明朝統治的中後期,軍隊的建設卻逐漸向着腐敗的方向發展下去,軍隊中許多的士兵都是在只拿糧餉也不併出力,佔役、買閒等稱爲當時軍隊的普遍情況。

軍隊中的許多官員爲了自保,還經常買通其他人來代替自己進行作戰,這些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在戰場上的軍事戰鬥實力自然不強。同時還有許多軍隊的官員爲了獲得更多的糧餉,還向朝廷虛報軍隊的人數,增加了朝廷開支的同時,而進一步降低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實力。

軍隊的上層官員生活的十分腐敗,而軍隊中的普通士兵卻生活得十分悲慘,許多的士兵因爲上層人員的貪污,隨意地剋扣士兵們的糧餉,使得當時很多的士兵都因爲領不到用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糧餉,從而使得他們生活十分貧窮,甚至一度達到了要賣兒賣女的窘況。

士兵們的生活狀況都已經如此艱難,自然無心再去進行主動的作戰,及時被逼無奈到了戰場之上,也很難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戰鬥實力,明朝軍隊總體上的作戰積極性都是十分衰弱的。所以明朝軍隊雖然相比後金來說規模更大,但是戰鬥力方面明朝軍隊顯然是弱於後金軍隊的,這就爲後金獲得勝利提供了條件。

明朝本身具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不管是在軍隊的規模上還是在軍事裝備方面,相比較後金來說都是佔據很大的優勢的,但是明朝卻在自己腐敗的政治環境之下,對於軍隊進行了錯誤的領導指揮,最終使得一個強大的國家頻頻失敗,無法避免的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從根本上而言,大明王朝的失敗不是因爲後金一個小小的少數名族多麼的強大,也不是因爲一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帶來的傷害,更不會因爲吳三桂的背後一刀導致王朝的覆滅。這一切都是源於自身的問題。

這個王朝已經病了,而且是封建社會必須會出現的一個規律,不可能再有機會被治癒或改變。即使當時袁崇煥不因離間而死、吳三桂沒有背叛倒戈,明朝滅亡的命運是註定的,這是每一個封建王朝必須經歷的、永遠無法逃避的最終歸宿,只是唯獨可惜了最後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