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楚國和巴蜀相鄰,爲何卻是秦國拿下了巴蜀呢?

楚國和巴蜀相鄰,爲何卻是秦國拿下了巴蜀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蜀。此後,秦國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爲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 秦滅巴蜀,爲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僅爲名義上的共主,各國早已自行其是。本來周初分封之際,巴國國王僅得到“子”爵位,世稱“巴子”,待到戰國時期,“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巴國成爲名副其實的王國。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與楚國、蜀國時而結盟、時而相攻,此消彼長,得以發展。大抵來說,春秋中期至戰國初,巴國主要是跟楚國爭奪鄂西渝東地區,特別是對峽江流域、清江流域鹽泉的爭奪,巴國勝多負少;戰國初期以後,巴國實力衰弱,在巴楚之爭中處於守勢,轉而跟川西的蜀國互有衝突。

到了戰國中期,周慎王五年,巴蜀兩國發生了大規模衝突。起因是蜀國王子苴侯與蜀王關係不睦,在其領地內密謀發動叛亂;同時,苴侯長期以來跟巴王交好,也是巴國牽制蜀國的重要手段。當苴侯密謀叛亂一事爲蜀王獲悉後,蜀國出兵討伐苴侯,苴侯軍隊不敵,苴侯逃到巴國。巴國出兵與蜀軍交戰,不利,遂向秦國求救。

本來秦國一直將巴蜀作爲牽制、消耗主要對手——楚國的重要手段,故“秦惠文王與巴、蜀爲好”,採取遠交近攻之策略。此時,秦國君臣就是否應該出兵救巴發生了爭論。秦王欲攻蜀,以道險難至,又怕韓趁勢來攻,猶豫不決,請諸大臣商議。同爲縱橫家的張儀與司馬錯發生爭論。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劫持周天子以令天下,建立王業。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爲“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楚國和巴蜀相鄰,爲何卻是秦國拿下了巴蜀呢?

司馬錯的主張,體現了重視戰略後方與建立戰略包圍的思想。秦王採納了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金牛道攻蜀。蜀王親自率軍至葭萌抵禦,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亡。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攻滅苴、巴,俘虜巴王。秦王貶蜀王子弟爲侯,以陳莊爲蜀相,張若爲蜀國守。封巴王爲“君長”;置巴郡,郡治江州。

一般認爲,稍早於秦滅巴蜀,楚國派兵攻佔巴國王子重兵駐守的巴東重鎮枳縣,全取渝東大部區域,建立了楚國的“黔中郡”。但段渝說,楚國滅巴子,時間在秦滅巴蜀之後,大約在公元前280年,晚於秦滅巴蜀,可備一說。

巴蜀既定,秦益富強。秦定巴蜀是秦國在戰國時期攻守大勢的轉換點。此前,秦與東方各國屢有攻伐,勝負各半。滅掉巴蜀,秦國第一次佔領秦嶺外廣大地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之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爲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隨後的歷史清晰地證明了秦國以巴蜀爲根據地,屢屢逼迫楚國就範,先後奪得楚國的漢中、上庸、黔中等地區,爲其全面東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秦滅巴蜀爲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也造成了巴蜀地區戰略地位的全面變化。在此之前,偏居西南一隅的巴蜀,跟中原聯繫並不緊密,除楚國因爲經濟利益而與巴國長期攻伐外,中原各國與巴蜀幾無交往,亦無利益衝突。在此之後,巴蜀被納入了完整的中華文明體系中,成爲秦國重要的經濟基地和戰略前哨。由此可見,秦滅巴蜀之後,巴蜀由一個偏遠的西南邊陲變爲支持統一中國的戰略後方。

四川素來被稱之爲天府之國,物產豐富,所以四川一直被認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既然是寶庫自然有人覬覦,但是四川之地卻鮮少有戰火,原因就在他四面環山的盆地地勢,所以纔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那麼佔據着有利地勢,戰國時期的巴蜀爲什麼還是會被秦國滅掉呢?巴蜀到底有什麼在吸引着秦國克服“蜀道難”呢?

其實四川的天府之國之稱在戰國時期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四面環山的盆地地勢固然給巴蜀之地帶來了天然的保護,但同時也讓他們飽受水患災害,時不時氾濫一回,百姓也難以安居樂業,這個狀況直到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之後纔有所好轉。那麼在沒有都江堰時的巴蜀到底有什麼在吸引秦國不惜克服“蜀道難”也要拿下這裏呢?

秦國之霸業旨在橫掃六國,巴蜀的財富固然動人心,但是秦國更看重的是巴蜀通往楚國的水路。楚國一直都是實力強大的國家,南有楚國,北有魏國,秦國的霸業之路被牽制住了,所以在對戰楚國時,有了巴蜀這樣一個突破口,秦國怎能不抓住機會?

在說說巴蜀這邊。蜀國的開國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了,但是傳到12世的蜀王時,開始爆發出的昏君的各種問題,貪圖享樂,大興土木,還喜歡四處巡遊,這一代蜀王還曾建造過十分豪華的鸚鵡舟出巡,排場浩大。儘管蜀王如此昏庸,但是因爲巴蜀戰亂少,所以蜀國的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蜀國北鄰秦國,雙方也有不少摩擦,但多半都是蜀軍戰勝,所以蜀王便更加自大了。

有一年,蜀王一時興起,給秦王寫了封信,請他來看蜀國的軍事演習,但是語氣非常得傲慢無禮。秦國官員自然非常氣憤,但是當時當政的秦惠文王卻確定前去。就在蜀王高調地炫耀着自己國家的軍事演習時,秦王已經把蜀國軍隊的編制、列陣和裝備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在蜀王洋洋得意過着自己荒淫無度的生活時,北邊的秦國已經在厲兵秣馬準備向巴蜀開刀了。但是秦滅巴蜀還需要一個過得去的藉口,否則根本難擋天下士子的口誅筆伐,而這個時候巴蜀就瞌睡送枕頭,自己把理由送了過來。蜀王的弟弟苴侯暗中勾結巴國,意圖謀反,東窗事發之後,三國之前挑開了一場戰事,巴國難敵,只好求救於秦。

公元前316年,秦國率軍走過金牛道,入侵蜀國,蜀王倉皇應戰,葭萌關一戰,蜀國大敗,蜀王率殘部南逃到彭山,最終爲亂軍所殺。蜀國與其說是葬送在了秦國的鐵騎之下,不如說的葬送在了長久的安逸之中。而對於秦國君主來說,消滅蜀國就意味着完全了一統天下的第一步。巴蜀將在秦國的建設下成爲消滅其他諸侯的儲備基地,以及跳板。這就是巴蜀會被秦滅掉的原因。公元前310年,由張儀主持,秦國正是在巴蜀修建都城,成都城的建設採用了和秦都咸陽一樣的規模,可見秦國對巴蜀的重視。

楚國和巴蜀相鄰,爲何卻是秦國拿下了巴蜀呢? 第2張

秦國和蜀國的交戰爲何屢屢敗北?秦國是如何審時度勢,抓住戰略機遇,先於楚國借勢滅蜀的?楚國又是如何先與秦國滅巴的?爲何秦國最終拿下了巴蜀?而楚國卻放棄了先於秦國滅蜀吞巴的機會?

首先,巴蜀兩國物產豐富實力較強不可小覷。巴蜀藉助地利優勢更是難以被秦楚任何一國所攻取。巴蜀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爲兩個國家,並非蠻荒之地。巴蜀四面環山,道路崎嶇狹窄,易守難攻。這樣封閉式國家,造成了相對較少的內亂,國家實力漸漸強大,但國君卻日益養成驕奢淫逸的習性。

第二、說說楚國。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最大的諸侯國,但楚國沒有先於秦國拿下巴蜀。於是,有人提出假設,如果楚國吞併了巴蜀,就基本上統一了南方,而且秦國也不會這麼強大,楚國很有可能統一中國,或者秦國統一北方,然後南北對峙也好。但這畢竟是假設,兩國的國脈走向,還要看多種因素。比如當最強大的國君突然暴斃,接任者卻是一個碌碌無爲驕奢淫逸的窩囊廢,這樣的國家再強大也只是“迴光返照”前的表現罷了!

第三,自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爲何秦國拿下巴蜀,而楚國卻不能?要知道秦國與蜀國是接壤的,但奇怪的時,每當兩國爆發局部衝突,吃敗仗的大都是秦軍。爲何?蜀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秦國只是狼子野心,但卻面對巴蜀這兩個奇葩的國家,有時也很無奈,無法下口。秦國與蜀國接壤,因接連戰敗,國力損耗較大。爲此,蜀國國君狂傲的寫信給秦王,語氣傲慢無禮,請秦王來蜀國觀摩蜀軍。

據記載,當秦惠文王收到蜀王的來信後,大大方方的接受了邀請。蜀王大驚,但爲了威懾秦王,在軍事實力的展示上,依然拿出了家底。而秦王一邊故意稱讚蜀軍,另一邊卻默默把蜀軍編制、列陣和裝備記下。回國之後,秦惠文王便厲兵秣馬,整頓秦軍,等待時機,再戰蜀。

第四,再看看楚國是如何先與秦滅巴國的?又爲何放棄了先於秦國滅蜀的機會?

巴國和楚國接壤。在春秋時,巴國就與楚國進行了“政治聯姻”,建立了軍事互信。楚巴聯軍還曾發動對鄧國和鄾國的戰爭,最終打敗了鄧國,滅了鄾國。戰國時期,因政治和經濟問題,巴國和楚國的矛盾增加,但巴國出現內亂,一部分勢力求援於楚,楚迅疾出兵,幫巴平定內亂,後要求巴割三域之地給楚作爲出兵的“軍費”未果。楚大怒,攻佔了巴國魚邑、巫邑等產鹽之地,扼住了巴國的經濟咽喉。巴不服,又求蜀攻楚。巴蜀聯軍沿水路直取楚國的茲方,遭遇大敗。楚國乘勢向西攻佔巴國,於公元前329年滅巴國,設楚漢中郡。

楚在滅了巴國之後,不但派兵攻佔了雲南和蜀國的南部一些地區,而且有繼續進軍的計劃。但不巧的是如浴春風、心懷楚國重新崛起之夢的楚懷王在滅巴這一年突然駕崩,而新上任的國君則不顧國殤沉浸在享樂之中,儼然一個敗國之君,並停止了對蜀的進攻。楚國最後一次崛起的機會,就此肇止,開始走向衰亡。

第五,秦國是如何審時度勢,抓住戰略機遇,借勢滅蜀吞巴的?

秦惠文王從蜀國歸來後,除了整肅軍隊,更多的是在尋找滅蜀的時機。公元前316年,蜀國內亂,蜀王之弟苴侯勾結巴國謀反失敗後,惹怒了蜀王。蜀王派軍計劃攻佔巴國。巴國爲求自保撇開楚國,求救於秦。秦惠文出兵蜀國,蜀王兩面作戰大敗,秦乘勢佔領蜀國。蜀王率殘部南逃至彭山,後被亂軍殺害,蜀滅。秦王滅亡蜀國後,任命陳莊治理蜀國,建設了著名的成都城,開始爲秦國的霸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餉和兵丁。秦王規定,成都城的規模則和秦都咸陽要一樣,足見秦王對蜀戰略地位的重視。

此時,蜀國滅亡後,巴國高興的太早,脣亡齒寒的 歷史 劇目上演,秦國並沒停止軍事行動,而是直取巴國,僅數月巴國滅。秦國完成統一天下的第一步,爲滅楚和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