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有數以萬計的兵書,孫武憑什麼能在其中脫穎而出?

古代有數以萬計的兵書,孫武憑什麼能在其中脫穎而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數以萬計的兵書,最著名的自然是《孫子兵法》。而《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更是享譽千年,被尊稱爲兵聖。但是如果僅僅憑一本兵書,就能成爲兵聖,那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事實上近現代以來,論述孫武和《孫子兵法》的書籍文章數不勝數,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說清孫武是怎麼指揮打仗的。其實在孫子之前,中國早就有兵書,雖已散佚,但在先秦典籍中可以找到一些引用的句子,並且可以看到當時的古人正是用這些兵書而指導戰爭實踐的。那麼憑什麼孫武能脫穎而出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般來說,軍事理論是基於戰爭實踐產生的,因此軍事理論必須能夠指導戰爭實踐。這是檢驗軍事理論的唯一方法。同理,《孫子兵法》必須能夠指導戰爭實踐,而且他的作者必然用這本兵法打出了威震天下的戰爭,這樣纔會被春秋戰國的人所歎服。

另一本著名兵書的作者,秦國大將尉繚子寫道:“有提十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武子即孫武,在這個評語中孫武被尉繚子置於最高的位置,以三萬之衆就可以橫掃天下。這是因爲當年孫武率吳軍三萬打得強大的楚國差點滅亡。而歷史上與孫武齊名的吳起,最大功績是率七萬大軍就打得秦國差點滅亡,不過那時秦國還不夠強大,不能與當時如日中天,與晉國並稱兩強的楚國相比。

古代有數以萬計的兵書,孫武憑什麼能在其中脫穎而出?

吳王闔閭篡位後,針對當前的戰略形勢,闔閭決定還是把主要戰略方向定爲打擊楚國。楚國亡臣伍子胥由是提出“三師肆楚,繼而克之”的建議,並推薦孫武爲將。伍子胥本爲楚臣,當年晉國爲了疲憊楚人,創造性的使用了“三分四軍”輪番擊楚的戰略舉措,楚人深受其苦,伍子胥自然對此有深刻記憶。

伍子胥認爲晉人的辦法雖好,但也只是達到了疲敝楚軍的目的,因此在晉人“三分四軍”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把吳軍分爲三部,一部作戰兩部休整,輪流襲擊楚國,調動楚國兵力,疲憊楚軍,在疲楚誤楚的基礎上,製造楚國錯覺,實施戰略欺騙,創造有利戰機一舉制楚國死命。也就是說“三師肆楚”只是手段,“繼而克之”纔是最終目的。

這個建議相當高明,以致於後世之人有很多因此認爲伍子胥即孫武。必須要指出的是吳國國力兵力均不及楚國,能採取這個辦法的基礎有兩點:一是吳軍戰鬥力勝過楚軍,所以吳軍不是主力出擊,楚國也必須集結大軍方能應付。二是伍子胥把用兵的重點放在淮南,而不是吳國以往長期和楚國爭奪的淮北。

爲什麼是淮南?這是因爲楚軍的主力遠在湖北及河南,與淮南地區有大別山相隔。吳軍對淮南的攻勢,楚軍主力需要越過大別山才能救援。這個關鍵地形就會讓楚軍必須翻山越嶺才能進入淮南作戰,或者就得從北方繞一個大圈子。這就會造成楚軍勞師遠征,長途行軍而疲憊不堪,極大的提高了吳軍作戰的成功率,同時又能有效地一口一口吃掉楚軍的有生力量。所以切忌簡單套用,用兵之法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

在拜孫武爲將的同時,闔閭採納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主力分爲三部,輪流對楚國發動騷擾性攻勢,楚軍在吳軍這種攻勢行動下,疲於奔命、狼狽不堪,史載“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左傳定公四年》)“楚國苦之,羣臣皆怨,鹹言費無忌讒殺伍奢、白州犁,而吳侵境,不絕於寇,楚國羣臣有一朝之患。”(《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吳闔閭三年(公元前511年),孫武指揮吳軍禽殺逃亡楚國的吳國兩公子蓋餘、燭傭,攻取舒地(今安徽廬江西)。闔閭四年(公元前510年),吳國攻取楚國六(今安徽六安北),潛(今安徽霍山東北)。五年(公元前509年),吳國又對越國用兵,打敗了越軍,保障了吳國側後方安全。六年(公元前508年),吳軍在孫武指揮下贏得豫章(安徽合肥市西,湖北廣水東)反擊作戰勝利,並奪取了楚國巢地(今安徽巢湖)。至此,楚國在大別山以東的城邑基本上都落入了吳國之手,吳國大大壯實了自己的國力,大舉攻楚的時機逐漸成熟。而楚國土地被接連蠶食,部隊屢受打擊,日益被動。

古代有數以萬計的兵書,孫武憑什麼能在其中脫穎而出? 第2張

這個時候,孫武認爲,要想進攻楚國還需要得到楚國東北境的蔡國(今河南上蔡)和唐國(今湖北隨州西北)的支持,正好這兩個國家的國君都對楚國不滿,懷恨於心,而楚國卻在吳國的攻勢下節節敗退,要想復仇依靠吳國的力量是上上之選,於是兩國都派遣質子入吳,與吳結爲盟好。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晉國在召陵(今河南漯河東)召集諸侯會盟,其後晉國以沈國不參加會盟的緣故指使蔡國攻滅了沈國。做爲沈國的保護人,楚國自然不肯善罷甘休,該年七月,楚軍圍蔡,蔡國向其盟友吳國求援。

十月,吳王闔閭自己親自掛帥、以孫武爲將軍率吳軍主力三萬自淮河水路進軍。一路上吳軍大造聲勢,做出一副大舉援蔡的架勢。然而,當吳軍水師行至州來(今安徽鳳台)後,吳軍突然棄舟登岸,改變原來的西北上蔡國的方向,西南下直取楚國北部邊境大隧(今湖北大悟、河南羅山交界處)、冥厄(今湖北廣水、河南信陽交界處)、直轅(今湖北廣水、河南信陽交界處)三關要地。

楚國沒有想到吳軍援蔡之舉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只是因爲攻蔡行動進行了部分動員而未進行全國總動員,各地楚軍尚未集結。吳軍輕取三關後長驅直入,迅速推進數百里深入楚國境內,想來此舉對孫武的後世子孫——孫臏甚有指導意義(即圍魏救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