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趙匡胤爲何想要遷都?爲什麼會遭到羣臣的反對?

趙匡胤爲何想要遷都?爲什麼會遭到羣臣的反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橋兵變發生在公元960年正月,是由擔任後周禁軍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發動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率軍殺回都城汴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自己登基稱帝,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仍定都開封(汴京)。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大宋王朝的都城仍然建立在汴京,但這個汴京自古就是有名的“四戰之地”,即所謂的四面平坦無險可守而極易受到攻擊。

“四戰之地”雖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卻非帝王之居,因爲,都城乃是一個國家的中樞所在,一旦遇到突襲,那就是震動全國的大事。

趙匡胤能順利地帶着後周禁軍兵不血刃地返回都城,也正是因爲汴京四周平坦,否則,假若有個關隘,守將問你既然率兵出征去了,怎麼又返回來了?

趙匡胤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守將絕對不會放行,那就給朝廷作出了應對時間來,倉促之下也能調集周邊的軍隊來防守京城。

趙匡胤爲何想要遷都?爲什麼會遭到羣臣的反對?

問題不僅是王朝內部的事,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也僅僅是佔據了中原地區一塊,在他的南邊和西邊,有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較大的割據政權,而在北邊,更是有着新興強大的契丹遼國及遼國罩着的北漢政權(今太原)。

北漢就在黃河以北,離汴京也就相隔了一條黃河而已,以趙匡胤建立宋朝時的實力,對北漢及契丹也只能是守,主動出擊還差點,在對外用兵上,他也是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逐步消滅的那幾個割據政權。

即使如此,趙匡胤在位的16年期間,也沒有消滅了北漢,北漢最後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消滅的。

北面的虎狼之師隨時有可能揮戈南下,即使有天險,也有守不住的時候,更何況汴京這個平坦之地呢!

因此,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後,就陸續將全國的精銳之師彙集到汴京,禁軍多達80萬之衆,目的就是捍衛京畿。

以趙匡胤的想法是,京城即使平坦無險可守,但我有這麼多的守軍,防守幾個月是沒問題的,在防守的同時,又可調集周圍的軍隊來參戰,京城應該可保無憂。

後來,一個完全偶然的機會,讓趙匡胤有了遷都的想法。

趙匡胤爲何想要遷都?爲什麼會遭到羣臣的反對? 第2張

開寶九年(976年)三月,趙匡胤西巡洛陽祭祀先祖,西京洛陽本來是趙匡胤的出生之地,他在此度過了美好的少年時光,只不過他自12歲離開後,戎馬生涯,一直未回過洛陽,如今,君臨天下後,終於衣錦還鄉了。

洛陽之行,讓趙匡胤親身體會到了洛陽山川關河的雄壯,他剎那間想,據此險固之地立都,則可以不用繁冗守軍而自固?

於是,趙匡胤開始後悔自己匆匆建都汴京的決定,提出遷都之議,他發自內心地認爲:一遷洛陽,再遷長安,重現漢唐雄風,豈不是絕妙的國策?

然而,當趙匡胤對隨行的大臣提出此議後,卻遭到羣臣的反對,首先是起居郎李符的上疏反對。

趙匡胤祭祀完先祖,就賴在洛陽不肯起駕東返,想造成就在洛陽久居的事實。

對此,隨行衆臣甚是驚訝,鐵騎左右東廂都指揮使李懷忠提出諫言:汴京有汴渠,有江淮每年數百萬斛的漕米,都城數十萬兵馬皆仰於此,陛下留居此地,米從何處?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安固已久,豈能動搖根本?

趙匡胤聽罷,一氣之下又說出那就遷都長安。

可是,又有一位大人物反對了,這個人就是晉王趙光義,他即是皇上的御弟,又是宋朝主要的軍事統帥,同時還是當初趙匡胤“黃埔加身”的主要操作者,他的意見可是有相當的重量,趙光義言辭懇切地說:“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啊!”

趙匡胤爲何想要遷都?爲什麼會遭到羣臣的反對? 第3張

趙匡胤一時語塞,他知道自己無法實現遷都洛陽或長安的願望了,最後只發出一句長嘆:“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英明的趙匡胤爲了顧全大局而作出了一個災難性的妥協,後來竟然一語成讖。

拱衛汴京那近百萬的禁軍,產生了龐大的軍費開支(佔宋朝總支出的60%~70%左右),讓大宋王朝的國力幾乎耗盡,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爲不可挽回的趨勢。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拜王安石爲相,開始主持變法,主要目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

然而,王安石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變法實行沒幾年,王安石就罷相而去,等到宋神宗去世,變法就全部被廢止,北宋滅亡進入倒計時。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並洗劫一空,俘掠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去,繁華的汴京成爲一座空城,趙匡胤的預言竟然離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