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燕王朱棣“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然而事後建文帝卻不知所蹤,建文帝到底去哪了?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犯了致命弱點:心慈手軟。他的軍隊有好幾次能夠把朱棣消滅,卻最終都喪失了。原業,建文帝爲了防止自己背上一個殺叔的罪名,下令不許傷害自己的叔叔,結果在對燕王作戰時,朱允炆的這道命令讓朱棣多次化險爲夷。

4年後,朱棣的大軍攻陷了京師,燕王成功篡位,是爲明成祖。而建文帝則在戰亂中突然“失蹤”了。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有人說他死亂軍之中,因葬身火海而屍骨無存。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見到宮中起大火,急忙派人前往滅火救人,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大火熊熊蔓延,建文帝葬身火海。於是朱棣下令厚葬建文帝,並且輟朝三日表示悼念。不過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爲其他資料中都沒有記載過建文帝的殯葬儀式,誰也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寢所在。

而更多人認爲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死,在南京城破之時已經走密道逃走了,最後出家當和尚了。有野史更是詳細地記載,在朱棣兵臨城下時,爲防被俘受辱,建文帝決定自盡殉國。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老太監給了一樣東西——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留下的密匣子。老太監說,這是明太祖的意思,說是如果以後皇帝遇到了危險的話,那麼就打開這個匣子,裏面自有解決的辦法。而建文帝打開了匣子一看,結果發現裏面放着袈裟,度牒以及剃度刀,同時,還有一封信,裏面寫道: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一看,領悟到了太祖的用意,於是他二話沒說便把自己的頭髮剃了,然後潛逃出城來。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2張

而建文帝的皇后在他逃跑之後爲了掩護他,才命人放火燒城,自己自焚而死,結果第二天朱棣攻入城裏之後,誤以爲是建文帝自焚。

那麼,朱允炆從南京城裏逃出來後,又逃到了哪裏去了呢?有說法是,他幾經輾轉來到了福建泉州,最後逃往了海外。明成祖朱棣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以宣揚國威爲藉口,實爲尋找建文帝。

但從此建文帝下落卻成了不大不小的謎團

直到600多年以後,事情纔有了新的轉機。2008年的1月的一天,一工程施工隊人員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古墓。

考古人員聽聞後,馬上趕到了現場,大家一看都驚呆了: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宮,地面上散落有魚形狀魚紋和龍形石脊的構件,舍利塔上的一處碑文還刻有“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粗步推斷,可以得知墓主是一位高僧。

而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不由得驚喜若狂。打開棺槨之後,但見裏面座棺槨坐北朝南並列放置,大棺槨在6噸左右,而小棺槨在4噸左右。後經專家考證得出,這座墓葬屬於明代早期墓葬,棺槨內的屍體已經腐爛,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滄桑,只剩下了兩副骨架,但是在墓主人身上的衣着裝飾上,考古人員讀出了很多的信息。專家終於給出了一個驚人答案:這是建文帝的墓。

專家給出的理由是:第一,碑文上的“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中,“圓明”或是“明朝和功德圓滿”之意,也指早年出家的朱元璋。“第三代”是孫輩,與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滄海”有神州一統的隱喻,“珠”暗指“墓主姓朱”,那滄海珠禪師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墓中的裝飾很奇怪,該墓的前面兩邊各有一條閉嘴龍。這也是明代墓的標誌。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這跟和尚有關。墓的規格顯然不是普通官員能相比。此外,墓的朝向爲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這個方位。墓所在的村中有鄭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詔鄭洽的後裔。

第三,建文帝死前流落於寧德金邶寺的依據還有明代九龍袈裟,這件袈裟應是曾做過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時匆忙披上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消息傳出,世人爲之譁然。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考古也一直執續深入地進行着。

隨着時間推移,到了2014年,專家們又給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體線圖:建文帝出亡走水路,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溫州港停靠並曾上岸過。然後繼續南下,第一個目的地是福建福寧的大京千戶所。

後來戰事來的太快,鄭和的10萬樓船水軍已經到達,兩軍交戰,建文軍敗績,建文勢力通過三都澳撤向寧德(今蕉城)腹地。而建文帝死後便安葬在了寧德金邶寺,這個觀點還是有些可靠的,大家以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