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沒有死?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沒有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建文帝的故事。

說起建文帝,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建文帝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孫子。在家中,朱允炆排行第二。因爲,他的兄長早早地就去世了,所以,他就被視爲了嫡長子。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沒有死?

1392年,朱標患上了惡疾,不愈而逝。爲了防止皇位後繼無人,朱元璋決定立朱允炆爲皇長孫。朱允炆從小就十分聰穎,性情溫順,心懷大志,交往之人皆是懷揣着理想的文人墨客。1396年,朱允炆的王妃馬氏生下長子朱文奎。不久之後,朱元璋就冊封馬氏爲皇太孫妃。

然而,因爲朱文奎出生於日月更替之時,朱元璋認爲這是凶兆象徵,所以,不太喜歡朱文奎。兩年之後,朱元璋因爲病重去世。之後,朱允炆繼承了大統,於南京順位稱帝,即:建文帝。同年,建文帝立長子朱文奎爲皇太子。根據史書記載,建文帝在位時,對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人十分信任。

所以,在其即位後,他就立即冊封黃子澄爲翰林學士,齊泰爲兵部尚書。受到皇帝賞識的同時,這三人也在盡心盡力的輔佐建文帝。

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爲由,起兵攻打南京,史稱“靖難之變”。在朱棣攻入宮中之前,朱允炆命人火燒皇宮,隨後失去了下落。進入南京之後,朱棣下令徹查皇宮,勢必要找出建文帝。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去向,只找到了幾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

對此,一些宮人說:這些是皇帝和皇后等人的遺骸。後來,經過證實,發現這些屍體是皇后和其她妃嬪的。經歷了這件事以後,朱棣黃袍加身,由燕王變成了明成祖,而建文帝卻不知道去了哪裏。與此同時,皇太子朱文奎也失去了蹤跡,但是,二皇子朱文圭卻在宮中。

對此,一些人猜測建文帝可能帶着太子一起逃走了。爲了防止朱文圭奪回政權,朱棣下令:將年僅兩歲的朱文圭禁閉於廣安宮,終生不許踏出宮門。後來,明英宗重奪政權,登基爲帝。面對朱允炆的遺腹朱文圭,明英宗不忍心再關押他,便想釋放他。

於是,明英宗向皇太后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但是,皇太后及一衆大臣對此事卻不甚贊同。

因爲,在他們看來,如果釋放了朱文圭,那麼,他很有可能會藉助建文帝遺留下來的勢力奪取政權。然而,明英宗絲毫不在意這些,他說:“一切都交給上天來做決定吧。”不久之後,明英宗命人在鳳陽修築了一間房屋,以供朱文圭居住,併爲其娶了一位妻子。

得知這個消息後,五十多歲的朱文圭十分高興。因爲,從小就被關押在深宮之中,從不與人接觸,這也導致朱文圭的智商很低,他不僅不認識牛馬,還不懂得與人交往。因此,被釋放不久後,朱文圭就因爲惡疾去世了。看到這裏,你可能有一個疑問: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裏?

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衆說紛紜,有人說:建文帝早就葬身於宮中大火;有人說:建文帝並沒有死,他逃到其它地方出家當了和尚;還有人說:建文帝逃亡到了異地,改姓爲“讓”。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沒有死? 第2張

之前,就曾有一位名叫讓慶光的老人,帶着家譜找到了新聞媒體。他說:“建文帝當年並沒有死,而是假扮成高僧逃出了南京。之後,建文帝爲了躲避追殺,改姓名爲讓鑾,並娶妻生子。”後來,讓鑾四處遊歷,期間,他曾數次題詞作畫,想告訴世人他是建文帝這一事實,但卻沒有一個人相信他。

所以,在讓鑾去世後,家人就將他埋葬在了武昌洪山裏。除此之外,讓慶光還說:“自己是建文帝第十五世孫子。”甚至,爲了讓人們相信自己是建文帝的後人,讓慶光還說:“自己出生於武昌,建文帝的墓在洪山寶通寺的旁邊。”然而,歷經多年,這座墓早已經不知所蹤。

另外,根據調查顯示,讓慶光的舅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企圖證明讓氏一族就是建文帝的後人,但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後來,民間傳言,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着一些字,也許能夠證明建文帝確實死在了大火裏。雖然如此,但讓氏一族仍堅稱建文帝沒有死,且自己就是他的後人。

此外,根據《讓氏家譜》的記載,建文帝在書法上有一定造詣,他曾在武昌寫過一副對聯,這或許能夠證明他並沒有死。

但可惜的是,這副對聯幾經波折,最終遺失了。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有沒有死? 第3張

所以,直到現在,建文帝當年到底去了哪裏,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關於建文帝的謎題肯定能大白於天下。其實,不管建文帝最終去了哪裏,他的命運都非常的坎坷。本來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卻被叔叔謀權篡位,導致江山易主下落不明。

試想一下,如果建文帝的父親朱標沒有先他而去,後面的一切是否還會發生,是否還會有朱棣謀權篡位的事情,這樣的話,建文帝的命運是否會被改寫?但是,一切都已經成爲了定局,發生過的事情,怎麼可能重新來過。所以,珍惜眼前事,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纔是最好的安排。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