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爆發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並沒有選擇逃走是因爲什麼?

爆發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並沒有選擇逃走是因爲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由此爆發了一場持續四年的戰爭。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的燕軍直逼南京城下,此時,建文帝朝內部出了大叛徒,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了朱棣,於是,京師南京城破。

《明史 本紀第四》記載: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

朱棣攻進了南京,建文帝的皇宮隨即起了大火,火光沖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大火之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屍骸,已經不能辨認,有人說是建文帝和皇后,還有太子朱文奎的屍體。

《明史 本紀第四》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同時,也有人說建文帝從皇宮中的地道逃走,後出家爲僧。後來,朱棣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就是爲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當然,這種說法也令人真假難辨。

爆發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並沒有選擇逃走是因爲什麼?

《明史 本紀第四》記載: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

從正史記載來看,建文帝被大火燒死的可能性很大,都城都被攻破了,他還能逃到哪裏去?肯定插翅難飛,想都不用想,朱棣能輕易放過他嗎?說不定,那場大火就是朱棣派人放的,故意燒死朱允炆及太子,朱棣好找理由即位,不然,就是篡位,名不正言不順。

那麼,值得思考的是,在朱棣的大軍攻進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爲何不離開南京,逃到別處,保住有用之身,再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然後東山再起呢?

其實,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沒逃離南京,跟一個人有關,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是方孝孺,可以說,是方孝孺害死了建文帝,因爲,是方孝孺力勸建文帝不要離開南京,還說什麼實在不行,君王死社稷之類的迂腐之言,直接斷了建文帝的生路。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大軍到達江北,朱允炆下詔徵集各地軍隊,這時,方孝孺說,事情太緊迫了,派人去和燕王朱棣說,以割地作許諾,拖延幾天時間,再彙集軍隊。於是,朱允炆聽了方孝孺的話,派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中,陳述割地議和的條件,但是,燕王朱棣不聽。

朱允炆命衆將調集水軍於江上,而陳瑄率軍投降了朱棣,當了叛徒,燕軍便渡過了長江。眼看事情緊急,朱允炆也開始感到害怕,有人勸他前往別的地方,再圖謀復興。但是,迂腐的方孝孺堅決請求建文帝留在南京,以待援軍,說,即使不成功,也應君王死社稷。李景隆等人叛變,打開金川門,燕軍入城,就這樣,朱允炆自焚而死。而也就在這一天,方孝孺也被下獄,最終被處死並滅族。

《明史 方孝孺傳》記載: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金川門啓,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爆發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並沒有選擇逃走是因爲什麼? 第2張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朱允炆在南京城破之前逃走,還是有機會反攻朱棣的,畢竟,朱允炆是名正言順的明朝皇帝,朱棣是反賊,是不得人心的。

如果朱允炆逃出南京,到了南方,下令天下兵馬勤王,誰敢不聽?

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在都城長安陷落之前,倉皇出逃,一直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就是唐肅宗,最終,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的官軍擊敗了叛軍,保住了大唐江山。

而建文帝朱允炆聽信方孝孺的迂腐之見,在南京城坐以待斃,是最不明智的,等於是白白送死。心狠手辣的朱棣,能放過朱允炆嗎?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逃走,留有用之身,奮力一搏,說不定還有一線希望。

方孝孺骨氣是有,但是,國難之時,要學會用腦子,而不是單靠血氣之勇。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