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戰國墨家,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戰國時期的墨家一度興盛,墨家後來爲什麼銷聲匿跡了,墨家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

戰國之後,墨家作爲一個學派逐漸消失,但它的一些思想、主張仍舊流傳於世。

至於墨家爲什麼沒能像儒、道那樣活躍千年,有人說其復古,更多的人認爲其太超前;但在本質上,源於它超出了那個時代下人性所能普遍接受的範疇,尤其違背了統治階級的訴求。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我們常常津津樂道於墨家的“技術”,但卻忽視了它的主業:思想。

春秋戰國的思想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在起初最具影響力的,除了儒家,就是墨派,即所謂的“非儒即墨”。如果說春秋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孔子,那麼配得上“戰國最偉大思想家”頭銜的,當屬墨子。

墨子出生於春秋末期,他也是宋國人。在那個年代,除了儒家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學派,所以墨子也像大部分士人一樣,“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來陸續涌現的法家代表人物(如李悝、吳起)也是這樣,起初都是師從孔子門生。

但戲劇的是,跟法家一樣,隨着對儒學的鑽研,墨子也走到了師門的對立面。而且,儒、法說到底都是爲了維護統治者的權益;而墨子則“離經叛道”得更加純粹、徹底、全面。

儒家的思想實際上源自周王朝的“禮教”;而墨子所主張的理念,則脫胎於夏朝的一些社會特徵(如提倡儉樸、相信鬼神,詳見下文)。從這個角度而言,墨子其實跟儒家一樣,也算是“復古派”;不過他並不是完全的守舊,而是以全新視角實現了突破。

爲了直觀理解墨家的主張,我們將其與在後世佔據主流的儒家進行對比:

儒家的着力點,本質上是爲了鞏固社會秩序,而他們的方式則是嚴格區分等級,提出了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的概念,目的是爲了實現階級分明、尊卑有序,最終變成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獨特地位。

而墨子則反對特殊階層享受特殊待遇。他旗幟鮮明地排斥貴族世襲制,主張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社會。天子不能在家族內部繼承,而應當由全天下人共同選舉出一個最卓越的人擔任;隨後天子挑選出一些稍微遜色的人才輔佐自己......按照這種模式,逐漸向更低一級的行政單位推廣、複製,層層保持同樣的意志,宛如一架良性運作、永不拋錨的機器。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第2張

儒家的階級觀,體現在生活中就是不排斥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畢竟這是體現不同等級的重要指標。他們不反對貴族階級壟斷更多的資源,認爲普通百姓生活樸素理所當然。

但墨子卻不一樣,他認爲社會應當追求“天下之大利”,而不是某一小部分人的私利;所有人不分高低貴賤,都應當豐衣足食、豐衣足食、幸福和睦。

但有限的社會生產力支撐不起共同富裕怎麼辦?那就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物資,不應當掠奪、搶佔過量的資源。爲了踐行這一理念,墨家信徒向夏朝的開創者大禹學習,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衣食住行條件都極其簡單,幾乎跟囚犯沒什麼兩樣。

儒家不反對戰爭,比如孔子就把足食、足兵並列視爲治國的重要內容,並且強調人心向背對戰爭勝敗的作用。孟子認爲,一個國家是否應當打仗,那就看它符不適合仁義,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

而墨家則反對以任何名義發起的戰爭,尤其是以大欺小、倚強凌弱,這就是“非攻”。他們提倡“兼愛”,對於世界上的一切人,不可區分遠近親疏、有所偏頗,而應一視同仁地關愛。

儒家注重孝道,其中一條重要指標就是要厚葬先輩,重視“送死”的程度甚至超過了“養生”;一個人的父母去世後,需要守喪三年,期間說到父母時就要難過哭泣,生活起居方面也要力求簡樸,禁絕酒肉,遠離所有享樂與舒適。

提倡“節用”的墨家則極其反感這種方式。他們認爲,對父母孝順,在其活着時恭敬奉養就夠了,爲什麼要在他們去世後,白白消耗大量活人亟需的資金、物資?子女孝順離世的父母,在心中懷念就夠了,爲啥非要刻意把自己弄得瘦骨嶙峋、可憐巴巴?因此,墨家的喪制只是“桐棺三寸,服喪三日”。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第3張

此外,儒家將音樂視爲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墨子認爲音樂是不必要的奢侈行爲,應當禁止;

儒家主張遠離鬼神,墨子則相信鬼神統治着人世;

儒家鄙視手工業、農業,將其視爲奇技淫巧、低端行爲;而墨家則高度重視技術,墨子本人更是一名傳奇的能工巧匠;

儒家雖然有師徒關係,但這一流派稱不上是一個組織,所謂的“儒家”只是後世加給他們的符號,其他的流派也大多如此。

但墨家則是一個例外,這是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團體。更微妙的是,墨家看來,想要反對侵略戰爭,光靠喊口號、不抵抗是不行的,必須以更強大的武力才能反抗侵略。因此,墨家其實更像一個武士行會,他們精通守禦技術,善於守城器械,甚至還收錢替人守城,但絕不替人進攻。當然了,有時他們也會仗義出手、保護弱小。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第4張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很容易理解墨家消亡的原因:

第一,戰國以後2000年中最適用性最廣的儒、法,都是爲統治階級服務的,而墨家則是立足於普通人的福利;

第二,墨家的絕大部分主張,都不適合地主階級的心意:反對享受、反對特權、反對世襲、反對擴張戰爭......

第三,墨家組織嚴密、有自己的規則,不依附權貴與統治者,在大統一時代無異於遊離於體系之外的“非法組織”;

第四,墨家雖然理想崇高,但過於艱苦,但凡有條件,但部分人都不願意參與其中。漢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評價墨家“儉而難遵”。

此外,據稱在墨子死後,墨家分類成了三派,互相之間並不服從、甚至還會發生對立,這也加劇了這一流派的衰亡。

戰國時期墨家興盛一時 墨家後來爲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第5張

但墨家的一些思想並沒有完全銷聲匿跡。

“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長弗能廢也”,在後世大統一王朝的初創期,那些英明之主基本都會採用墨家“強本節用”的主張,發展生產、厲行節約,往往能憑此創造盛世;

墨家的一些核心精神被其他流派所汲取。比如成書於戰國末年的《禮運》就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是墨家的“大同”觀,在其之前,儒家並無這一理念。

此外,後世的“俠”,也像極了墨家的繼承者。但“俠以武犯禁”,這種獨立於封建王朝之外的力量,在西漢時就遭到了歷任統治者的殘酷打擊。

實際上,只要生產力、社會資源存在限度,人類就會存在階級,墨家的大同觀就很難有生存、發展的土壤,但這並不阻礙它的偉大,這畢竟蘊含着人類文明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