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步入秦漢之後的墨家爲什麼會慢慢消聲覓跡?看看墨家和儒家的顯學之爭

步入秦漢之後的墨家爲什麼會慢慢消聲覓跡?看看墨家和儒家的顯學之爭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步入秦漢之後的墨家爲什麼會慢慢消聲覓跡,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墨儒兩家同爲先秦時期的顯學,緣何步入秦漢之後,墨家漸漸地消聲覓跡,而儒家則取代法家成百家的魁首。其實,這問題在戰國末也有端倪。墨家雖然是戰國的顯學,但是在戰國後期,墨家已經式微了。而墨家的式微分爲兩個因素:

步入秦漢之後的墨家爲什麼會慢慢消聲覓跡?看看墨家和儒家的顯學之爭

一是墨家的鉅子制度太江湖了,對諸侯王來說是隱患。舉例來說,孟勝作爲鉅子,竟然爲了替朋友陽城君守城用鉅子令召集墨家門衆。陽城君的城池被楚軍圍攻是因爲陽城君犯了罪而拒絕伏法。之前陽城君在楚悼王的葬禮沒有遵照楚國法令,他攜弓箭入室,射中了楚悼王的遺體。雖然陽城君這樣做的本意是爲了射殺吳起,但結果他犯了列兵於入室,射中了王屍,違反了楚國的法律。楚肅王繼位後是按律治罪,而陽城君拒絕服罪,退守封地。所以才發生了楚軍圍攻陽城一事。孟勝幫朋友的行爲看起來很仗義,實際上他跟陽城君一樣都直接無視楚王的君令。這一行爲,用韓非子的話來說是典型的以武犯禁。

二是墨家主張的非攻不符合當時諸侯利益也不符合一般人的利益。墨家的非攻內容核心就是維持東周的現狀。現實問題是諸侯們總是想着要攻城略地的。因爲諸侯們的終極目標始終是當天子。當天子,肯定是要並天下的。可是不攻城略地又怎麼去並天下。然後,天下合對大部分人來說,其好處肯定是大於如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非攻,只是聽起來好聽。實際上對大部分人來說不符合利益的。舉例來說,比墨子說服楚惠王放棄攻克宋國,雖然短期保住了宋國,但是宋國依舊被滅了。這一期間宋國人該打得仗也根本沒有少打。

步入秦漢之後的墨家爲什麼會慢慢消聲覓跡?看看墨家和儒家的顯學之爭 第2張

綜上兩點,墨家在戰國時期就已然被諸侯們看重了。秦漢時期,墨家消聲覓跡也不足爲奇了。反觀儒家能這麼常青樹,客觀來說無論說孟子之儒,還是荀子之儒,他們主體思想符合諸侯利益的。韓非子說儒以文犯禁,但是實際上這話不盡然。推崇周禮的儒家,本質上嚴格說是不能算犯禁者。因爲周禮本身是一套典章制度。作爲典章制度,內容不僅僅是禮和樂部分,涉及到了行政的一些制度。推崇周禮的儒家是遵守周制的人。

不過,進入東周之後,周天子的權威下滑,周禮漸漸式微。諸侯國開始興起了變法的熱潮,法家得以在戰國大放異彩。法家和儒家之爭,不是在於遵守或者遵守律令的問題。而是尊先王之法,還是尊后王之法的問題。法家的主體主張“法后王”,儒家如孟子這類主張“法先王”。這樣的觀念差之下,所謂的儒以文犯禁,更多是責難主張法先王的儒家違背法家主張的新法。這其實是一個觀點差。從遵守典章本質來說,儒家相較墨家來說,顯然是尊重君命,也是遵守諸侯之法的。而戰國末,儒家也並非全部都主張法先王。荀子之儒就主張是“法后王”的。荀子跟韓非、李斯等人的區別在荀子強調隆禮,韓非等法家強調隆法。然而,儒家之禮和法家之法,其實都是約束道德的工具是禮,而法律本身是最基本道德。儒家和法家是可以相結合,而墨家的思想跟儒家、法家很難結合的。因爲墨家的鉅子制度和非攻思想,都是法家、儒家所不贊同。

步入秦漢之後的墨家爲什麼會慢慢消聲覓跡?看看墨家和儒家的顯學之爭 第3張

法和儒兩派思想點結合發展出法儒,也是董仲舒之說。其後,漢武帝獨尊儒術運用了董仲舒之說。這點上,成就了儒家在其後兩千多年裏久盛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