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探索武則天與李治這對皇帝夫妻的感情生活,他們之間存在真情嗎?

探索武則天與李治這對皇帝夫妻的感情生活,他們之間存在真情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唐朝初期的政治舞臺上,李治和武則天這對皇帝夫妻先後主宰了朝政六十餘載,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夫妻二人的感情生活也爲後世津津樂道。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武則天曾寫過《如意娘》抒情表意,詩的前半部分爲“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爲憶君”,這裏的“君”便是指李治,由於思念李治,她魂不守舍,以致於眼睛恍惚,甚至把紅色看成綠色,二人感情可謂深摯。

儘管有史家評價李治遇到武則天是“爲色所迷,昏庸已甚”,但筆者認爲:李治與武則天之間的感情與絕大部分帝王之家的政治婚姻不同,二人間的關係不僅存在超越政治利益的真情,而且我們還能從中看到某些男女平等的色彩。

一、病牀前相遇

武則天出身於地主官僚家庭,她的父親武士彠爲唐朝開國功臣,官至工部尚書。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駕幸洛陽宮,因聽聞武則天容貌不俗,於是便召她進宮,賜封五品才人。臨別之際,面對哭哭啼啼的家人,年僅十二歲的武則天迴應道:“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她的政治生涯由此開啓。

根據《舊唐書·志·卷二十四》記載,武則天被唐太宗賜封的五品才人爲“內官”,其主要職能爲“掌敘宴寢,理絲枲,以獻歲功”,即負責安排宮廷宴請、歌樂,伺候天子飲食起居,管理宮內蠶絲紡織事務。

探索武則天與李治這對皇帝夫妻的感情生活,他們之間存在真情嗎?

入宮不久,武則天便受到了寵幸,同時由於她爲馴服獅子驄提出“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的策略,李世民十分欣賞他。但由於後宮佳麗衆多,武則天很快便被李世民遺忘,她在才人這個位置上做了十二年之久。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的身體大不如前,朝政事務漸漸過渡到了太子李治手中,爲了緩解李世民病情,李治“入侍藥膳,不離左右”,他和負責李世民飲食起居的武則天相遇了,二人在李世民的病牀前萌生了愛情。

爲了減少來回奔波,李世民命人在自己的寢宮旁建了一座臨時別院,李治平時就在裏面休息,他與武則天見面的機會更多了,但由於武則天畢竟是李世民的才人,二人的會面只能在私下裏悄悄進行,史書對該時期二人的關係也沒有詳細的描述。

李治和武則天在李世民眼皮下偷偷相處了近四年,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據《唐會要·卷三》記載,武則天在李世民駕崩之後便“隨嬪御之例出家,爲感業寺尼”,因爲她沒有子嗣,再加上地位不是很高,所以只能按照規定出家爲尼。

出家對於二十五歲的武則天而言無疑是個巨大考驗,失去了李治的左右陪伴,她只能形單影隻的面對人生,在高深的寺院裏過着單調的生活。自己的一生難道就以這種方式進行到終點嗎?此時的武則天只能等待命運的轉機。

二、再次召進宮

李世民去世後的一個月,年僅二十二歲的李治登基,接着他便大赦天下,“內外文武賜勳官一級,諸年八十以上賚以粟帛”,朝野上下無不洋溢着新帝登基的新氣象。身着天子冠服的李治似乎因爲登基稱帝的興奮而忘掉了武則天這個“舊人”,直到第二年人們才發現:他不僅沒有忘記,而且還刻骨銘心。

在李世民週年忌的時候,李治前往感業寺進香,他和出家爲尼的武則天再次相遇,據《唐會要·卷三》記載,這次見面的情況爲:“武氏泣,上亦潸然”,武則天哭了,李治也淚流滿面,分開時間不足一年,二人便積攢了彌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年,武則天便被召進了宮,這次入宮與十多年前的第一次入宮區別很大,主要表現爲以下三點:

第一,武則天這次入宮的起點是“昭儀”,位列九大嬪妃之首,其地位僅次於皇后和四大貴妃,這與第一次入宮的五品才人相比有天壤之別,武則天一躍進入了後宮核心圈。

第二,與第一次入宮相比,武則天第二次入宮有其政治目的,據《資治通鑑·唐紀·卷一九九》記載,武則天由感業寺入宮後“卑辭屈體以事後”,她卑微的跟隨着王皇后,原因很簡單: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但王皇后年老色衰,爲了打擊對手,王皇后一手操辦了武則天的入宮事宜,武則天第二次入宮在一定程度上是枚棋子,但巧慧且多權術的武則天並不甘心做一枚小小的棋子。

第三,第一次入宮的時候,李世民只不過貪戀武則天的美貌,二人間並沒有深厚的感情作爲基礎。第二次入宮,武則天與李治已經相戀相思了五年之久,有深厚的感情作爲鋪墊,她在後宮的地位比其他嬪妃更爲穩固。

沒過多久,武則天便寵冠六宮,原本支持她的王皇后也漸漸心生嫉妒,很快武則天便成了後宮的衆矢之的,據《舊唐書·本紀·卷六》記載:“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義爭寵,互讒毀之”,王皇后和蕭淑妃聯手打擊武則天,常常對其攻擊詆譭。由於李治對武則天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對王、蕭二人的讒言置之不理。

探索武則天與李治這對皇帝夫妻的感情生活,他們之間存在真情嗎? 第2張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公元654年,武則天決定徹底扳倒以王皇后爲首的敵對勢力。

這一年,武則天爲李治生下了一位公主,李治非常喜愛。王皇后得知武則天產女消息後前往看望,她走後,剛出生的公主暴亡,武則天悲痛欲絕,李治怒氣沖天的說道:“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李治一口認定是王皇后殺了自己女兒。

後世史家對武則天女兒暴亡一事說法不一,有人認爲是武則天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以此嫁禍王皇后,即“武則天嫁禍說”,有人則認爲就是王皇后殺的,即“王皇后弒嬰說”,不管真相如何,有一件事都不可改變:李治對王皇后徹底寒心了,他廢后的意圖越來越明顯,這對武則天而言無疑是件好事。

三、夫婦理政

公主暴亡不久,李治便打算晉封武則天爲一品宸妃,“宸”在古代指的是北極星,含有帝王之意,據史料記載,後宮一品皇妃只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大稱謂,“宸妃”爲李治首創,其含義遠比四妃稱謂高貴。

對李治想要晉封武則天爲宸妃一事,大臣們紛紛上表反對,侍中韓瑗進言道:“妃嬪有數,今別立號,不可”,中書令來濟也勸諫道:“宸妃古無此號,事將不可”。

大臣們以自古以來沒有宸妃這個稱號爲由勸阻,只不過是一番表面說辭,其根本原因爲:封建社會爲男權所主導,女子處於從屬地位,“宸妃”這個稱謂太過尊貴,甚至還含有與皇帝平起平坐的意思,大臣們自然無法接受。

迫於朝野上下壓力,李治只好放棄晉封武則天爲宸妃,雖然結局以失敗告終,但這件事折射出李治內心包藏着某些男女平等的思想,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他對武則天的那份摯烈之愛不僅沒有因爲時間的推移而褪色,反而越來越深。

當時的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二臣勢力最爲強大,皇權因此受到了極大限制。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打算以“廢王立武”爲名打擊權臣勢力,以中書舍人李義府爲首的一幫大臣表示支持,李治的廢立意圖越來越明顯。

不久以後,李治便下詔:“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爲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王皇后、蕭淑妃二人皆被廢黜爲庶人,他們的家人也被削除官職並流放,幾個月後,李治下詔冊封武則天爲皇后,第二天“百官朝皇后於肅義門”,武則天得到了朝野大臣的普遍認同,緊接着,反對立武則天爲後的褚遂良被貶出朝廷。

探索武則天與李治這對皇帝夫妻的感情生活,他們之間存在真情嗎? 第3張

在武則天的幫助下,不到四年時間,以長孫無忌、于志寧爲首的權臣便被削職罷官、貶出京師,皇權由此得到加強,李治的皇位越坐越穩,他和武則天的感情卻出現了危機。

據《資治通鑑·唐紀·卷十七》記載,武則天成爲皇后前,其性格爲“屈身忍辱,奉順上意”,對李治而言,她就是頭柔弱的羔羊。成爲皇后之後,隨着武則天在後宮的權位越來越穩固,她性情大變,“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爲,動爲後所制”,不僅作威作福,有時甚至敢和皇帝唱對臺戲,李治對他的不滿愈演愈烈。

宰相上官儀諫言廢掉武則天,李治直接答應,於是便寫起了詔書,消息傳到了武則天耳中,她立即跑到李治面前哭訴,李治當即“羞縮不忍”,接着慌忙解釋道:“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由廢后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李治對武則天產生了深深的情感依賴,否則面對武則天的哭訴他根本就不會感到羞愧,能夠對一個女人保持如此長久的摯愛,這在帝王中是十分罕見的。從此以後,李治待武則天一如往常,這件事發生後,武則天還有意外收穫。

或許是因爲感到愧對二人間的深摯感情,李治在廢后事件發生後不久便把大部分的朝政大權過渡到了武則天手中,從此武則天“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大臣的生殺大權皆被其掌控,“二聖臨朝”漸漸拉開了帷幕。

四、臨終爭取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李治患上風疾,武則天得到的政治決策權越來越多,按照古制,皇帝封禪時當由公卿充當亞獻,李治封禪泰山時,武則天主動要求充當亞獻,以此彰顯皇天后土之德,“東自高麗,西至波斯,烏長各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武則天在突厥、高麗、于闐、波斯、天竺等國面前風頭出盡。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這一年武則天諫言十二事,主要包括勸農桑、薄賦徭、給復三輔地、南北中尚禁浮巧等,李治全部採納,該次諫言充分考慮了普通百姓和朝廷中下級官員的利益,武則天進一步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好感。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治的風疾愈發嚴重,據《舊唐書·列傳·卷三十四》記載,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高宗以風疹欲遜位,令天后攝知國事”,李治竟然想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武則天,這可是件破天荒的事情。

儘管李唐一朝風氣開放,婦女受到的束縛也比較少,但其依舊是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並沒有消失,爲了武則天,李治不惜向封建秩序發起挑戰,朝野大臣極力反對。

探索武則天與李治這對皇帝夫妻的感情生活,他們之間存在真情嗎? 第4張

檢校兵部尚書郝處俊諫言道:“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他的這番諫言是典型的男權思想。郝處俊還認爲大唐江山只能傳給李氏子孫,萬萬不能傳給他人。見遜位武則天受到的阻力太大,李治只好作罷。

雖然遜位失敗了,但李治依然沒有放棄爲武則天爭取更高的政治地位,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太子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協助理政,李治的生命漸漸走到了盡頭,臨終前李治下了封遺詔:“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如果有軍國大事無法裁決,李顯應交給武則天定奪。筆者認爲,李治下此遺詔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原因是:自武則天成爲皇后並插手朝政事務後,部分重臣對武則天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礙於天子李治的保護,這種不滿情緒只能潛藏起來,李治立遺詔給予武則天軍政大權是爲了使武則天在自己死後能有足夠的資本應付反對勢力,這是一種保護。

第二個原因是:新君初立,政基不穩,權臣容易左右朝廷,李治讓武則天掌握軍國大權是爲了形成制衡局面,從而爲新君李顯掃清障礙。

都言“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卻不適合用在李治身上,筆者認爲:自從李治對武則天萌生愛情那一刻起,他的那顆真摯之心便沒有中斷過。儘管二人間偶爾發生矛盾,但並沒有對二人間的感情產生毀滅性打擊,或許是由於李治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遇到了武則天,因爲年輕,所以這份感情很單純,因爲單純,所以這份感情很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