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安祿山還默默無聞時,張九齡是如何預測出他會造反的?

安祿山還默默無聞時,張九齡是如何預測出他會造反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九齡,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唐朝時期名相,爲後世人所崇敬。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歷史上總有一些神奇的預測,讓人驚訝到懷疑人生。比如呂雉的父親呂公,第一次見到四十多歲了還不務正業的劉邦,就決定將寶貝女兒嫁給他,原因僅是相貌不凡;比如曹操,僅憑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就斷定此人不是好鳥,將來要壞曹家大事。事實證明,呂公與曹操果然高明。

唐朝名相張九齡,比這二人一點也不差。因爲他在“安史之亂”的二十二年前,安祿山還是個無名之輩時,就準確地預測出此人定要造反,之後還差點殺了他。

開元二十一年(733),剛過而立之年的安祿山事業剛剛起步,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看上他的聰明狡黠與精通六部落語言的本領,認他爲義子,並擔任專門抓敵軍舌頭的捉生將。期間他結識了親密的戰友,另一名捉生將史思明,看來這個張守珪的眼光很成問題,竟然籠絡了這麼一對活寶爲親信。

由於安祿山伶牙俐齒,反應靈敏。當年,張守珪就派他回長安代表自己彙報工作。於是,安祿山拜見了宰相張九齡。但初次見面,張九齡便下了結論:“亂幽州者,此胡人也。”(出自《唐會要》)

安祿山還默默無聞時,張九齡是如何預測出他會造反的?

開元二十四年,軍功卓著的安祿山升任爲平盧討擊使,成爲張守珪麾下的一員猛將。但在一次戰役中,安祿山輕敵冒進,中了埋伏。依照軍法,安祿山斷無生路。但張守珪惜才之心頓生,不忍就這麼殺了這個義子。於是,他將安祿山的功過上奏朝廷,一切全憑聖裁。

奏章先到了宰相手裏,一向正直無私的張九齡當即作出批示:“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意思是,既然違反軍法,就像司馬穰苴斬殺莊賈,孫武斬殺宮嬪那樣,按照軍法執行就完了,你張守珪幹嘛多次一舉送到朝廷裏來?

沒想到玄宗不同意,想法外開恩,於是張九齡進諫:“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爲後患!”玄宗看了一眼張九齡,老大不高興,認爲老張過於危言聳聽。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衛公李靖,還不是太宗從高祖刀下救出來的!再說一個芝麻大的將軍,能翻起什麼大浪。

於是,玄宗對張九齡說:“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意思是,不要以爲胡人都是石勒,別錯殺了將才。硬是免了安祿山一死,命他以士兵的身份戴罪立功。

安祿山還默默無聞時,張九齡是如何預測出他會造反的? 第2張

難道張九齡開了天眼,能預知未來?或者是撰寫史書的人故意拔高張九齡的正面形象,杜撰出來的?

如果真是張九齡通過朝堂上的蛛絲馬跡,推斷出了天下大勢,從而認定安祿山必反。那麼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張九齡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他不再僅僅是一位能寫出好詩的正直宰相,還是一個心思縝密,具有遠見卓識的大政治家。

因爲以我們現在馬後炮的角度去審視,這件事情還真不是什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神猜測。當時,宰相張九齡與玄宗在對待邊功邊將問題上,一直存在着矛盾。

張九齡擔任宰相時期,節度使制度已經卓有成效,並且根深蒂固。大唐已經形成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九個節度使加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十個邊鎮已經擁有四十九萬驍勇善戰的邊防軍。而長安只有九萬多久不上陣,腐朽不堪的中央軍。

不但如此,玄宗還有繼續加強邊軍實力的想法,不斷提拔邊將入朝爲相。在張九齡之前,有張說、蕭嵩、李適之,都入朝擔任了宰相。

張九齡當政時,玄宗首先要提拔張守珪入朝爲相,被張九齡擋了回去,他說:“宰相擔負治理天下的重任,不是用來賞賜軍功的官職;再說,張守珪打敗了契丹就提拔宰相,如果他將突厥、契丹都消滅了又該如何呢?”於是此事作罷。

安祿山還默默無聞時,張九齡是如何預測出他會造反的? 第3張

隨後又要提拔河西節度使牛仙客,又被張九齡擋了回去,說他只是幹了本職工作,沒有必要賞賜。

這些事情,證明張九齡看到了邊軍邊將不斷地膨脹,對中央形成的潛在威脅,所以有意識地打壓邊功,抑制他們的膨脹。

但是張九齡的敏感沒有觸動玄宗,反而引起了玄宗的反感。因爲:首先,成就不世之邊功,是一個千古名君的必備條件,沒有強大的邊軍邊將,如何打勝仗呢;其次,爲了達到政治上的平衡,必須有一方勢力可以牽制相權,而邊將無疑是那時最好的選擇。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很好解釋玄宗與張九齡對安祿山截然不同的態度了。

存在決定意識,在張九齡的眼裏,邊軍邊將已經具備了造反的環境與條件。再加上冒出來這麼個沒有接受過儒家思想薰陶,沒有忠君愛國思想的胡人將領,張九齡便做出了安祿山必反的判斷。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感嘆不已,十分後悔當初沒有聽張九齡的話,所以專門遣史,去嶺南祭奠張九齡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