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儒學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儒學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儒學,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由孔子創立,對後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古典文學之中,最爲光輝燦爛的也許是唐詩宋詞或者是華麗的詩賦駢文。可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偉大的民族,會在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之中不斷地發掘出新的生命力。這一切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又是幾何。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最離不開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雖然歷史中各種文化類型爭奇鬥豔百花齊放,最終還是離不開儒家的思想的引導。自春秋戰國之後,儒家的傳播就沒有斷絕過,之後雖然被佛教道家等等思想影響,但是儒家的本真的精神沒有變化,並且根據不同的社會現狀,發展出了不同的現實和社會理論,直到今天都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並形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偉大精神。

在戰亂之中產生的啓明星

一直到最近一個世紀,中華民族纔算得上是從戰亂走向了和平,在幾千年中,即使最安定的時候,在國家的邊關依舊是金戈鐵馬,所以儒家自從誕生開始就處於亂世。俗話說戰爭年代出英雄,其實也出人才。縱觀整個歷史,說得上名字的大多都是開疆拓土的君王,或者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士。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開始的儒家自然不會像今天大家認知裏面的那種柔弱的書生,那麼一開始的儒家又有着怎樣的樣子。

儒學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1.鬼神橫行下的人間

儒家的初生時期,正值春秋末年,社會從禮崩樂壞走向軍政一體,諸侯國越來越想要獨立發展自己的國家。因而他們更加的需要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加強,至於文學和個人的修行,只是末流而已,最是讓人嗤之以鼻。在整個春秋戰國期間,看似有一些純文學的東西流傳下來,但是實際上包括《論語》,都是具有明確的社會意義的存在,也就是說這些“文學作品”,最終的目的是爲了體現普世觀點,從而吸引統治者。

私學的興起,使得更爲大衆所接受的價值觀得到統一,儒家就是集大成者。在那個年代,《論語》之中提到的觀點雖然平常,但是把它說出來的勇氣是莫大的。古代階級政權森嚴。說的話做的事都要合乎身份。在當時說出人人之間都可有平等地位、“民貴君輕”的觀點,如果不是遇到開明的君主,恐怕儒學的發展就要到頭了。

2.不再優越的思想——孔子的認知與彼時有多先進

客觀上講,孔子在一開始創立的儒學和現在小學生學習的國學是兩回事,孔子支持學者積極入仕,將自己的一身抱負奉獻給國家。而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國學都受到“皇權的影響”,講究綱常。這恐怕也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的一生所學之中,當講到人與客觀存在的事物關係的時候,孔子所講的一些知識具有可行性,比如對於人性的認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在具體的事情之中有着清晰高深的見解。

但是到了一些“不合乎禮”的地方,囿於時代限制,對這種情況(人類內心的陰暗面)不敢妄言。所舉出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思想,顯得就有點不合時宜,甚至有點唯心主義,這也就是早期儒學未能真正走入政界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儒學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2張

白日之中的一顆流星

經過了焚書坑儒之後,儒家開始吸收其他諸家的思想,並且進行融合,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思想體系。到了之後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儒學就可以一展拳腳,並且不再擔心自己所作所爲有哪裏是不太妥當、不合情誼的。

1.“大一統’背景下的皇權儒學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原因就是皇權的需要。在這個時候,皇帝的權威需要樹立起來,不能再像春秋和戰國的時候,被屬下“問鼎中原”。這個時間,皇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而原始的儒學之中並沒有“天人合一”這種玄而玄之的東西,其實是假借了其他方面的一些神學和流行的玄學思想。陰陽家的“五德終始”和儒家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之後名聲大噪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董仲舒的理論之中,“天”的位置甚至大過國君。董仲舒在《天人三冊》之中明確提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遣告知;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從天的角度又引申出之後的綱常倫理,組成了之後幾千年的社會基本脈絡,是之後的封建王朝社會秩序的前身。所謂綱常的依據,就是“人道副天道”。

2.奉天而法古,與口號南轅北轍的改制

作爲一個儒學家,董仲舒所做的一切都是從儒學本身出發,又因爲董仲舒本人吸收了很多的各種流派的思想,所以在改革的時候,經常使用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並且佔的分量很大。中國人向來有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說法,這種情況到了每次變法的時候,都會被維新派和保守派拿出來爭論一番。這次董仲舒說:

“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故必徙居處,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者,無它焉,不敢不順天志而明自顯也。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每一個新上任的皇帝爲了凸顯出自己的政績,都會大範圍的進行改革,並且總是整得大張旗鼓,就像是要把所有的東西推倒重建一般,但是到最後,大家卻尷尬地發現,當初承諾的那些都是空頭支票,說的一套一套,背地裏做起來就會發現其中的困難之處,到了最後,就會發現改革原來和沒有改一樣,只是一句空話。這裏董仲舒以此爲對比,形容自己改革的決心。

儒學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3張

儒釋道——三足鼎立時期的儒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大家知道亂世出思想。但是這次的思想有點不一樣。這次來“解救”中國人的思想是舶來品,原產於南亞的佛教。同時,在中國歷史之中漂流的百年的道家也開始正式甦醒,開始擴充自己的信徒。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各自競爭與發展,各自統領了一段時間。到了相對和平的隋唐時期,儒教的地位就開始下滑,雖然科舉制名義上是儒教的,但是三教在生活之中還是佛與道更爲常見。這段時期儒教整體上面處於劣勢。

1.中華是一個大熔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在佛教剛剛傳入的時候,佛教也是有着原本的信義,但是中國地大物博,那種冥想的狀態和中國人的思想狀態掛不上鉤。因此,爲了宣傳佛教,佛教徒在宣講方式之中加上了道教和儒家的一些道義。採用這種方式來讓廣大民衆知道和了解佛教。

2.本質上自相矛盾的兩種思想如何貫通到一起

對於社會關係,出家人和中國這種現實主義社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應該是最爲激烈的。比如佛教《六方禮經》就認爲夫妻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到了“夫爲妻綱”的中原文化區,就順應當地的習俗,改爲了相同的解釋。佛教原著之中的一些男女關係之類的章節,也被刪改,這正好也和儒學所追求的達成了一致。所以兩者之間的矛盾隨着觀點的一致逐漸平淡。

程朱理學——譭譽參半的一次改良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國學的著作,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程朱理學所影響的後儒家文化。這段時間社會階級固層化,皇權至高無上。因此這段時期,大家可以看到文學作品內容中幾乎是無時不刻在提醒着社會的基本準則和階層規範。

儒學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4張

1.“新儒學”兜兜轉轉又回到個人思維

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理”爲出發點,任何事都要“合乎理”,朱熹的“天理”自然是受到了老莊思想的啓發,用來形容自然之間的無時無刻存在着的理。朱熹曾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其理。”理學本身是促進知識發展的,但因爲太過於重視一些旁支末節,反而耽誤了最爲重要的社會實踐。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更是在當時和社會環境下完全沒有市場。因而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官場的排斥和其他學者的懷疑。

提到程朱理學,現在的人一般都會直接否認它的貢獻,雖然它代表的思想在當時是先進的,但是很可惜它生錯了時代。任何時候,舊時代的殘黨都是要被新的思想沖垮並且吐上一口口水。這是現在的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的人對於老莊和孔孟之道推崇備至,卻認爲臨近我們的程朱理學乃至之後的陸王心學都是封建社會的糟粕。

儒學的誕生和發展是中華文明重要思想的發展,它在發展的途中受到過挑戰,也面臨過危機。可能儒學這個名號都是按照皇帝自己的喜好來設置的。歲月流傳幾千年,究竟這一路走過來對不對,似乎也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從亂世之中誕生,在盛世之中照耀過整個中華大地,這還無法證明儒家的思想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嗎?就讓歷史留給後人吧。功過自有千古的時代評說,一切最終都會塵埃落定。作爲可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一份文化遺產,儒家教給我們很多道理和哲學,教我們做人,做民,爲人處事和家國情懷。這些,怕是永遠不會被中國人所遺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