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宋太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他爲何產生“保富貴”的觀念?

宋太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他爲何產生“保富貴”的觀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管是哪個朝代,對待經濟都是相當重視的。宋朝在篡奪了後周的帝位後建立,在政權交替初期,保存錢財就已經產生,並貫穿了整個社會。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太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他爲何產生“保富貴”的觀念?

一、太祖朝政局與皇位傳承

1、太祖朝對德昭與德芳的封爵與授官

縱觀中國歷史,在確立皇儲問題上無非出於兩種目的考慮:“救時”與“救世”。爲了維護統治者的地位,使其的子子孫孫都能夠享受對這個國家的專制統治,因此,大多數皇儲的確立都遵循着“救世”的目的。然而,在確立皇儲的時候會有諸多影響因素導致其不能按照傳統禮法要求的嫡長子繼承製選擇皇儲,這時在確立皇儲就是遵循“救時”的目的。太祖在位共十七年,在這十七年裏,太祖一直致力於完成國家統一併確保趙宋王朝長治久安,避免成爲五代後的“第六代”。

因此,在沿襲前朝舊制的同時,進行着自己的計劃與改革。爵位,是封建時期等級地位的象徵,同時與獲封人的封土與食邑有關。到了唐宋時期,爵位已經變成了一種“榮譽稱號”,待遇已遠不如前。北宋成立之初,在封爵制度上遵循唐制,但對於皇子的封爵與唐制不同,依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但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書中絲毫找不到太祖對德昭與德芳的“封王”記載。在乾德二年(964 年),皇子趙德昭出閣,太祖認爲“德昭未冠”,故只授予其“貴州防禦使”一職。

開寶八年(975 年),趙德芳出閣,一年後也只被授予“貴州防禦使”一職,而無其他封爵。南宋學者陳傅良認爲:“出閣封王,後世之誇心也。藝祖起百世之後,獨追古意,自王禮殺而爲防禦使,非聖人能之乎?”陳傅良的這番言論固有誇讚成分在其中,但也說明太祖在對自己兒子的“封王”上經過慎重的考慮,不僅防止德昭或德芳在“封王”之後培養自己的勢力,從而對皇權產生威脅,同時也防止了二子在皇權交替時與太宗發生衝突,導致不必要的流血事件,影響政權穩定與宗室團結。

宋太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他爲何產生“保富貴”的觀念? 第2張

2、太祖對太宗的態度演變

太祖繼位之後,對身邊之人大加封賞,建隆元年(960 年)“以皇弟殿前都虞侯匡義領睦州防禦使,賜名光義”,建隆二年(961 年)“以皇弟泰寧節度使、兼殿前都虞侯光義兼開封尹、同平章事”。太祖此舉不只將太宗作爲一奶同胞看待,還將其視爲自己的“左膀右臂”,希望太宗能夠在政治上對其有一定幫助。

在太祖征討李筠、李重進時,曾任命太宗“留守帝京,鎮撫都下”。留守一事,非親信之人不可擔任,太祖能夠任命太宗,足見其對太宗的信任。太祖爲了維護趙氏王朝的統治,賦予了太宗很大的權力,並且任由太宗發展其勢力,特別是在太宗做了開封尹之後,利用自身的職位優勢,結交四方豪傑,形成了獨特的政治勢力。太祖之所以會與太宗保持融洽的關係,一方面可能與杜太后“金匱之盟”所要求的傳位於弟有關,使得太祖不得不與太宗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太祖也希望藉助太宗的力量將唐末五代分散的權力重新收回到中央,防止大權旁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二、宋太祖治國思想

1、革除弊政的思想

以防弊之政作爲立國之法,是宋太祖政權建設的一個重大特徵,“事爲之防,曲爲之制”的精神就在於以制度上的平緩調適來達到政治上的穩定。找出弊源,這是革除弊政的基礎。要使國家走向和平穩定,就必須革除五代時期的弊政。五代時,官吏貪贓枉法的現象很嚴重,貪吏滋橫,民不聊生,所以太祖要整頓吏治,就必須先以重法治之。

唐末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個極度混亂的時期,五代十國的統治者依靠武力,割據一方,互相吞併,倒戈兵變,改朝換代,如同兒戲,封建倫理綱常經常受到極大的衝擊和挑戰。“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是五代時人們公認的信條。五代之君“爲國長者不過十餘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視其上易軍代國,如更戌長無異。”身處這樣的亂世,用“忠臣不事二主”的忠節觀來要求臣子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五代帝王自己多以篡歉得國,而且庸殘暴,“忠”對於他們到底有多大的價值可言?所以,任何一個在此之後建立的王朝要想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進行觀念的轉換。

宋太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他爲何產生“保富貴”的觀念? 第3張

2、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

唐末五代歷經戰亂,禮樂儀制遭到踐踏,官籍散落,倖存下來的禮書也是疏略不備,互相矛盾之處頗多。在不長時間裏,宋太祖將五代時期被破壞的禮樂制度恢復完善,是與太祖改變五代時期武人專政,實行文治分不開的。在太祖施政過程,經常體現出這種愛民思想,宋朝剛剛建立,太祖施行與民休息政策,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安撫流民,希望人民安居樂業。太祖在平定南方各個政權時,勸戒將領不要殺百姓,在平定後蜀時,上聞西川行營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殺之者,函召之網,斬於都市。

三、從兩次皇位繼承看宋初政局的變化

1、皇帝權威的加強

宋初二帝充分吸取了唐末五代弊政的歷史教訓,爲了防止唐末五代出現的文臣、武將、后妃、外戚、宗室、宦官等諸多羣體對皇權產生威脅,制定出一套集政、兵、財、法於一身的“祖宗家法”。無論是對地方權力的分割、削弱,還是爲了防止相權的膨脹,宋初二帝都採取了相對“溫柔”的方法。這些“溫柔”的方式同樣被運用到解決皇位傳承問題上,並且通過解決皇位繼承問題達到集權的目的。宋太祖在位期間正處於北宋建國之初,一切制度都在慢慢地恢復中。由於一

些特殊原因,太祖並沒有留下儲君,更沒有按照宋王朝的需要恢復儲君制,這才導致了在太祖死後,太祖認定的隱性儲君——太宗才能得以入繼。太宗即位之後,並沒有着急確立儲君,而是相應提高了宗室的地位,擴大了儲君的人選範圍。儲君制度既是君主家族政治權力存亡乃至血統繼絕的命脈所繫,也是影響整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黎庶生活狀況的關健性因素。

宋太宗恢復“儲君制”的目的主要是爲了維護趙宋皇室統治秩序的穩定,同樣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儲君制”的恢復在並非大一統的國家中會起到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同時也對皇位繼承的穩定性以及皇權的連續性起到重要作用,這也是宋代皇位繼承無內亂的原因之一。

宋太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他爲何產生“保富貴”的觀念? 第4張

2、皇帝本人的謀劃

太祖與太宗的關係更像是皇帝與儲君的關係。並且太祖還利用太宗的勢力與趙普的勢力相制衡。開寶六年(973 年),趙普罷相後,太祖隨即將太宗封王,正式達成“尹京封王”的條件。在太宗失去了趙普的制衡後,太祖依舊沒有對太宗進行過多的限制,直到太祖去世,太宗都作爲國家“二皇帝”存在。

正因如此,太宗的繼位纔沒有引發朝臣的不滿。太祖舍子傳弟的原因,宋朝及之後朝代的史學家皆認爲是太祖“因公廢私”,這只是宋朝史官所展現出的說法。而太祖舍子傳弟的真正原因恐怕如司馬光借杜太后之口說出的“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借太宗逐步收回權力,並與趙普爲代表的相權相抗衡。在與趙普抗衡的同時,太宗逐步發展起了自己的勢力,加之太宗的政治經驗與政務處理能力遠非太祖而可比,如果太祖強行將皇位留給德昭或德芳,難保太宗不會與之爭奪皇位,從而導致政局動盪,北宋也因此成爲五代之後的“第六代”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太祖舍子傳弟更多是出於國家的穩定。

結語:宋太祖的治國思想來源與他個人的經歷是密切聯繫的,他出生於五代十國這個亂世,藩鎮割據、軍閥混戰造成的生靈塗炭是他耳聞目睹的,這成爲他以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原因。周世宗虛懷納諫,進行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致力於完成國家統一,這些舉措使原本胸懷大志的宋太祖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