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宋太祖推出的“強幹弱枝之術”是什麼意思?

宋太祖推出的“強幹弱枝之術”是什麼意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宋太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不僅致力於進行統一天下的軍事戰爭,還把重建中央集權專制的統治,以避免唐朝滅亡後出現的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重演,作爲當務之急而特別重視思考。

有一天,宋太祖召見心腹趙普,提出了兩個問題讓他回答:

一、爲什麼從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

二、有什麼辦法可以從此息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

宋太祖推出的“強幹弱枝之術”是什麼意思?

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趙普早就有所思考的事,所以,他一聽到宋太祖這麼問,就回答說:

“陛下能問道此事,真是天地神人之福。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根治的辦法,也很簡單,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也就安定了。”

趙普一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朕明白了,朕明白了。”

於是,宋太祖與趙普君臣二人通過一番密謀,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強幹弱枝之術”的計劃就醞釀了出來。

宋太祖一邊在進行着統一天下的戰爭,一邊利用“強幹弱枝之術”來解決解決藩鎮太重的問題,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把節度使兼領的“支郡”收歸中央直接管轄。

宋太祖在消滅荊南、湖南這兩個割據勢力後,就下令把這些地區節度使駐地以外的州郡都直屬朝廷管理,取消了唐末及五代時節度使兼領“支郡”的制度,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

宋太祖還規定這些地方官三年一更換,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令於當地的節度使。其他節度使所兼領的“支郡”也陸續地收歸中央直接管轄。

宋太祖推出的“強幹弱枝之術”是什麼意思? 第2張

第二、把原由藩鎮把持的地方財政權收歸中央。

在北宋建立的第二年,即961年,宋太祖就從中央派官員到地方參加管理地方財政。964年,宋太祖又接受趙普的建議,下令各地方每年的財政收入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都要運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私自佔留。

965年,宋太祖又在各路設置轉運使,掌管一路的財政。這樣,地方的財政權就完全收歸中央所有了。

第三、剝奪藩鎮節度使的司法權。

962年,宋太祖下令今後各州的死刑案件,都要上報朝廷,由刑部複查。各州管理司法的官員原來是由州府的牙校所擔任,973年,也改由朝廷委派通過科舉錄取的文官去擔任。

宋太祖還恢復各縣縣尉的建制,把原來通常由節度使親隨擔任的鎮將所掌握的一縣司法治安權力,奪到朝廷派去的縣尉的手中。這樣,地方上的司法權也全都收歸回中央的手中了。

第四、通過各種方式,剝奪節度使和地方的兵權

965年,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所部兵員中驍勇善戰之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中央禁軍,又選強壯的士卒定爲“兵樣”,送到各路,招募符合“兵樣”標準的人加以訓練,然後送到京城當禁軍。

這樣,各地方軍隊中驍勇強壯的人,都被集中到京城當了由中央控制的禁軍,地方的軍隊就再也沒有“精兵”了,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了,他們這些人被編成廂軍,只能在本地做些雜役了。地方上再也沒有比較強的軍事力量同中央抗衡了。

通過這四種措施,宋太祖逐步的把地方的“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朱熹語)。

宋太祖推出的“強幹弱枝之術”是什麼意思? 第3張

這樣,在北宋初年,各地雖然還有藩鎮,但他們已不再有唐朝中後期、五代十國那樣專制一方的甲兵、錢穀、生殺大權了。

於是,北宋中央指揮藩鎮,真正做到了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那樣的靈便了。即使是帶兵在邊境的藩鎮節度使,只要皇帝一召見,就會馬上奔命而至。唐、五代時期那種藩鎮對抗朝廷的現象再也不會出現了。

宋太祖一面削弱藩鎮的各種權力,一面又利用原有節度使去世、遷徙、退休等各種機會,從中央委派文官取代原由武將擔任的地方長官。

宋太祖曾經說過:“朕選儒臣幹事者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使他們都貪賬,也不及武臣一人爲害之大。”

宋太祖不僅委任文官“知州事”,還在各州設置通判,讓通判對知州進行監督,同知州互相牽制。

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長官,是宋太祖徹底解決藩鎮難制問題的又一個舉措。這樣,以前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在宋初就逐漸地失去了原有的性質,而節度使這一職位也逐漸地變成了一種優待那些有功勳的大臣們的虛銜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