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楚爭霸時期,有過兩次重要的外交時間,史稱“弭兵會盟”。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襄公二十七年(前 546 年)弭兵大會,標誌着歷史進入春秋後期。在晉楚兩大霸權的協商之下,形成了兩大霸權和解,小國歸服得比較穩定的新格局。齊魯關係顯然受到國際格局的影響,兩國間疆界的戰爭與參與的較大規模的戰爭相對而言減少很多。

而霸主對於邊疆的糾紛有時也會置若罔聞,只要沒有達到亡國滅姓的地步。昭公定公世,《春秋》、《左傳》對齊魯關係已經少有記錄,而對於齊魯國內的記載則是相對豐富的,蓋由當時齊魯的歷史發展重心轉移到國內的緣故。

一、魯昭公遜齊、魯國家臣叛亂——齊對魯國的干涉

“中原列國卿權由君權附庸發展到影響和干預君權、再到超越君權而決斷政治,經歷了比較長期的發展過程。一般來說,在前 546 年弭兵大會以前這個過程即已基本終結,卿權臻於鼎盛。”卿權在魯國也成長起來,魯昭公想要消除三桓的勢力,卻在三桓的軍事壓力下出逃。

公元前 546 年弭兵之會,齊、秦的地位略次於晉國與楚國。齊景公依然有着爭霸的願望。魯昭公十二年,齊景公到晉國去朝見剛繼位的晉昭公,在投壺禮上,齊景公道出了自己的志向——“寡君中此,與君代興”。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昭公遜齊——齊魯關係的層次性。魯昭公二十五年,昭公爲國內卿權力量發展太盛而出逃到齊國,齊景公到野井慰問魯昭公,想要以千社的人口給魯昭公。子家認爲這種舉動是在以魯國國君爲臣。最後,魯昭公沒有接受齊景公給予的千社的人口。越明年,齊景公攻打下了魯國的鄆邑,魯昭公從齊國轉移到鄆邑居住。

夏天,齊景公謀劃送魯昭公回國。魯國國內政治力量多極分化,分散了魯國在對外決策中的力量。季孫氏雖然軍事力量在魯國國內具有首要地位,但是在齊國準備送魯昭公回國發動軍事行動的時候,也不能命令指揮成邑的軍事力量,而是由成邑主動要求來發起軍事行動。可見魯國政權下移,國內力量的分散性。

齊景公有爭霸的願望,但是魯昭公在國內並沒有根基,季氏家族掌握着權力,再加上國際形勢第二次弭兵之盟帶來了相對和平的局面,因此送回魯昭公也變得敷衍了事,齊魯兩國的炊鼻之戰,齊軍是在和魯國季孫氏的軍隊作戰,孟孫氏也有部分軍隊加入。到後期,齊國不待見魯昭公。魯昭公感覺受到了侮辱,所以出奔到他國。

昭公二十六年魯國季氏賄賂齊國的高齮,給出的條件是“能貨子猶,爲高氏後,粟五千庾”,說明了魯國的強族亦能夠影響到齊國的宗族高氏。而賄賂的實物,則是春秋時期財富的象徵,也說明了季氏在魯國國內的富庶。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第2張

魯昭公出奔後,試圖依靠齊景公的幫助回到魯國,最終“三年而無成”。齊景公代表着齊國公室的力量,而此時,“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齊景公對國內政局的控制能力也在變弱。所以在處理與魯國關係,幫助魯昭公回國的過程中,不能夠很好地調動齊國國內的力量,幫助魯昭公回國,也未見陳氏力量的參與。概而言之,齊景公送魯昭公回國,齊國卿大夫支持,魯國的季氏則在阻止魯昭公回國的舉動。

齊魯的邊邑在魯國家臣叛亂中的影響。魯定公七年,齊國歸還了魯國的鄆、陽關,而鄭國衛國也背叛晉國與齊國舉行了盟會。魯國並未歸服,定公八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此後,齊魯之間有過兩次交戰。魯國家臣力量的強大是春秋後期魯國政治中的顯著特點。

春秋後期,魯國家臣叛亂主要有六起——豎牛之亂、南蒯之亂、陽虎之亂、侯犯之亂、公山不與叔孫輒之亂、公孫宿之亂。家臣叛亂之後,無一例外首選的出奔地點都是齊國。“豎牛懼,奔齊”、“南蒯懼不克,以費叛入齊。子仲還,及衛,聞亂,逃介而先。及郊,聞費叛,遂奔齊”、“陽虎使焚萊門。師驚,犯之而出,奔齊”、“侯犯奔齊”、“二子(公山不狃、叔孫輒)奔齊”、“(公孫宿)以成叛於齊”。

第一起豎牛之亂。豎牛往齊國出奔,被孟丙、仲壬的兒子在塞關殺害;第二起南之亂。南蒯陪侍齊景公飲酒,齊景公稱南蒯爲“叛夫”,南蒯以“臣欲張公室”來作答。齊國大夫子韓皙認爲“家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齊國的君臣如此看待南蒯在魯國的行爲,俱認爲其做法不合理。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第3張

彼時忠君觀念的影響不大,齊景公之所以認定南蒯爲“叛”,是針對南蒯背叛了他的上一級的主人卿大夫季氏而言的。因爲費邑人心都向着季氏,因此,齊景公作了順水人情,讓司徒老祁、慮癸來歸還費邑,讓鮑文子來移交費邑。

第三起陽虎之亂。定公九年夏天,魯國叛亂的家臣陽虎叛亂失敗後逃到齊國,陽虎請求齊景公出兵攻打魯國。齊景公聽從大夫鮑文子的建議,考慮到魯國“上下猶和,衆庶猶睦”,未答應陽虎的請求。

對於陽虎的人品,鮑文子認爲“夫陽虎有寵於季氏,而將殺季孫,以不利魯國,而求容焉。親富不仁,君焉用之?君富於季氏,而大於魯國,茲陽虎所欲傾覆也。魯免其疾,而君又收之,無乃害乎?”同樣的齊國人認爲陽虎不“忠”,所以沒有任用陽虎。

第四起侯犯之亂,侯犯佔據郈邑叛亂後,有意向將成邑送給齊國,作爲齊國逼迫魯國的一個軍事基地,同時換取齊國的封地。齊國的官員來視察郈邑,駟赤使人在郈邑奔走說:“齊國的軍隊來了”。邑人很害怕,逼走了侯犯。駟赤藉口留在郈邑,接納了魯國人。鑑於郈邑在魯國人手中,齊國人歸還了魯國人的地圖戶籍等資料。

第五起公山不狃與叔孫輒之亂,季氏想要墮費邑。費邑的控制者公山不狃與叔孫輒率領費人攻打魯國國都,在季氏之宮,費人被打敗,公山不與叔孫輒逃奔往齊國。費邑的地望爲山東省臨沂地區費縣,靠近齊國,所以出奔比較方便。

第六起公孫宿之亂,公孫宿於魯哀公十五年,以成邑逃入齊國。魯國攻之不下,最後通過外交途徑,齊國的執政者陳恆子考慮到陳氏弒殺了齊簡公,因此需要一個和平的邦交環境,因此主動將魯國的成邑歸還給了魯國。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第4張

二、夾谷之會——齊魯盟好

夾谷之會的背景。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衰落,定公九年秋齊國甚至攻打了晉國,魯國也因此與齊國講和。定公十年,齊魯兩國在夾谷相會。夾谷之會的經過。關於此次會盟,《左傳》、《穀梁傳》、《齊太公世家》均有記載。

《左傳》所記會盟的經過是比較接近史實的,因此筆者的分析主要基於《左傳》。定公十年春,齊魯兩國已經和好,史載:“十年春,及齊平”。在盟會之前,犁彌認爲孔子作爲魯定公的相禮知禮而無勇,齊國可以用劫持魯定公,如此,“必得志焉”。由此可以推見,齊國國內對這場盟會有着明確的目的。

時值齊景公在位,上文中講到齊景公有代晉稱霸的志向。齊國希望這場盟會能夠讓魯國歸服自己,但卻想要用劫持魯昭公的辦法,也說明了春秋末期霸主政治的衰落,相比於春秋前期和中期,霸主的號召力已經下降,甚至想以詭詐的方法來定下盟約。

齊國指使萊人使用兵器來劫持魯定公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卻遇到了孔子的阻撓,第一,孔子以“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來說服齊景公,可見得魯國其實是認可齊國大國的地位,也認爲齊國有能力來統領諸侯,但是認爲如果齊國用劫持魯君這樣的手段來要挾魯國的話,只會對齊國的聲譽帶來不利影響。

第二,孔子講:“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是對齊國使用萊夷來干涉諸夏事務的邦交詞。春秋時期,霸主往往有着“攘夷”的義務,魯國以“嚴夷夏”來說服齊景公,也是魯國在提醒想當霸主的齊景公要注意霸主自身的聲譽。

由於魯國出兵保護,再加上孔子嚴正的說辭,齊景公讓萊人退去。接下來的結盟禮儀上,齊國人在載書上加上了“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意即讓魯國屈從於齊國。

弭兵會盟是怎麼回事?和平只是短暫的假象嗎? 第5張

魯國也爲了爭取自己的利益,立即加上了“而不反我汶陽之田,亦如之”。事後,齊國歸還了魯國的土地。齊國所歸還魯國到底是不是夾谷之會盟誓中的汶陽之田,還是除了歸還汶陽之田外還歸還了魯國其它的土地?

定公九年,“齊侯致、媚、杏於衛”,二十一年之後,子貢提到了這段歷史,對土地轉讓的細節說得比較詳細:“(齊國)因與衛地,自濟以西,禚、媚、杏以南,書社五百”。齊人送給衛國的三邑的土地屬於濟西之田的一部分。齊國所歸魯國的鄆、歡、龜陰之田應該屬於汶水之陽土地的一部分。

這樣魯國就歸服了齊國,所以在魯定公十一年時候,魯國就與齊國的盟友鄭國結盟,而魯國就走上了背叛晉國的道路。《左傳》載:“始叛晉也”。夾谷之會所反映的齊魯關係。夾谷之會上齊國佔據了上風,魯國則藉助“有辭”維護了部分利益,依靠說辭來進行邦交的案例在春秋時期屢見。

三、總結

諸夏一體、嚴夷夏之別的觀念在齊魯關係中還起着重要的作用。齊景公一直汲汲於爭奪霸權,夾谷之會後,魯國歸服了齊國。至此,魯國走上了背叛晉國的道路。以晉楚爲主導的弭兵之會也走向了終結。 春秋後期,國際間的盟會已經銳減。夾谷之會,齊魯關係也未維持較長時期的從屬關係。

之後,魯與齊在黃地結盟,定公十四年,跟隨齊侯一起救助晉國的範氏與中行氏,哀公元年追隨齊侯討伐晉國。這一時期,魯國履行了在夾谷之會上的盟誓,以兵車追隨齊國作戰。此種關係持續了 13 年左右,相比於春秋初期魯國歸服齊國的時間大大縮短,這表明盟會的作用在日益的式微,已經沒有一個霸主可以統攝全局,在較長時間裏維持諸侯國間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