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十六歲就成大唐公務員,王勃有多厲害?

十六歲就成大唐公務員,王勃有多厲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六歲就成大唐公務員,王勃有多厲害?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676年的一個冬日,唐高宗百無聊賴,正在胡亂地翻朋友圈。翻着翻着,突然他看到有人在圈裏推送關於滕王閣的文章,發文的人還特意備註:“此乃一千古奇文,值得所有親一看。”

高宗一聽,急忙問:“爲什麼?!”

大臣說:“今年夏天,王勃已在南海意外溺亡。”

唐高宗悵然嘆曰:“這是天妒英才,可惜,可惜呀!”

01 勃哥原是天才

公元650年,王勃誕生於古絳州龍門的一個儒學世家,這個家庭,書香氣息濃厚,才子衆多。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朝末年的著名學者和大儒,王通之弟王績,也是著名的詩人。王勃的哥哥王劇、弟弟王助,都曾考中進士入仕做官。

王勃兒時就極爲聰穎,世人目之爲“神童”。《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豪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株樹也。”

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並撰《指瑕》十卷,指出顏氏著作中的錯誤之處。十歲時,王勃已熟讀儒家經典,並時常發表自己的讀後感。楊炯的《王勃集序》中說:“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十二歲時,王勃又狂熱地愛上了醫學。他在長安醫館開始學醫,並先後研究了《周易》、《黃帝內經》和《難經》等著作,還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頗爲熟知。

王勃年紀雖小,已是文章聖手。他每次作文,常先磨墨,後暢飲,酒酣之際,和衣而臥,醒時“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皆以“天才”譽之。

聽聞人們的誇讚多了,王勃對自己的才華愈加自信,他迫不及待地想踏入仕途,求取功名。正如張愛玲所言:出名要趁早,名聲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公元664年,右相劉祥道大人巡行關內,年方十四的王勃,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求仕機會,於是立即作文,向劉祥道上書。

王勃的上書,以高昂的基調,大膽抨擊了唐王朝討伐高麗的的侵略行爲:“闢地數千裏,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輓粟,竭淮海之費。”

此篇賦文,體現了王勃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和思考,其思想的深度,語言的犀利,皆不似出自一名少年之手。劉祥道爲其“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所驚異,他不由地連連稱讚道:“神童,此乃神童也,應即刻上表舉薦!”

公元665年,雄偉的乾元殿落成,朝廷舉行盛大的祭禮,王勃揮毫而作《乾元殿頌》。唐高宗閱畢此文,高興不已,並贊其爲“大唐奇才”。

公元666年,年僅十六歲的王勃順利地通過了幽素科試及第,獲得七品朝散郎一職,成爲朝廷最年輕的公務員。

十六歲就成大唐公務員,王勃有多厲害?

02 檄文斷送仕途

因爲才華卓著,初入仕途的王勃,被沛王李賢徵爲王府的修撰和侍讀。李賢對王勃十分器重,無論走到哪裏,做什麼事情,他都會帶上王勃。王勃對李賢的禮遇十分感激,他決心發揮專長,尋覓機會報答沛王。

兩年後,機會真的來了。

當時的大唐,無論皇宮民間,都十分流行鬥雞。唐高宗的幾個兒子尤好此樂,其中沛王李賢和周王李顯(後改爲英王),還是京師鬥雞俱樂部的金牌會員。

有一次,李賢和李顯約定要進行一場“皇家鬥雞對抗賽”,通過比賽,看一看誰的雞纔是“公雞中的戰鬥機”。

既然是比賽,就得營造點氛圍,這纔不辜負現場觀衆的熱切期待。於是王勃自告奮勇,爲沛王起草了一篇鬥雞檄文。此文雖是一篇戲作,卻對仗工整,頗有氣勢:

歷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

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

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

王勃本想以自己的這篇《檄英王雞》文,爲沛王增光添彩,不料此舉非但沒有爲沛王掙得面子,反而給自己惹下了亂子。

高宗得知此事,甚爲憤怒:“勃爲皇子侍讀,不規其勉力讀書,反整日飛鷹走狗,還寫什麼鬥雞檄文,實荒唐之至!”

作爲王勃,在這場“對抗賽”中,他看到的或許只是幾隻雞而已;而作爲高宗,他從王勃的檄文中,嗅到的是皇子之間,有可能要發生的血腥的皇位之爭。

於是對於不利於皇子團結的王勃,高宗只好將他攆出京城,哪怕他是星光熠熠的天才。

03 蜀中三年沉寂

剛剛開始的仕途既已受挫,王勃的心情異常沉重。他不明白,爲什麼命運之神昨天還對他友好微笑,今天已露出了猙獰的嘴臉。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一文中,王勃悲憤地寫道:

“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僕以幽憂孤憤之性,稟僕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

669年五月,王勃悻悻然離開長安,開始將近三年的蜀中漫遊。在他鄉度過的第一個重陽節,王勃悽傷地寫下: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蜀中九日》

滯留蜀中的幾年裏,王勃幾乎沒有什麼社會交往,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知心朋友,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縷陽光。然而再好的友人,也會面對分離。

三年前,杜少府將去蜀州赴任,作爲杜大人最好的朋友,王勃高唱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瀟灑而曠達。

三年後,經歷了宦海沉浮,方知人生之際遇,倏忽萬變。此時的王勃,遭逢離別,心中滿是惆悵感傷: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問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

——《別薛華》

在一個霧氣迷濛的深夜,王勃再一次目送友人遠去,離亭寂寂,江山淒寒。其實江山還是從前的江山,只是那個面對江山的人,已不是從前那個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的風華少年。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遠,江山此夜寒。

——《江亭月夜送別》

轉眼之間,深秋又至,看着漫天飛舞的落葉,聽着長江的澎湃濤聲,王勃不知道,他何時才能結束客居異鄉的歲月: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山中》

十六歲就成大唐公務員,王勃有多厲害? 第2張

04 身陷囹圄之災

公元672年,王勃終於從蜀地回到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在朝中,聞王勃之名,誠意召用。

但王勃經歷廢官之辱,對以文采受召心有餘悸,遂作文以拒之,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爲“才名有之,爵祿蓋寡”。

公元673年,王勃聽友人說虢州多藥材,因他通曉醫學,所以他想到虢州去。在朋友的幫助下,王勃做了虢州參軍,第二次踏上仕途。

王勃最終選擇到虢州出仕,可能是他認爲京城的官場太複雜,而自己還太年輕,在基層發展會更好一些。

事實證明,就是在地方上混,王勃的心智也極不成熟。他恃才傲物,常遭同僚嫉妒;他思想不成熟,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在虢州任上,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死罪,不知何故,王勃竟將他藏匿在自己府內,後來可能害怕事情泄露,又將曹達殺害。此事很快被官府知曉,王勃被判死刑入獄,後遇天下大赦,王勃才被釋放出來。

雖然有人推測,王勃此次身陷牢獄,可能是遭人陷害,但他一生命運多舛,與他年少成名、炫耀張揚也不無關係。

劫後餘生的王勃,從此徹底看淡了世事,他說:“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

出獄後不久,朝廷爲王勃恢復原職,然王勃屢遭打擊已無心仕途,他潛心著述,棄官不任。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的《續書》補闕十六篇,並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作品。

王勃的父親因曹達事件也受到牽連,從雍州司戶參軍被貶爲交趾縣令。王勃不能原諒自己,在《上百里昌言疏》一文中,王勃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愧疚之情:

“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05 寫下名作傳世

公元675年,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他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達洪州。

此時,曾與王勃之父同朝爲官、一殿稱臣的閻伯嶼正在洪州任都督。閻都督剛剛重修了洪都的名勝滕王閣,正欲宴請天下名流,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王勃有幸被邀參加了這次盛會。

閻都督本來是將這次典禮,策劃爲他女婿吳子章的個人秀場,爲此,他讓吳子章提前精心準備了一篇序,打算在盛會的高潮時刻推送出去,好讓女婿一舉成名。

誰知不明就裏的王勃,竟然搶了人家的風頭。面對別人假意遞過來的筆硯,王勃不加推辭,他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篇名爲《滕王閣序》的驚世之作,頃刻所成!

閻都督雖然對王勃的不識時務大爲惱火,但等他看完這個愣頭青寫的序文,不由怒氣全消:“落筆如有神助,此文必當傳世!天才,真天才也!”

聽到閻都督如此評論,那些宴會上的來賓,忘了眼前的美食,他們在人羣中穿梭追逐,爭相傳閱王勃的《滕王閣序》。

當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句子時,客人們情不自禁地高聲朗誦,神情無不向往陶醉;當讀到“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時,每個人的臉上,頓時一片悽然。

在宴會的高潮稍稍低落之時,王勃又揮毫賦詩一首: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人羣中再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有幾個年輕人實在抑制不住對偶像的崇拜和熱愛之情,他們乾脆衝過去,將王勃高高地舉起來又放下,再舉起來,如是反覆不已。

王勃將那天的盛會推向了高潮,他也將自己的人生推向了高潮,殊不知這次高潮竟然是他生命的迴光返照。

06 天才永不回來

參加完滕王閣的盛會,王勃繼續南下,終於在交趾與父親相見。看到父親生活窘迫,蒼老愁苦,又想到自己詩名早露,卻處處不如意,步步栽跟頭,一向堅強的王勃,在親愛的父親面前,再也忍不住,他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人在紅塵行,可嘆世無情。悲歡獨自飲,決心早已橫。

王勃不想離開父親,他多想陪伴父親到老,然而他還年輕,他才二十六歲,縱使江湖險惡,他依然要去獨自面對。

公元676年的夏天,王勃坐上了回返的船隻,行駛在南海的波濤之上。有一天,海上實在風急浪大,經歷了驚心動魄地顛簸飄搖,王勃還是墜入了南海深處。

落花度,氛氳繞高樹。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

綺閣青臺靜且閒,羅袂紅巾復往還。

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

試復旦遊落花裏,暮宿落花間。

與君落花院,臺上起雙鬟。

——《落花落》

他是“初唐四傑”之首,落筆成章,翰墨滿腹。他的生命過早地開放,又如這落花,絢爛過後過早地凋零。

他因爲放縱和疏狂,曾經被逐和拘囚,在他最志得意滿之時,有人就預言他“文采雖長,壽命必短”,沒想到,這真的成了他命運的讖語。

杜少府最欣賞王勃,他曾對王勃說:“大唐需要你們這樣的人。”王勃說:“你錯了,大唐不需要我們。我們用心血寫出的詞章,不過是太平的粉飾、盛世的裝點,大唐真正需要的,是凌煙閣上,那些建功立業的名臣宿將。”

王勃是天才,天才都是奉上天的旨意而誕生的。天才在世間走一遭,必定要爲人們留下一些什麼,或者是轟轟烈烈的事蹟,或者是永垂不朽的作品。

上天給了王勃一支神來之筆,他爲我們留下《滕王閣序》之後,就以一個悲愴的背影徹底離開。

他是天才,天才離去,永不回來。我們只能在神作《滕王閣序》裏,一遍一遍地聆聽,千年前一個失意文人的心曲。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這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話語,因爲在創作他的傳世名作時,王勃其實已經參透了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