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爲何皇子分屬各旗?

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爲何皇子分屬各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爲何皇子分屬各旗?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有八旗制度,比如大貪官和珅就是隸屬於正紅旗,通常情況下父親隸屬於哪一旗,那子女必定就屬於這一旗,那麼在清朝皇帝的兒子也就是皇子們卻都不是如此,他們大多分屬不同的旗籍,同樣作爲皇帝的兒子爲何他們會分屬不同旗籍?

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爲何皇子分屬各旗?

這還得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清朝是由遊牧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權,女真人最初都是以部落羣居,外出狩獵也都是集體出行,女真人狩獵也就是相當於漢人耕種,只是漢人耕種都是以家庭爲單位,而女真人狩獵則是以部落爲單位,因此女真人狩獵時人數就非常多,那就需要有一個統一指揮的首領,這個首領在滿語中叫牛錄。

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期,努爾哈赤在這種有組織的部落狩獵規則之下進行改良革新建立了八旗制度,每三百人編爲一牛錄,首領爲牛錄額真,後來漢化官名爲佐領;五牛錄爲一甲喇,首領爲甲喇額真,後來漢化官名爲參領;五甲喇爲一固山,而一固山就是八旗的一旗,首領爲固山額真,後來漢化後官名爲都統。

八旗制度到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日趨完善,皇太極將八旗分爲八旗滿洲和八旗漢軍以及八旗蒙古,也就是八旗囊括了滿、蒙、漢三族人羣,八旗制度規定八旗子弟出則爲兵,入則爲民,平日從事勞動生產,一旦戰事發生全民皆兵,這種制度有點類似於唐朝的府兵制,當然,八旗本質上與府兵制並不相同。

八旗制度中除了八旗中的王公貴族和普通旗人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畸形產物,那就叫八旗包衣。

在清初時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因此努爾哈赤賦予了他們非常大的權力,在八旗制度之下,旗人的婚姻、經濟以及糾紛都要由旗主裁決。但是相比之下普通旗人要比包衣好得多。

所謂包衣即是八旗貴族的奴隸,普通旗人擁有獨立的經濟和處理家事的權力,但是包衣奴才則沒有,包衣奴才的一切都得由自己的主人即所屬的八旗王公貴族決定,可是由於包衣多是服侍王公貴族,因此他們更能在王公貴族面前說得上話,清朝入關後很多包衣奴才都在王公貴族的主子提攜下很快的當了官。

因此在仕途晉升方面包衣奴才反而比普通旗人更容易晉升,這也造成了按照正常八旗制度普通旗人的身份地位要比包衣奴才更高一級,但是在當時社會上反而包衣奴才自恃比普通旗人更高級一些。

清朝自順治入關之後,八旗制度也隨着滿清入關變成了一種清朝獨有的政治制度,也是在順治時期八旗纔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順治幼年繼位,當時一直由叔叔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隨着順治的年齡長大,他渴望親政,而多爾袞還想大權獨攬,因此皇帝和攝政王之間就出現了矛盾,當然,順治已經被多爾袞架空,所以多爾袞在世時,順治只能仰其鼻息。

多爾袞死後,順治終於親政,同時順治也開始對多爾袞進行政治清算,將多爾袞全盤否定並開棺戮屍,還將多爾袞的睿親王爵位廢除,而順治爲了打擊多爾袞的勢力,更是將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直接收歸自己親自統領。

在努爾哈赤時期,皇帝只統領鑲黃旗,到了皇太極時期,皇太極爲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勢力兼領兩黃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到了順治時期,順治在對多爾袞進行了政治清算之後,皇帝就徹底成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三旗旗主,因此皇帝親自統領的三旗也稱之爲上三旗。

而下五旗旗主也在順治時期逐漸固定,分別是: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家族世襲;鑲白旗旗主肅親王豪格家族世襲;鑲紅旗旗主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嶽託家族世襲;正藍旗旗主豫親王多鐸家族世襲;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世襲。

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對於普通旗人來說沒有任何影響,主要區別就在於包衣和皇子們身上。

上三旗包衣則屬於皇帝的私人奴隸,下五旗包衣則是八旗王公貴族的私人奴隸,皇帝和王公貴族相比,肯定給皇帝當奴隸要比給王公貴族當奴隸更讓人自覺身份略高一籌,這就是在包衣心目中形成的等級劃分。

在於皇子們身上那就是皇子們成年之後旗籍都會被分到下五旗,並不會出現在上三旗之中,皇子們不跟隨皇帝老子入上三旗旗籍這不讓人覺得奇怪嗎?

皇子們在成年之後會被皇帝賜封爵位並由內務府統一在皇宮外面分配府邸,也就是分府治事,在分府治事之後,皇子們都會看情況被分到下五旗之中。

比如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在雍正繼位後,胤祥因爲與雍正關係親密,被雍正冊封爲怡親王,他被封爲怡親王之後,就被分到了正藍旗之下,並負責管理正藍旗旗務成爲正藍旗的領主,後來胤祥死後更是獲得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而胤祥家族的後人世代成爲正藍旗的領主。

這裏說一說領主和旗主的區別,旗主就是八旗的一旗之主,上面說過下五旗的旗主都是由清初的鐵帽子王世襲繼承,在旗主之下還有領主,而領主則是一旗之中所統領牛錄即佐領僅次於旗主的人。

在順治入關前,八旗旗主權力很大,可以決定本旗一切事務,但是清朝入關之後,順治親政,他爲了鞏固皇權,開始着力打擊各旗旗主的權力,淡化旗主們的政治影響,這時候固山額真也就是八旗各旗都統就逐漸取代了旗主們的權力。

順治親政之後設立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也就是滿、蒙、漢三族各有一位都統負責管理旗務,都統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由此旗主們也基本被架空,只是空掛旗主名頭,沒有實際權力,不過該享受的旗民供奉還是依舊不變,確切的說有富貴無實權。

皇子們分府治事之後,就要由內務府統一從上三旗中給他們分佐領。不過佐領分爲旗分佐領和包衣佐領,旗分佐領就是以軍事爲主,包衣佐領則是包衣奴才的頭目,而皇子們分府治事之後,內務府分配的都是包衣佐領,其實就是爲他們的王府服務的奴才。

在分府治事分派佐領時,也是要看封爵和皇帝對其寵愛程度,通常親王爵位肯定分得的佐領要比郡王、貝勒等爵位要多。

而皇子們分府治事時佐領都是由內務府統一從上三旗中分派,因此要保證上三旗佐領全部歸皇帝個人所有才行,因爲皇子們分府治事之後都是領內務府分派的上三旗包衣佐領,所以爲了確保內務府對上三旗佐領的管理便利,因此皇室近親有封爵分封佐領的人都需要往下五旗分配。

通常上三旗除了包衣和普通旗人之外基本沒有皇室貴族,即便有也都是一些血緣關係較遠的宗室和遠支覺羅這些沒有被分配佐領的皇族,這都屬於是皇族邊緣人物了,也無足輕重,真正的皇帝近親皇族成員基本都會被分配到下五旗。

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康熙第十四子胤禵就被分配到了正黃旗,但是胤禵被分配爲正黃旗卻並不是因爲皇帝的喜愛,而是因爲皇帝的監視。

胤禵是雍正的同母親弟弟,他在康熙晚年諸子爭位時一度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因此雍正繼位後對這位親弟弟着實提防,而胤禵被分到正黃旗也是雍正爲了更加方便監控他特意將其分到正黃旗,胤禵也是少有的被分到上三旗中的皇族近親成員。

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就是未成年沒有分府治事的皇子們,他們的旗籍都在上三旗中,只有到成年分府之後纔會分到下五旗。

看到這些是不是就得琢磨那皇子們作爲皇帝的兒子反而被分到下五旗,還要歸那些旗主管制,那豈不是有失皇子身份。

當然不會了,上面說過下五旗的旗主經過皇帝的削權,權力大不如沒有入關之前,不過地位確實是十分尊崇,每到清朝舉行國家慶典時,下五旗的旗主們都要帶着旗下子弟列隊跟隨皇帝。

但是清朝爵位分爲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入八分爵位除了比不入八分爵位多了八種待遇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身份地位象徵,入八分爵位的人是不需要跟隨本旗旗主身後參加典禮,而是直接跟在皇帝身後參加典禮。

入八分爵位包括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而皇子們的封爵大多都在這些爵位之中,所以皇子們即使被分配到了下五旗,他們在身份地位上依然不比旗主低。

皇子們被分旗通常是看各旗都統哪個位置出缺,最終皇帝派其出任該旗都統,由內務府分派包衣佐領,並由所在旗分派旗分佐領對府邸進行護衛。

比如雍正在還是皇子時期,成年後分府治事就被康熙分派到了鑲白旗,負責管理鑲白旗漢軍事務,而雍正最寵愛的妃子年妃和大將年羹堯兄妹所屬旗籍佐領就是鑲白旗漢軍被劃分歸雍正管理的佐領。

年氏家族屬於鑲白旗漢軍中的貴族,因此康熙爲了拉攏年氏家族也爲了讓兒子雍正儘快在鑲白旗中站穩腳,於是特意將年妃賜婚給了雍正當側福晉,也因此年羹堯也成了雍正的心腹

所以這種根據當時情形隨機分配的情況也就造成了皇子們大多不在同一旗籍之內,這也是爲什麼皇帝所生的皇子們在成年後旗籍都不一樣,讓現代人看來很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