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朝乾隆時期沒有出現奪嫡之爭的原因是什麼?

清朝乾隆時期沒有出現奪嫡之爭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九月丁丑,召集廷臣行宮,宣示皇太子胤礽罪狀,命拘執之,送京幽禁。己丑,上還京。丁酉,廢皇太子胤礽,頒示天下。”公元1780年,康熙爲了解決皇權危機,廢黜並圈禁太子胤礽。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隨着太子被廢、東宮虛懸,竟然在衆皇子中引發了一場慘烈的儲君之爭,即所謂的“九子奪嫡”事件。

這場歷時三十餘年,薈萃了古代權謀博弈、出身比拼、暗殺和魘鎮等諸多元素,影響波及康雍乾三朝的儲君之爭,在清朝乃至整個封建歷史上都屬罕見。世人評價這場鬥爭時,往往將康熙生命力強、兒子衆多,看作是誘發奪嫡之爭的主要原因。不過,與康熙相比,乾隆的生命力更強大,雖然兒子不多,但也有十七位,爲什麼就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

01

發生奪嫡之爭的原因

清朝乾隆時期沒有出現奪嫡之爭的原因是什麼?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爲什麼會發生奪嫡之爭。康熙壽命長、兒子多確實是誘因之一,但也只是表面現象,從更深層次上分析,主要可以概括爲三點:

首先是文化衝突。遊牧民族的生存環境,使“強者爲尊”的觀念在滿族人中根深蒂固,在選擇繼承人時也是基於這一原則,從宗室子弟中擇優選拔,這與漢族盛行的“嫡長繼承製”完全不同。而康熙在未作任何鋪墊的情況下,貿然採用漢族王朝的制度公開冊立儲君,實際上是對滿族傳統文化的嚴重挑戰,結果致使諸皇子不服、大臣不滿,爲奪嫡之爭埋下了隱患。

其次是教育理念。康熙對諸皇子的成長十分重視,制定了近乎嚴苛的學習計劃,每天凌晨五點一直到晚上七點,學習內容包含文化禮儀、琴棋書畫、武術騎射等各方面。皇子入朝參政時,他又會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在行政或軍事領域提供充足的鍛鍊機會和發展空間。也正是這一近乎完美的教育理念,使他的兒子們異常精幹,並在參政的過程中積蓄人脈、培植勢力,爲參與奪嫡之爭打下了基礎。

再者,康熙對兒子們的感情濃厚且真摯。他在百忙之中編著的,包含了修身治學、孝道齊家、治國理政等內容的《庭訓格言》,字裏行間中透露出對兒子們寄予的厚望與濃濃的愛意。而在現實中,他對兒子們大逆不道的行爲也盡施寬仁,只採取了斥責、罷爵、圈禁等手段,卻始終不忍殺害。也正是這種寬仁,無形中助長了諸子奪嫡的氣焰。

從本質上說,康熙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美名,也是位合格的父親。但可惜的是,他出生於帝王之家,挑戰傳統、傾心培養、注重親情的這些行爲,都成了誘發奪嫡之爭的主要原因。他在暮年之時也曾做過一些嘗試,但卻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於是這一性難題就留給了兒孫們。

02

雍正爲乾隆做出的努力

雍正是“九子奪嫡”的參與者,也是最終的勝利者,繼位後仍對慘烈的奪嫡之爭心有餘悸。爲了不讓這個難題繼續留給兒子,他一面不念手足之情,對昔日的對手瘋狂打壓;一面積極考慮改革措施,杜絕奪嫡事件的再度發生。

在立儲問題上,雍正鑑於前車之鑑,採用了“祕密立儲”制度。所謂的祕密立儲,就是選定的繼承人只有皇帝一個人知道。寫有儲君名字的兩份遺詔,一份由皇帝貼身保管,另一份封裝在匣子裏面,並當着滿朝文武的面,放置於“光明正大”匾後面。待皇帝百年之後,由欽定的輔政大臣將兩份遺詔公告天下,輔佐新君登基。

清朝乾隆時期沒有出現奪嫡之爭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而與立儲制度相配合的還有兩套制度:一是“禁止外臣與皇子結交”,另一個就是“密摺專奏”制度。這三套制度互爲依存、相輔相成,徹底杜絕了奪嫡之爭的發生。“祕密立儲”制度杜絕了大臣們選邊站隊,提前撈取政治資本的情況;“禁止外臣與皇子結交”又避免了皇子積蓄人脈、培植勢力的情況發生。

要說最厲害的還得是“密摺專奏”制度,這項制度源自康熙朝,在雍正朝得到了改良和發展,使雍正在全國範圍內編織了一張巨大且嚴密的情報網。這項制度究竟有多厲害呢?根據《嘯亭雜錄》中的記載,當時的官員們誰買了一頂帽子,誰在玩遊戲的時候丟了一張牌,雍正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密摺專奏制度與新設立的軍機處緊密配合,使雍正井井有條地處理政務的同時,還能掌握皇子與百官的一舉一動,監測各項制度、條例的實施與進展。然而,出臺了這些改革措施之後,雍正似乎覺得還不夠嚴謹,又把目光盯向了幾個兒子。

雍正的兒子本來就不多,立儲時具備資格的僅有四位,分別是弘時、弘曆、弘晝和福惠。而當時福惠還不滿三歲,弘晝又心性不明、資質欠缺,唯一能跟弘曆相提並論的只有弘時。於是,他在立儲後的第四年,就以“放縱、行事不謹”等理由剝奪了弘時的宗籍,徹底消除了奪嫡隱患,爲弘曆登基掃除了一切障礙。

可以說,沒有雍正埋頭苦幹十三年,銳意拓新、革舊除弊,弘曆就不可能那麼順利地繼位,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 “康乾盛世”。

03

乾隆帝的繼承與發揚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乾隆從小在康熙身邊長大,但骨子裏的基因卻有大半來自雍正。所以,他對祖父注重親情的寬仁學得不多,反而將父親的冷酷發揮得淋漓盡致。只不過,他跟父親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雍正是兒子少兄弟多,冷酷的一面都給了手足;他是兒子多兄弟少,把冷酷的一面都給了骨肉。

乾隆繼位之後,除了堅決貫徹執行雍正制定的三套制度外,還對兒子們採取了“先政治後親情”的高壓政策。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就是這種高壓政策下的最早犧牲品。

清朝乾隆時期沒有出現奪嫡之爭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皇后大喪期間,只因永璜和永璋沒有表現出極度悲傷,就被冠以“不盡人子之道,孝道禮儀全無”等罪名剝奪宗籍。而且在當着滿朝文武宣佈時,乾隆甚至還說出:“若不安分度日,不知追悔,尚有非分之想,日後必以兄弟相殘而止。與其令伊等兄弟相殺,不如朕爲父者殺之”的惡毒訓誡。

受到如此驚嚇,二十一歲的永璜回家一年多就命歸黃泉,十四歲的永璋雖然在驚恐中強撐了十多年,最終也沒有活過二十六歲。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諸皇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揹負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只要乾隆稍有不高興,或者得知那位皇子的行爲不盡如人意,就會對其嚴厲斥責和打壓。

就這樣,乾隆一生雖然孕育了十七位皇子,除了夭折、早薨和被過繼出去的兩個兒子,到禪位時就只剩下了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和十七子永璘。而在這四人當中,永璇身有殘疾、無心帝位;永瑆無心政事、沉迷書法;永璘四處遊蕩、明哲保身;最終就只剩下永琰一根獨苗,也就是嘉慶皇帝,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奪嫡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