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乾隆時期怎麼沒出現“九子奪嫡”亂象?

乾隆時期怎麼沒出現“九子奪嫡”亂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時期怎麼沒出現“九子奪嫡”亂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5年),年僅21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爲了彌補自己的結髮妻子赫舍里氏(赫舍里氏·索尼孫女),便毅然將其所出的(剛出生不久)皇子胤礽立爲皇太子。在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康熙帝對這位自打出生便坐上太子之位的愛新覺羅·胤礽同志寄予厚望,希望他快快長大以便能爲常年忙於朝政的自己分擔起一份壓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曾被賦予厚望的皇太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終究還是“走歪了”。或許對他而言,這一令衆多阿哥們羨慕不已的皇太子之位得來的實在是太容易了,以至於常常將其當作政治資本爲所欲爲。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的種種不良行爲儼然已經達到了讓皇帝本人都難以容忍的地步,最終,在多番深思熟慮之下,康熙決定徹底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另擇儲君。

乾隆時期怎麼沒出現“九子奪嫡”亂象?

得益於胤礽太子之位的被廢黜,一場爆發於康熙九個兒子身上的“皇位爭奪戰”也隨之浮出水面。由於該場爭奪戰持續的時間之久、牽扯朝堂臣工的範圍之廣以及由此引發的兄弟之間明爭暗鬥的場面之精彩,再加上參與該場鬥爭人員的主要由九位皇子構成,因此歷史上也將其稱之爲“九子奪嫡”。

對於康熙末年“九子奪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這裏筆者暫且不去一一贅述。另外,縱觀整個清朝歷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曾以“十全老人”自詡的乾隆皇帝一生共育下十七位皇子,在其晚年時期宮中不僅沒有發生如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亂象,而且還在多方勢力的均衡之下將嘉慶皇帝不偏一分一毫地順利扶上皇位。那麼,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一、“密立儲君制”的功勞

作爲“九子奪嫡”的親身體驗者和勝利者,雍正皇帝深刻地認識到了衆皇子們爲了爭奪皇位而逐漸泯滅人性的危害,有鑑於此,爲了避免這一亂象重蹈覆轍,便創立了清朝歷史上著名“祕立儲君制度”。所謂“密立儲君”,從字面意思上其實也不難理解,即將儲君的人選採用某種方式進行嚴格保密,讓朝堂之上的任何人員都無法確定下一任繼承人究竟是哪一位皇子,從而將皇子們與朝臣之間結黨營私的概率降至最低。

作爲雍正的下一任繼承人,乾隆皇帝即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嚴格按照要求實行“密立儲君制”,相關史料記載如下:

親書密旨,著總理事務王大臣、親看宮中總管太監、謹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衆所周知,乾隆先後共實行過三次“密立儲君制”,直至最後才真正確立了愛新覺羅·永琰的太子之位。在這期間,由富察氏皇后所出的嫡長子永璉爲乾隆寫在密旨上的第一人選,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永璉的夭折徹底打亂了乾隆皇帝最初的計劃,爲此他不得不再擇儲君。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富察氏皇后的第二子永琮的出生,再一次燃起了乾隆心中的希望,爲了表示對富察氏皇后的憐愛,幸運的永琮成爲了繼永璉之後出現在密制上的又一位儲君,可惜,永琮和他哥哥永璉的命運如出一轍,儘管一出生就被強扣上太子之位的“帽子”,但實在是“無福消受”。除此以外,被寫在密旨上的第三位人選便是歷史上成功繼承皇位的嘉慶皇帝,由此可見,相較於其他客觀因素,壽命的長短往往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二、利用後宮妃嬪間接切斷“奪嫡”的苗頭

乾隆十二年,剛被寫上儲君密詔的永琮不幸染上天花而薨,次年,富察氏皇后也隨之而去。而此時距離下一次實行“密立儲君”還有近26年之久,在此期間爲了防止衆多皇子們覬覦皇位,乾隆帝便採取了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即將後宮妃嬪們當作遏制“皇位爭奪戰”爆發的犧牲品。其具體做法便是儘可能地保證皇后之位的“座無虛席”。

毫無疑問,在沒有合適繼承人選的情況下,通過這一特殊方式去打消皇子們覬覦皇位的念頭,從而降低衆子奪嫡的風險發生無疑是最具可行性的。

三、嘉慶的繼位:在人助的背後,其實還有“天助”

不可否認,儘管永琰乃乾隆皇帝書寫於儲君密旨上的目標人選,但從某種角度上講永琰最終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實際上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爲何這麼說呢?首先,乾隆帝一生雖然共有17位皇子,但在他第三次實行“密立儲君制”時(也即是公元1773年)身邊僅剩下了7位皇子。然而,在這其中由於永璘、永珹、永瑢和永璂這四位皇子因年齡過小及其他因素是不斷然可能成爲儲君的,因此可供乾隆挑選的也只有永瑆、永璇和永琰。需要說明的是,永璇在爲人處事方面存在不少令人厭惡的毛病,而永瑆雖然人品尚可,但缺乏最基本的帝王風範,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乾隆將永琰選爲繼承人其實並非難事,甚至可以說是一次沒有選擇的選擇。

文章的最後,筆者不禁又想到了那句常掛在嘴邊的話:皇帝真不是人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