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乾隆帝的皇子也不少,爲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乾隆帝的皇子也不少,爲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乾隆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康熙帝在位61年,晚年出現了九龍奪嫡,衆皇子爲那個位置使盡渾身解數,最終皇四子胤禛得以繼承大統,即雍正帝,雍正之後是乾隆帝,乾隆帝在位60年,讓位於太子顒琰,即嘉慶帝,而乾隆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依舊是大清最有話語權的人。

顒琰雖然做了三年多的憋屈皇帝,但他的繼位卻是很順利的,那爲什麼乾隆子嗣衆多,晚年卻沒有出現九龍奪嫡這樣的事情呢?

我們先來看看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子嗣情況,康熙帝不愧是天花都奈何不了的男人,他一生有55個孩子,其中兒子就有35個,這個數量在古代帝王中,絕對排在前幾位,雖然這35個兒子夭折的比較多,但也有20個兒子長大成人了。

而且這20個兒子都活到了康熙帝去世,也就是說,康熙晚年,至少還有20個兒子。這麼多兒子,別說是家裏有皇位要繼承了,就算是爭家產都能出現大矛盾。

乾隆帝的皇子也不少,爲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而乾隆帝就不一樣了,乾隆雖然子嗣比不過康熙帝,但耐不住他長壽啊,乾隆一生有27個孩子,其中有17個兒子,而這17個兒子中有10個是長大成人了的,這個數目雖比不得康熙帝的20個成年兒子,但好歹也是兩位數,也滿足了九龍奪嫡的條件,但偏偏沒有,原因之一就是乾隆實在是長壽。

康熙帝死的時候69歲,所以拋開那些夭折了的孩子不算,基本上成年的兒子都熬到了康熙帝去世,而乾隆帝去世的時候是89歲,生生熬死了不少的孩子,到乾隆去世的時候,僅有4個兒子和1個女兒還活着。

成年兒子少,自然蹦躂不出什麼事情來,況且他們也沒有必要站出來蹦躂,畢竟沒有理由,大家都不知道誰是乾隆心目中的那個太子,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而康熙帝時期的情況就複雜多了,康熙時期是有太子的,即皇次子胤礽。胤礽實際上是康熙的第七子,但因爲最開始的幾個兒子基本都夭折了,所以胤礽算起來是康熙的皇次子,但也是嫡長子,因此一週歲後就被冊立爲太子,從此胤礽就成了一個靶子。

乾隆帝的皇子也不少,爲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第2張

有一句話說的好,槍打出頭鳥,胤礽雖然不是那隻出頭的鳥,卻是被孤立起來的一個太子,胤礽一出生,其母就難產而死,而胤礽則被康熙親自撫養,在最開始的時候,康熙傾全力教導這個太子,將其培養爲一名合格的太子,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太子與皇帝之間、太子與皇子之間就不斷產生矛盾。

康熙的兒子實在是太多了,同是生在帝王家,自然都想坐一坐那個位子,所以與太子相爭的皇子就多了,尤其是皇長子胤禔,自然比弟弟胤礽更有資格做太子,因此很快皇子們之間就產生了好幾派,他們專找胤礽的錯處,然後讓康熙帝知道。

而康熙與胤礽之間本身就是有矛盾的,皇帝和太子之間相處的時間越長,其矛盾就會越多,太子不知不覺管得越多,皇帝也就覺得太子在奪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礽幾乎就成了孤家寡人,也就有了後來的第一次被廢。胤礽的被廢讓更多的皇子參與到了奪權中來,也就有了所謂的九子奪嫡,奪着奪着康熙帝就去世了,天下第一閒人胤禛就成了大清新的皇帝,即雍正帝。

雍正帝是九子奪嫡的親歷者和勝利者,他不希望將來還有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雍正一繼位就發明了祕密建儲制度,雍正元年,雍正帝在乾清宮召見王公大臣,將祕密建儲一事說了出來,大家一商量,覺得甚好。

祕密建儲制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皇子之間的爭鬥,穩定朝局,所以雍正帝就寫了兩份詔書,各藏在錦匣內,一個藏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一個皇帝自己藏起來。乾隆就是大清第一位由祕密立儲選出來的皇帝,他繼位之後也延續了祕密建儲制度。

乾隆帝的皇子也不少,爲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第3張

但乾隆運氣不太好,他兒子雖然比雍正多,但他中意的太子人選一個接一個夭折,第一個就是孝賢純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永璉七歲的時候被祕密建儲,當時乾隆僅有三個皇子,最大的永璜也只有9歲,不過永璉被祕密建儲僅僅過了兩年就夭折了,這給乾隆的打擊很大,他公開了自己將永璉祕密建儲的事情。

之後又過了六年,孝賢純皇后又生下了永琮,也是乾隆準備祕密建儲的對象,只不過永琮夭折的更早,你到兩歲就夭折了。連續兩個預備太子就這樣夭折了,乾隆此後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就謹慎了許多,至少得等到皇子十來歲之後才能被祕密建儲。

這也就給了乾隆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因爲沒有公開被立的太子,也就沒有爭權,至少沒有太過明顯的爭權,有野心的也只是好好表現而已,爲的就是能給乾隆選中。

等到了1773年,乾隆再一次祕密建儲,此時,乾隆63歲,確實已經到了必須要選繼承人的年紀了,而且這個年紀也不太可能繼續生育了(後來僅有一個十公主出生),而這個時候乾隆帝的十七個兒子僅還有皇四子永珹(35歲)、皇六子永瑢(31歲)、皇八子永璇(28歲)、皇十一子永瑆(22歲)、皇十二子永璂(22歲)、皇十五子顒琰(14歲)、皇十七子永璘(8歲)。

在這七個兒子中,皇四子和皇六子早已經分別過繼給了履親王允祹和慎郡王允禧,而皇十二子永璂作爲嫡子本來是有很大的機會的,但因爲其母皇后那拉氏在1765年隨駕南巡的時候惹怒了乾隆帝而被厭棄,皇后、皇貴妃、嫺貴妃、嫺妃共四份冊寶夾紙全被收回,永璂也被牽連,自然不可能成爲繼承人。

乾隆帝的皇子也不少,爲何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第4張

所以實際上,乾隆能夠選擇的只有永璇、永瑆、顒琰和永璘。活到乾隆去世的也就是這四人,有資格爭奪太子之位的也就是這四人,但因爲乾隆採取了祕密建儲制度將顒琰指爲繼承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局勢,沒有引起競爭。

即便是有,也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畢竟大家不知道誰是被祕密建儲的太子,自然無法真的去針對誰展開鬥爭,直到1795年的九月,乾隆宣佈顒琰爲太子,然後1796年正月將皇帝位子傳給了顒琰,而乾隆自己做起了位高權重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