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最後毀於理想主義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最後毀於理想主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大調整的一段時期,很多仁人志士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構建理想社會的看法。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是這場文化運動的先驅者。然而,孔子的理想並沒有得到順利的展現與實踐。儘管他躊躇滿志,但最後也不得不轉而以教育著書的形式,來寄託他一生的理想與奮鬥目標。追求理想主義,一生仕途毀於不現實,這樣值得嗎?

孔子貴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爲安撫商朝的貴族,封於亳,國號宋,即宋國,所以是殷商的貴族後裔,從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魯國,從此孔家成爲魯國人。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最後毀於理想主義

孔子的畫像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是爲孔子的父親,是魯國著名的武士。孔子從小勤奮博學,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尤其對古代的禮儀很有研究,35歲時已是魯國的禮儀專家。他把“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作爲其一生的主要工作,立志吸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古代聖人的經驗,創建一個理想的社會。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在他看來,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個人修養的社會。然而,西周末年,整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溫文爾雅的周禮全然崩潰,原先維持社會政治的“禮樂”制度遭到肆意踐踏。當時的魯國,政權長期受控於大臣,而後來魯昭公竟然被臣子趕到了齊國。孔子是魯國的禮儀專家,作爲周公的繼承人,實在無法接受魯國的這種政治格局。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最後毀於理想主義 第2張

孔子的石像

爲了看望被驅逐出境的魯昭公,同時希望齊國能夠給他提供一個施展抱負、實現其理想社會的機會,時年35歲的孔子決定出走齊國,開始他第一次的列國之遊。齊景公對於他的到來,雖然非常高興,還曾熱情地詢問孔子怎麼構建政治理想、社會有序等問題,但由於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對,加上自己目光短淺,最後對孔子採取了“敬而不用”的態度。

孔子五十出仕

三年後,孔子帶着無奈又回到了魯國。然而,此時的魯國政治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對此,目標遠大、心懷安邦之志的孔子採取了另一種策略,他暫時打消了出仕的念頭,以在家著書、教育的方式爲實現政治理想培養人才,積蓄力量。此後的十幾年裏,魯國多次發生大臣叛亂事件,這些叛臣也曾邀請孔子出仕,但均被他拒絕。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最後毀於理想主義 第3張

孔子的石像

在孔子的心目中,凡是不符合周禮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去做的。後來,可能是魯國臣子叛亂不斷,以及當時社會風氣日趨惡化,魯國政府開始覺得孔子平常提倡的“忠恕”、“仁政”、“德治”等政見,也許對魯國走出困境有所幫助。所以,孔子在51歲那年被委以中都宰的官位,開始了“五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