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大調整的一段時期,很多仁人志士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構建理想社會的看法。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是這場文化運動的先驅者。然而,孔子的理想並沒有得到順利的展現與實踐。儘管他躊躇滿志,但最後也不得不轉而以教育著書的形式,來寄託他一生的理想與奮鬥目標。追求理想主義,一生仕途毀於不現實,這樣值得嗎?

 孔子貴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爲安撫商朝的貴族,封於亳,國號宋,即宋國,所以是殷商的貴族後裔,從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魯國,從此孔家成爲魯國人。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是爲孔子的父親,是魯國著名的武士。孔子從小勤奮博學,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尤其對古代的禮儀很有研究,35歲時已是魯國的禮儀專家。他把“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作爲其一生的主要工作,立志吸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古代聖人的經驗,創建一個理想的社會。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在他看來,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個人修養的社會。然而,西周末年,整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溫文爾雅的周禮全然崩潰,原先維持社會政治的“禮樂”制度遭到肆意踐踏。當時的魯國,政權長期受控於大臣,而後來魯昭公竟然被臣子趕到了齊國。孔子是魯國的禮儀專家,作爲周公的繼承人,實在無法接受魯國的這種政治格局。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爲了看望被驅逐出境的魯昭公,同時希望齊國能夠給他提供一個施展抱負、實現其理想社會的機會,時年35歲的孔子決定出走齊國,開始他第一次的列國之遊。齊景公對於他的到來,雖然非常高興,還曾熱情地詢問孔子怎麼構建政治理想、社會有序等問題,但由於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對,加上自己目光短淺,最後對孔子採取了“敬而不用”的態度。

孔子五十出仕

三年後,孔子帶着無奈又回到了魯國。然而,此時的魯國政治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對此,目標遠大、心懷安邦之志的孔子採取了另一種策略,他暫時打消了出仕的念頭,以在家著書、教育的方式爲實現政治理想培養人才,積蓄力量。此後的十幾年裏,魯國多次發生大臣叛亂事件,這些叛臣也曾邀請孔子出仕,但均被他拒絕。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孔子的心目中,凡是不符合周禮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去做的。後來,可能是魯國臣子叛亂不斷,以及當時社會風氣日趨惡化,魯國政府開始覺得孔子平常提倡的“忠恕”、“仁政”、“德治”等政見,也許對魯國走出困境有所幫助。所以,孔子在51歲那年被委以中都宰的官位,開始了“五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子治理下的地區

孔子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政績卓著,使得中都大治,百姓安居樂業。各地紛紛效法他的治理辦法。不久,他就被魯國聘爲大司寇,掌管全國的公安司法工作。在孔子任大司寇的兩年裏,採取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兼重的方法,使得魯國的刑事案件大幅度減少,社會風氣大變,逐漸形成了一個民安政清的政治局面。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上述政績並沒有幫助孔子大展宏圖,由於孔子一心想用周禮治理國家,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所以反而摧毀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孔子爲了徹底貫徹他的治國理念,向當時實際掌握魯國政權的皇族“三桓”建議拆除都城,還權威於國君,不料卻遭到三桓的猛烈攻擊。此後,三桓就處處爲難、排擠孔子。無奈之下,孔子只好在他55歲那年,再次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第二次列國之遊。

 孔子游說十年嚐遍辛酸

十多年中,孔子路經衛、曹、宋、鄭、陳、楚,足跡幾乎遍及中原各諸侯國,期間受盡了苦難、艱險與凌辱。而他所強調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處碰壁,君王們不是以沽博愛賢之名對其敬而不用,就是受臣子反對。而孔子也多次受到生命的威脅。例如在宋國,他受到實際掌握權力的大臣桓魋的詆譭,差點掉了腦袋。《論語》裏有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說的就是這段經歷。  

孔子的理想國:一生仕途毀於理想主義 第5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學生冉求幫助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強大的吳國。因此,魯國的君臣把在外流浪了14個年頭的孔子請回了家鄉。那一年孔子已68歲。這幾年流離他鄉的人生閱歷,使孔子的人生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魯國的政治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於是,孔子本着“盡人事安天命”的態度,本着傳承古代政治理想的使命和信念,決定在晚年專心於教授門徒、著書立說。

在今天看來,孔子努力倡導的理想在當時最終沒能實現,箇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追尋的政治理想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實,當時其他學派,如墨家的“愛無差等”,與道家“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說法,也是如此。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