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北宋養馬機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說到北宋,給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孱弱”,除了宋太祖趙匡胤之外,其餘皇帝都是昏聵無能、重文輕武、毫無血性,對外作戰一直都是敗多勝少,隨後就是割地賠款,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宋朝缺馬,北方沒有屏障,遼國一個衝鋒就能兵臨開封府城下。

大家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作戰,戰馬是決定戰爭勝敗極爲重要的因素,誰擁有戰馬資源越多,馬匹的品質越高,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北宋在與遼和西夏的對峙中,其強大的騎兵都給北宋的邊防帶來極其嚴重的威脅,北宋政府要建立一支能夠與其對抗的騎兵,首要任務是要保證有充足的馬源,爲了改善缺馬的局面,北宋歷代統治者對馬政建設都做出了諸多努力和新的嘗試,其中既有對前代的繼承又有自身的創新。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運轉及職責

北宋統治者爲了養好馬,一共設置了三個機構,太僕寺、羣牧司和駕部。

機構設立時間及演變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1、太僕寺

太僕寺的最高長官爲太僕卿,太僕卿下面設有少卿、丞、主簿各一人,主要工作是記錄京師及諸坊監的牧馬數量、飼養管理、病馬治療和制定賞罰標準對官員政績進行考覈賞罰。太僕寺並非一直具有管理監牧事務的權力,在鹹平三年設羣牧司之後,太僕寺的這一權力,即轉移給羣牧司。這時太僕寺的職責就只剩下掌管宮廷中皇帝及諸后妃、王公大臣的乘輿、車絡供應和有關祭祀所用的牲畜等。

元豐改制以後,羣牧司被撤銷了,養馬的管理權又重新回到了太僕寺,元佑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宋哲宗發了規定,關於這個養馬的事情,以前是由羣牧司管理,現在專門屬於太僕寺了,而且還是直接由樞密院管轄,不用經過尚書省和駕部,這個時候的太僕寺權力達到最大,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太僕寺的權力又被削弱,其管理外監事務的權力分給了駕部。

2、羣牧司

負責全國內外監牧的管理,日常工作事務繁雜,責任也很重大,所以統治者對於機構人員的選擇設置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這也體現了北宋政府對監牧事務的重視。

羣牧司這個機構的最高長官是羣牧制置使,也就是一把手,這個職位一般都是由樞密使或副使兼任,當時的兵部侍郎、知樞密院事陳務叟是第一任。另外還有羣牧使、羣牧副使、羣牧都監、羣牧判官以及並不常設的同羣牧置使、同羣牧使等職位。

羣牧司的主要工作是對馬匹的飼養、放牧、繁育、病馬醫治等事務進行管理,在收到皇帝所發佈的相關命令之後。向所管轄的各個養馬場進行轉發,同時規定由羣牧制置使和羣牧使共同辦理重要的牧監事務,專門派遣羣牧副使、都監處理日常小事,羣牧都監或羣牧判官每年負責輪流巡視各州養馬地,考覈官員政績和馬的繁育情況。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第2張

3、駕部

駕部設駕部郎中、員外郎二職,主要負責管理監牧牧馬數量、馬匹繁育、飼養、邊境買馬及官員賞罰等事務,但實際上駕部的權力在元豐改制以前是很小的,基本上形同虛設,駕部判司一職由沒有職權的京官充任,輿輦、車乘歸太僕寺管理,傳驛、給受由樞密院管理,監牧事務則由羣牧司管理,駕部根本沒事情可以做,到元豐改制後才享有實權,真正能幹點事情了。

總而言之,從這三大機構看起來管理相當混亂,而且職能相互重疊,這個也是北宋所有官職的一種縮寫,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趙匡胤採取增置官署,增加官員的一系列方法,分割各級政府機構的職權,限制官員的權力,結果,機構臃腫,繁複重疊,官吏人數不斷增多,最終形成北宋三害之一的“冗官”。

養馬政策的實施效果和衰落原因

第一、實施效果

北宋的養馬政策,可以爲兩個時期,從宋初設立到宋仁宗初期,這是養馬政策的鼎盛時期,到了宋仁宗後期,養馬政策則由盛轉衰,宋仁宗初期之前,經過歷代皇帝的努力之下,養馬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首先,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管理制度,而且管理制度嚴格的貫徹實施了,讓養馬的政策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因此保障了養馬政策的正常運作,爲北宋牧馬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養馬的事情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宋真宗的時候,光是京城就有左右天測四監、天藏二坊,在地方上還設有“大名、廣平、琪水、洛陽、原武、沙苑、安陽、鎮寧、安國、淳澤、単鎮”等牧馬監,據《宋史》記載到淳化、景德間年間,養馬的場地佔地面積達到六萬八千頃。從數量面積就可以看出當時北宋下的決心有多大,當然了養馬政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隨着養馬政策的逐漸完善和發展,自己養的馬成爲當時北宋軍馬的主要來源,對於國防軍事力量的鞏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宋真宗時期所養的馬匹共有二十多萬匹,光是養馬的人就有一萬六千多人,雖馬匹的數量不能和唐朝當時的盛況相比,但是縱觀整個宋真宗以後歷代皇帝都未達到如此成績。

到了宋仁宗的時候,產馬量就由盛轉衰了,由宋真宗時候的二十餘萬匹減少到十多萬匹,這個時候仍然有大臣用“兵久不試,言者多以爲牧馬費而亡補”要求減少養馬地,礙於壓力宋仁宗只好廢除了廣平、單鎮、洛陽等幾處牧馬監。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第3張

雖然後面的宋神宗比較重視,專門設置了屬於樞密院的河南河北二監牧使,但仍收效甚微。據《宋史》記載,從熙寧二年到五年這三年的時間裏,河南和河北的十二個養馬地,每年才產馬一千六百多匹,而可用作戰馬的僅有二百六十多匹。

第二、衰弱的原因

1、政策朝令夕改

其實整個養馬的過程,歷經三次廢除和恢復,每一次廢除都會讓養馬的規模縮小,到了最後就沒有辦法在恢復了。特別是“澶淵之盟”之後,天下相對太平,不打戰了,皇帝就認爲養馬耗費太大,廢除了不少養馬的場地,隨後又恢復。

宋神宗的時候,王安石主持變法,推行了保馬法,將養馬的地方租賃給農民,再次養馬耗費大爲由廢除了不少地方,等元祐時期舊黨執政,廢除了王安石的變法之後,又恢復一些養馬的地方,這個時候,始終都是由處於變法派廢除,反對黨恢復的局面,導致養馬政策的效果在每一次的廢除之後,養出合格戰馬的數量都會下降,逐步走向合格戰馬越來越少的局面。

2、財政愈發困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北宋後期的經濟危機也影響到了養馬政策,先前說到統治者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多種措施,實行一職多官制,通過科舉考試和恩蔭授與了無數官職。而且北宋時期,官員享有優厚的俸祿,這造成冗官的局面。加上天災人禍不斷,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北宋的軍隊增加了六倍,“冗官”和“冗兵”必然造成財政開支的激增,正是這些財政的問題,宋神宗纔會不遺餘力的支持王安石的變法。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第4張

這樣就算了,宋真宗和宋仁宗還大興土木,增加皇室開支,造成了北宋面臨全面的財政危機,自宋神宗慶曆年間財政每年入不敷出,虧欠在三百萬以上,到宋英宗的時候呢,竟然財政赤字達到了驚人的一千五百七十萬。

宋神宗的時候這種狀況並沒有得到緩解,王安石曾經生動的描述當時的財政情況:“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爲了減輕財政困難,於是宋仁宗的時候,由於以前的的皇帝都曾經廢除過養馬政策,減少牧馬數量的措施,用來減少財政支出,緩解財政危機,雖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也推了保馬法等措施,但由於王安石過於激進,導致所有變法內容全部被廢掉,像保馬法等比較好的變法措施也被取消,這直接導致養馬政策走向滅亡。

3、制度上的弊端

關於人事任用上的問題,其實不只是養馬政策上存在着問題,北宋所有職位都有這個問題,除了幾個大佬巋然不動之外,其餘的經常性換來換去,這也導致政策法規得不到貫徹實施的重要原因。

這些管理人員每屆任期爲三年,滿三年就要外調,如果願意留下還要經羣牧司調到其他牧監。每個牧監的馬官經常更換,形成了“官非其人,且不久任,無以成效”的局面。新調任的官員往往不熟悉實際情況,等到可能纔剛剛熟悉懂得監牧事務的管理事宜就又被調走,如此反覆,使得監牧事務一直缺乏有專門知識、工作經驗的人管理,有的官員甚至以此爲其仕途的跳板,根本無心管理,致使監牧管理混亂。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我覺得還是北宋官員太多了,一職多位的現象得不到改善,大家都不想認真做事,只是賺錢攢熬資歷等着升遷。

北宋設置的養馬機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實施的 第5張

4、農牧爭地現象嚴重

大家都瞭解,北宋疆域相對於其他的大一統朝代來講,疆域面積很小,但是北宋的商業及農業又高度發達,這就造成了人口激增,在疆域不變的情況下,年年人口增加,哪裏有這麼多的土地來耕種,況且還要劃出這麼多地方來種草養馬。

據統計:從元祐元年到宋徽宗大觀四年這段時間內,每年人口的平均增長率保持在千分之六左右,人口增長雖然沒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一直都是平緩的增長。這增長率看起來是不高,但是架不住北宋時期人口基數大,常年累月這樣增加,疆域又沒有擴大,這就是很恐怖的一個事情了,這人口增長過快,加上天災人禍,所以北宋時期的造反事情那是相當的多,而且北宋對於造反都是採取招安的政策,招到軍隊去了,又造成軍隊數量擴大,又增加軍費開支。

隨着人口的增加,農牧爭地現象愈發嚴重,大量的牧地被農田所佔,而且當時種田的收益遠遠高於牧馬收益,爲緩解財政危機,當時的統治者把放馬用的草場土地租給百姓種植農作物,然後向百姓收取租金,用收來的租金去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