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 兩軍交戰時大將會先單挑嗎

古代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 兩軍交戰時大將會先單挑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仗和將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打仗真的是兩軍交戰前,大將先單挑嗎?

我們經常在小說或電視裏看到這樣的情景,古代打仗兩軍羅列開,雙方各派一員大將先單挑,一番激戰後,然後身後的軍隊開始衝上去“羣毆”。

拿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舉例,先來個不知名的俞涉挑戰華雄,結果被斬;然後上一個潘鳳,結果也被華雄斬了;這時關羽坐不住了,自告奮勇前去戰華雄,結果溫熱的酒還沒涼,華雄就被關羽殺了。

華雄被殺了之後他身後的隊伍都傻眼了,接下來是衝上去還是不衝上去?反正關羽自己提着華雄的頭回去了。

古代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 兩軍交戰時大將會先單挑嗎

問題來了,打仗打就打唄,有必要先單挑下再開打嗎?

如果單挑一方失敗就撤退的話,打仗要這麼多兵幹啥?湊人數嗎?本期就來扒一扒古代打仗前是不是先單挑。

首先,“古代”是個很模糊的時間概念,從先秦到清代都叫古代。在先秦的時候的確有雙方將領先單挑的這種打法,這叫“致師”,其實就是挑戰,也是先秦時期作戰的一種“禮法”(規矩)

《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鄭玄注:“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夏官·敘官》:“ 環人,下士六人, 史二人,徒十有二人”。鄭注:“環猶卻也, 以勇力卻敵”。

這段話說明了前去挑戰的不是主將甚至連將領也不會,是叫“環人”手下的勇士們。主將畢竟是統帥,他是不會上去單挑的,如果主將單挑死了那後面的仗真的不用打了對吧。當然選勇士還是將領去“致師”,都是主將說了算。

挑戰人數可以是1人也可以派一個小隊雙方一起混戰,最後贏的一方都會因初勝增加士氣。雙方主帥在前面的混戰中也可判斷對方士兵的武力值,一旦覺得自己實力不如人那就收兵不打,減少損失。至於派多少人前去“致師”,那要看戰爭的規模了。

所以“致師”就是先秦時候的一種軍禮。

舉個例子《逸周書·克殷》:“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伯夫是指百來人的小隊,牧野之戰,周武王派的是姜子牙帶領百來人的小隊前來致師。

前去致師打法也不一定只有肉搏,我們看這段史料《左傳.魯宣公十二年》: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許伯,御者。樂伯,車左),攝叔爲右(車右),以致晉師(致師,挑戰),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疾驅戰車),摩壘(挑戰)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音鄒,利箭),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音國,割下死者左耳),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

這段是晉楚邲之戰中多人協同“致師”的作戰方式,有御者、車右、車左並都有分工:御者要將戰車駛得飛快;充當車右的勇士要衝入敵方營中,殺死敵人取其左耳,還需生擒一個俘虜;充當車左的的射手則要發射利箭並代替御者把持疆繩。

古代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 兩軍交戰時大將會先單挑嗎 第2張

從有史料的“致師”記載看來,這個致師其實就是先遣隊或者先鋒隊,自然後朝開始向這方面開始演變,秦之後“致師”的記載就少了。

那麼既然“致師”少了,作戰打法演變了,怎麼到《三國演義》以及其他的演義中又出現了呢?

其實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晚唐之後全國又淪爲軍閥割據的局面,在這樣的亂世裏,武將的個人武力被推崇到了一個極高的地步,出現了大量“個人英雄主義”的將領。他們極高的武力值在戰爭往往會先單挑,或者直接衝入地方陣營大開殺戒。

《梁書》:柳仲禮在青塘,與侯景戰,槊將及景,爲支伯仁斫肩,遂遁。

《隋書》:竇榮定徵突厥阿波可汗,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乃遣一騎挑戰,榮定遣史萬歲出應之,萬歲斬其首而還。

《北史》:魏宗室可悉陵從徵涼州,沮渠茂虔令一驍將與陵鬥,兩槊皆折,陵抽箭射之墜馬,恐其救至,不及拔劍,以刃戾其頸斷之。

古代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 兩軍交戰時大將會先單挑嗎 第3張

這些武將的故事成了後代小說的素材 ,不僅武器,連作戰方式也從漢代不流行而晚唐五代卻流行都寫入了小說。隨着小說的普及,這種打鬥方式也傳開了,這就是我們常見的交戰前先大將單挑,單挑後再決定後續還打不打的模式。在後來的《兵籌類要》中也記錄着,“兩陣既立,各以其將出鬥,謂之挑戰。”

最後總結下,戰前單挑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存在的。至於接不接受單挑,那就不一定了,這是根據戰爭規模,戰爭形式不同所決定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我個人觀點是大規模戰爭是不可能讓個人將領的單挑情況來決定後續還打不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