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公爵歷史 公爵歷史百科

公爵歷史 公爵歷史百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爵,古代爵位名字,受中國影響鄰國也因此爲爵位名。而到了中世紀,而公爵也被用來翻譯成爲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爵位。在英國,公爵僅次於國王或者是親王的最高級貴族。

公爵歷史 公爵歷史百科

  中國

  公起源於中國周代分封建國制度下的諸侯五等爵體系,爲第一等爵,具有明確的尊卑等級和對應的權責。“爵”,是一種酒器,多爲青銅所制,是西周禮器中的一種,諸侯須依據其地位與等級使用相對應的“爵”,所以諸侯的等級又稱“爵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時諸侯國享公爵者有四:宋國、虢國、州國、周國和虞國。

  “公”作爲中國古代分封制爵位的一個等級,須與現代漢語中的“公爵”相區別,後者是英文Duke(或其他相應西歐爵位稱號)在中文中的對應翻譯,並且根據英語的使用習慣,可以直接應用在人名、尊稱中,具體格式爲“英國爵位等級of封國”,翻譯爲“封國·爵位對應翻譯”,例如Duke of Edinburgh,中文直譯爲“愛丁堡公爵”;在中文語境中,“公爵”不等於“公”,而是“等級爲公的爵位”之意,通常特用於“進(公爵)”、“享(公爵)”等動詞之後,並且不可以直接用於人稱,用於人稱時通常是“封國·(諡號)·爵位等級”,例如“宋公”、“魏文侯”。

  進入戰國時期以後,“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紛紛稱王,周王室名存實亡,五等爵制度也失去了其法制地位,各個諸侯王國在一系列變法行動中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爵位制度。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不設公,漢承秦制,也沿用了二十等爵並增設王爵,公則成爲了爵位體系外一種特殊的尊榮。漢朝封爲公的特例有“二王三恪”制度下的周室後裔(漢成帝綏和元年將周承休侯進爵爲公、漢平帝元始四年改鄭公)和商室後裔(漢成帝綏和元年將殷紹嘉侯進爵爲公、元始二年改宋公),以及漢末曹操封魏公。以後唐朝有國公、郡公、縣公等,宋朝、明朝有國公爵,清朝有公爵。

  歐洲貴族

  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中,從最低級貴族爵位以上的第五級一般在中文裏譯作“公爵”,在王或親王之下,在侯爵之上。

  歐洲諸國近代的“公爵”稱號比較統一,大多可以歸爲三類:從拉丁文dux衍生出的爵位名(例如法語Duc和英語Duke'),此詞源原義是“領袖”;與德語Herzog同源的稱號,詞源是日耳曼語,“領軍”的意思;此外部分斯拉夫國家有Voivode(或類似)稱號,是相似的“戰士領袖”的意思。

  三組稱號都源自於對於軍隊首領的稱號。在古羅馬時代,由日耳曼或凱爾特蠻族出身而作爲僱傭軍爲羅馬軍隊所用的將帥,由於沒有正式的羅馬軍銜而統稱爲Dux,也因此Dux被認爲等同於日爾曼人舊有的軍事領袖稱號,Herzog。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部族的軍事領袖成爲歐洲各獨立小國的國君,其中許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當地名稱)爲稱號。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國統一之前的很多小國都以此爲稱號,爲與擁有相似稱號而不是國君的貴族有所區別,中文一般稱作“大公”,歐洲現存唯一的獨立大公國是盧森堡。

  歷史上的其它大公國經過合併和併吞,逐漸演變成了由國王授予的爵位。在歐洲各國,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國家公爵以上還有親王,但另一些國家的公爵級別比親王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