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伯爵歷史 伯爵歷史百科

伯爵歷史 伯爵歷史百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伯爵,古代爵位名字,在古代,伯作爲長子,有立長不立幼的傳承規範,受中國影響鄰國也因此爲爵位名。而到了中世紀,伯爵被用來翻譯成爲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爵位。

伯爵歷史 伯爵歷史百科

中國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國君的爵位是伯爵的有燕國、秦國、曹國、鄭國、樑國等。

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伯爵。唐朝設縣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

歐洲貴族

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中,從最低級以上的第三級一般在中文裏譯作“伯爵”,在侯爵之下,在子爵之上。

歐洲大陸部分國家的伯爵爵位名稱出自拉丁文的comes,意爲“侍從”。例如,法語“伯爵”爲Comte,出自拉丁文comitem,即comes的賓格。

而在北歐國家,則有不同源的爵位名稱Jarl,原意是“部落首領”,與此同源的是英國的“伯爵”:Earl。

德國的伯爵則稱爲Graf,使用這一名稱的還有奧地利、匈牙利等其他曾經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直接統治的國家。

此外,英語裏的行政區劃county(一般譯作“郡”或“縣”)則來自法語Comte的英譯,即Count,原意是“伯爵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