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波蘭 莫斯科戰爭歷史 波蘭 莫斯科戰爭歷史百科

波蘭 莫斯科戰爭歷史 波蘭 莫斯科戰爭歷史百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波蘭-莫斯科戰爭,17世紀早期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沙皇國之戰爭,原因是因爲沙皇瓦西里四世推翻和謀殺了波蘭支持的僞德米特里一世,發生時間是在1605年至1618年間。

波蘭 莫斯科戰爭歷史 波蘭 莫斯科戰爭歷史百科

斯摩棱斯克圍攻戰(1609–1611)

1609年9月,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指揮12,000軍隊、10,000餘名哥薩克以及30門火炮包圍了斯摩棱斯克要塞。自從這座堅固的城堡被莫斯科大公國從立陶宛奪走後,歷經多次加固,最近一次是16世紀。城牆總長度爲6.5公里,13~19米高,厚達5~6米,城牆上安裝有約170門大炮,下方挖有專門反爆破的地溝,5,000餘守軍負責防禦。

西吉斯蒙德三世缺乏足夠數量的步兵和大炮用以強攻,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均告失敗。波軍想要趁夜色掩護用工兵爆破的方式摧毀城牆,但因爲機警的俄國守軍和壕溝,幾次爆破後都沒能讓步兵有效跟進,進攻宣告失敗。但到1610年7月,僵局迎來了轉機,因爲就在7月4日,聯邦軍隊在克盧申諾村(Klushino)成功阻擊並重創了前來增援的俄國軍隊。

克盧申諾戰役後,斯摩棱斯克的失守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西吉斯蒙德三世又增派了更多火炮發起了多次進攻,波軍摧毀了外牆,但在內牆又遭遇到俄軍的奮勇抵抗,雙方均損失慘重,但波軍還是被擊退了。西吉斯蒙德三世放棄了進攻,開始圍困孤城。次年,守城軍民因爲飢餓和傳染病大量死去,還能戰鬥的守軍只剩200人。1611年7月2日,波軍準備充分後發起總攻,終於攻下了這座堅固的要塞。

在基本消滅了國內大部分叛軍和僞迪米特里二世的軍隊後,最高統帥米哈伊爾·斯科平·舒伊斯基(Mikhail Skopin-Shuisky)於3月進入莫斯科,在那裏他收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和愛戴,市民和貴族非常感激他所做的貢獻,一些人甚至聲淚俱下的拜服他“使莫斯科國得以清淨。”然而熟悉歷史套路的讀者都應該敏銳的感覺到,像這種救國救民的英雄式人物很容易被國內的宵小之輩暗算,他也無法避免這樣的命運。

其實都是老一套,舒伊斯基軍事指揮能力非常出色,年紀輕輕就立下了如此大功,其在莫斯科政壇已經無人可以匹敵。況且瓦西里四世沙皇沒有子嗣,與他同族的舒伊斯基就是下任沙皇的不二人選。4月23日,他被邀請前去參加大貴族新生兒的洗禮儀式,在宴會上,瓦四里四世之弟迪米德里的妻子給他送去了一碗食物......俄國最高統帥於衆目睽睽之下倒在了桌子上,幾日後不治身亡,年僅24歲。

俄國曆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就這麼死於同胞之手,舒伊斯基的遇害間接導致了3個月之後克盧申諾戰役中俄國的慘敗。而在這場戰役中擔任聯邦軍隊指揮官的則是同時代另一位偉大的將領——斯坦尼斯瓦夫·茹凱夫斯基。

斯坦尼斯瓦夫·茹凱夫斯基於1547年出生於圖林卡村(Turynka),作爲一個特立獨行的男孩,他沒興趣接受當時普遍的高等教育,也不想出國留學,只喜歡自己宅在家裏學習研究歷史和古代文獻。19歲那年他憑藉貴族身份成功躋身於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都(Sigismund II Augustus)國王的宮廷內,服務於楊·扎莫伊斯基(Jan Zamoyski)。

有據可查關於他最早的軍事行動是在斯特凡·巴託雷(Stephen Báthory)國王統治時參與平定格但斯克叛亂的戰事,在翼騎兵第一次大放異彩的盧別紹夫戰役(Battle of Lubieszów)戰役中,他就擔任了一部分翼騎兵的指揮官。隨後他跟隨巴託雷國王參加利沃尼亞戰爭,轉戰多地,在那裏他初次鍛鍊了軍事能力。之後在1588年的聯邦王位繼承戰爭中,他站在了西吉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 Vasa)一邊,後者即位後,爲表彰他的支持和對其軍事能力的肯定,41歲的茹凱夫斯基被授予了領地王冠蓋特曼(Field Crown Hetmans)頭銜,並被國王命令把守東南邊境防禦韃靼人的入侵。

在衛戍東南邊境期間,他參與指揮了許多場針對哥薩克和韃靼人的戰役,軍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隨後在波瑞戰爭期間他也親自率軍指揮並攻下了數個瑞典堡壘,在戰爭即將結束時茹凱夫斯基患病,將指揮權交給了同僚名將楊·卡羅爾·切德卡維奇(Jan Karol Chodkiewicz)。1609年,他參加了聯邦干涉俄國內戰,並於克盧申諾戰役以少勝多大敗俄軍,成功佔領莫斯科,並把沙皇瓦西里四世(Vasili IV of Russia)解送至華沙囚禁。

回國後,他開始撰寫回憶錄《莫斯科戰爭的開始與過程》( Początekiprogres wojny moskiewskiej),即使西吉斯蒙德三世的許多政策和做法普遍被大貴族反對,但他卻沒有表達任何不滿和批評。之後他又回到了東南邊境對付哥薩克人和韃靼人的入侵,他曾在1616年的瑟姆議會上提出要組建一支更大規模的軍隊來應對外敵,但這個提案被駁回了。兩年後他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偉大王冠蓋特曼”(Great Crown Hetmans)頭銜,他是憑藉實打實的戰功和威望取得的這項成就。

在波土戰爭(Polish–Ottoman War 1620–21)期間,滿頭白髮的他仍然掛帥出征,於賽科拉戰役中指揮面對三倍於幾的奧斯曼軍,然而己方摩爾維亞軍臨陣叛變,聯邦軍隊慘敗,73歲高齡的茹凱夫斯基戰死。然而在次年,61歲的老將切德卡維奇率領45,000聯邦軍隊大敗有150,000之衆的奧斯曼軍於史詩般的科丁戰役(Battle of Khotyn)中,用四萬具異教徒的屍體爲茹凱夫斯基報仇血恨。

茹凱夫斯基被隆重安葬於今烏克蘭若夫克瓦市(Zhovkva)的聖勞倫斯教堂(St. Lawrence's Church)內,並作爲聯邦最著名軍事指揮官之一和民族英雄爲後人敬仰。

成爲偉大王冠蓋特曼意味着就是聯邦的二號人物,即便是國王也需要敬你三分。除了對政治的影響外,蓋特曼還可以直接派遣使者前往鄰國,以獲取最新的外交情報。理論上偉大蓋特曼無權命令王家衛隊或直屬軍隊,但通常後者都很自願的聽從前者的調遣。每一位蓋特曼在任職時都會得到一把禮儀性的圓杖,被稱爲“布拉瓦”(bulawa),這炳圓杖被視作最高軍事權力的象徵,當然特殊情況下也能用她砸碎敵人的腦袋,效果拔羣。

克盧申諾戰役(1610.7.4)

爲了應對聯邦的入侵,瓦西里四世與瑞典人結盟,並命令自己的親弟弟德米特里·舒伊斯基(Dmitry Ivanovich Shuisky)率俄軍主力與5,000瑞典僱傭兵匯合,目標是將被圍困的斯摩棱斯克城解救出來,舒伊斯基將大軍分兵前進。很快,一支8,000人的先遣隊就與一支12,000人的聯邦軍隊撞個正着,這支軍隊的目的正是攔截南下支援的俄軍,其指揮官正是茹凱夫斯基。

1610年6月24日,茹凱夫斯基包圍了這支先遣隊駐紮的堅固碉堡,這座碉堡建在山谷口上,易守難攻。同時他也得知後面俄軍主力即將抵達。於是他做出了圍點打援的戰術規劃,即留下一小部分軍隊保持圍困,還要做出隨時準備進攻的態勢,同時徹底切斷被圍困俄軍與其主力任何任何交流的可能。他的計劃成功了,被圍困的俄軍對外界情況一無所知,還以爲茹凱夫斯基的主力依然在包圍他們,於是直到戰鬥結束他們都沒有對友軍實施援助。

茹凱夫斯基統領最精銳的約6,650名士兵,其中有相當數量的翼騎兵。而對手舒伊斯基則擁有至少35,000俄軍,包含來自弗萊芒、法、德、西、英、瑞的萬國牌僱傭兵。

(到現在爲止一共出現了三位舒伊斯基——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舒伊斯基就是現在的沙皇瓦西里四世;米哈伊爾·斯科平·舒伊斯基是英年早逝的俄軍名將;克盧申諾戰場上的則是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舒伊斯基,他的沙皇的親弟弟。不要搞混他們~)

茹凱夫斯基率軍主動出擊,在7月4日黎明發現了以克盧申諾存爲防禦中心的俄國軍隊,即便俄軍已經嚴陣以待而且挖掘了不少土工防禦設施,他還是下令主動發起進攻。俄軍知道對手的騎兵頗爲驍勇,便製作了許多柵欄障礙,只留下幾個狹窄的通道。他們認爲這樣的話可以一定程度抵禦波軍的騎兵攻勢,事實證明......

主戰場是一片較爲寬闊的農田,柵欄和村莊橫亙其中。在茹凱夫斯基的命令下,聯邦最精銳的翼騎兵從那幾個狹窄的過道發起猛烈衝鋒。然而俄軍步兵有柵欄保護,翼騎兵部隊無法造成有效傷害,幾次衝鋒,只打的人困馬乏,雖然己方損失輕微,然而俄軍也沒有什麼損失。舒伊斯基觀察到波軍翼騎兵的疲憊,下令己方手槍騎兵(Reiter)部隊發起反擊,試圖使用“半迴旋戰術”(Caracole)戰術徹底擊垮翼騎兵。

筋疲力竭的翼騎兵發覺手槍騎兵朝自己衝來,沒有選擇撤退,而是立刻發起反衝鋒。雙方很快攪在一起打成了混戰。在混戰中,手槍騎兵掏出手槍正準備射擊,然而對面的翼騎兵也掏出了手槍......事實證明,舒伊斯基實在小看了翼騎兵,他們的肉搏能力絲毫不亞於恐怖的牆式衝鋒。手槍騎兵反擊不成,反被數量更少且更疲憊的翼騎兵打的一敗塗地,手槍騎兵的敗退引起了俄軍左翼的混亂,翼騎兵和波軍步兵趁勢掩殺過去,俄軍左翼頃刻崩潰,主力被迫撤至村子後方。

正所謂敵退我進,茹凱夫斯基立刻命令全軍推進,波軍左翼開始進攻俄軍右翼並將其成功壓制。而負責重新組織防守俄軍左翼的僱傭兵在波軍步兵火力和騎兵的進攻苦撐數小時,然後撤退至單獨的僱傭兵營地中固守。在重壓之下,瑞典人竟然當場反水加入了波軍一方......俄軍中軍在翼騎兵的反覆衝鋒下瀕臨潰散。

波軍完全掌控了戰場的主動權,他們包圍了僱傭兵和俄軍,但此時波軍也已經筋疲力竭,如果在全戰裏,那體力值就是紅色的了。茹凱夫斯基與被切割開的僱傭兵展開談判,後者表示掙錢要緊,犯不着把命都搭上,他們保證絕不再與波軍爲敵,然後獲准離開了。

與舒伊斯基的談判也很順利,他表示不想再打了,而波軍急需修整和休息,也無法繼續戰鬥,茹凱夫斯基便允許舒伊斯基率軍撤退。當然,俄軍營地裏的大量金銀珠寶和軍事輜重就別想帶走了,克盧申諾戰役宣告結束。此戰持續了五個小時,茹凱夫斯基率領不到七千人的軍隊向三萬五千處於防禦工事後的俄軍發起主動進攻,殲敵5,000,繳獲馬匹,珠寶,輜重無算,自身損失爲......400人,其中包括100位翼騎兵。

瓦西里四世的下臺

克盧申諾戰役的同日下午,舒茲科伊堡的俄軍向茹凱夫斯基投降。7日,消息傳至莫斯科,舉朝譁然。沙皇瓦西里四世召集了在首都十二家波耶的家主,勸說他們出兵共同抵抗波蘭人。會議上的瓦西里四世全然沒有了當年剛剛就任沙皇的意氣風發,他飽受痛風和抑鬱症的折磨,尊貴的全俄沙皇座立不安,時而嘆氣,意欲展露權威,又自知理虧,最後演變成哀求。而波耶們的回答就是兩個字:“不行。”

牆倒衆人推。

首先發難的是姆斯季斯拉夫斯基,他翻出舒伊斯基當年聯合戈東諾夫迫害他們父子的舊賬。前喀山總督伊凡·沃羅登斯基怒斥他大敵當前只想內鬥,前者憤而退席。菲奧多爾·戈利岑勸說大家要一致對外,話還沒說完,親波蘭派的安德烈·特魯別茨柯依表示反對,他支持聯邦王子瓦迪斯瓦夫入主俄國。會議後,幾位最有權勢的波耶聯合署名寄信給茹凱夫斯基,希望他不要在俄國多作殺戮,他們願意協助聯邦王室入主俄國,只要能維持秩序,他們願意承認一位波蘭沙皇。茹凱夫斯基一路收到大量投降書信,率軍謹慎的向莫斯科前進。

瓦西里四世統治的尾聲是俄國大動亂時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本就不被承認的莫斯科政府被徹底孤立,叛亂、自相殘殺、刺殺、謀殺、集體私刑,公報私仇,火併戕害的慘劇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自戈東諾夫王朝開始,鬱積在被統治階級的憤怒、不滿和怨恨,種種社會矛盾因爲戰敗而爆發出來。

隨後,以七位權勢最大的波耶爲主共同組建的“七波耶政府”(Seven Boyars)成立,他們強迫沙皇瓦西里四世退位,並強制將他剃度爲僧並送給了和平進入莫斯科的茹凱夫斯基。他隨即將舒伊斯基解送至華沙囚禁,在1611年10月29日的瑟姆議會上,舒伊斯基向西吉斯蒙德三世下跪以示效忠。一年後,他病逝於華沙附近的戈斯蒂寧城堡。1635年的波利亞諾夫卡條約之後,瓦西里的遺體終於返回莫斯科並在天使長大教堂安眠。

佔領莫斯科與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決定

七波耶政府舉行會議,商議新沙皇的人選。共有三位候選人,分別是德高望重的瓦西里·戈利岑公爵、菲拉列特主教的幼子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以及波蘭-立陶宛聯邦王國的王儲,15歲的瓦迪斯瓦夫公爵。我們都知道是瓦迪斯瓦夫獲勝了,爲什麼七波耶政府會選一個波蘭人當沙皇?原因有至少三點:

當時人們已經對波雅爾出身的沙皇失去了信心;有衆多俄國帶路黨支持波蘭人;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爲主的衆多大貴族只希望儘快推選一位沙皇穩定亂局,值此亂世,他們也不是很在意具體誰當沙皇了。

1610年9月21日,達成協議後,波立聯邦將領亞歷山大·根謝夫斯基率領約7,500軍隊入駐莫斯科城。七波耶政府則很隆重的派出了1200多人的外交隊伍前往華沙商討贏立新沙皇的事宜,其中不乏戈利岑公爵這樣的重量人物。

在這個歷史關口,聯邦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做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決策,他拒絕讓自己兒子就任俄國沙皇,尤其拒絕讓他信仰東正教和解除對斯摩棱斯克的圍攻。就在俄國使團錯愕之際,他還不顧外交禮節下令將俄國使團拘禁起來,足足拘了九年。他的這一舉動,徹底改變了俄國的命運。

那麼爲什麼西吉斯蒙德三世廢了那麼大力氣入侵俄國,眼見勝利果實到手又主動將其丟棄?這似乎非常不合邏輯。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首先瓦迪斯瓦夫才15歲,即便在軍隊的保護下去了莫斯科,保不齊就在某天莫名死掉,從俄國當時的情況看,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而且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自然反對自己兒子信仰東正教。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發動侵俄戰爭的真正目的——將自己推上沙皇之位,建立波·立·俄聯邦王國!

茹凱夫斯基聽聞消息後憤怒不已,他強烈反對國王這一出爾反爾的舉動。作爲在一線作戰且多次接觸俄國人的將領,他深知這一過分舉動必定會引起俄國人進一步的反波蘭情緒和更加團結一致對抗外敵,幾年的努力有可能會化作烏有,真到局勢崩盤的時候,別說你還想當沙皇,怕是已經吃到嘴裏的東西都要吐出來。西吉斯蒙德三世念他戰功卓著不予追究,但還是下令將茹凱夫斯基從俄國前線調回國內衛戍邊疆了。

此時莫斯科的局勢異常敏感和緊張,新任的莫斯科總督和前線總指揮切德凱維奇明顯感到氣氛不對。剛來的時候周圍的俄國人都對自己畢恭畢敬的,國王拒絕讓王子就任沙皇后,周圍許多人開始竊竊私語,現在態度已經非常冷淡了,他敏銳的意識到要出事,便加緊命令部隊加固城防,以備不測。

半年之後,1611年3月,一支浩浩蕩蕩的義勇軍便包圍了莫斯科城。

莫斯科圍城戰(1612.9.1~11.7)

自西吉斯蒙德三世拒絕接受莫斯科七波耶政府的投降條件後,莫斯科當局和切德凱維奇陷入到進退兩難的窘境中。七波耶政府的合法性跌入谷底,駐紮在莫斯科的切德凱維奇更是被視作可惡的入侵者。在緊張至極又無人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走的氣氛中,在一片黑暗混沌中,有一個人發出了第一聲吶喊,他就是格爾摩根牧首。他以東正教會之於俄羅斯民族的文化感召和歸屬感,號召俄國人民團結一致,俄國不會承認波蘭沙皇,也不承認瑞典沙皇(彼時瑞典向俄國反戈一擊),將所有侵略者趕出祖國!他隨即被波蘭人逮捕,但這更加激起了俄國人的憤怒。

1611年1月,梁贊公普羅科比·樑普諾夫和他的兄弟宣佈起兵,3月,下諾夫哥羅德市的一位普通商人庫茲馬·米寧·扎哈耶夫·蘇珂爾奇(Kuzma Minich Zakhariev-Sukhoruky),我們簡稱他爲庫扎馬·米寧。他是第一支農民義勇軍的主要組織者,在留裏克王朝支脈,貴族迪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Dmitry Mikhaylovich Pozharsky )的統帥下向莫斯科進軍。一起響應的還有這二位是日後成功趕走波蘭侵略者的俄羅斯民族英雄,他們的雕像現在還屹立在莫斯科紅場上。

1611年3月17日,義勇軍先頭部隊進入莫斯科。因爲城內波蘭軍隊只有寥寥幾千人,再加上城內百姓早已不再支持他們。切德卡維奇只能燒燬了外城的一些建築然後退守幾處相對堅固的據點,其中包括克里姆林宮。兩天後的3月19日正值俄國傳統節日復活節,莫斯科民衆按照節日慣例手捧十字架和聖像在莫斯科紅場上游行。切德卡維奇擔心有義勇軍混入其中準備發起進攻,所以突然衝出對手無寸鐵的羣衆發起攻擊。

7,000位無辜的莫斯科平民倒在了紅場前波蘭人的屠刀下。如果說之前還有俄國人對波蘭人抱有支持的話,復活節大屠殺後,波蘭人在俄國徹底變成了衆矢之的。屠殺過後,波蘭軍隊爲打擊義勇軍,在城中放了一把大火,義勇軍被迫撤出城外。但很快,普樑諾夫就率領數萬義勇軍主力抵達,並開始包圍莫斯科。但隨後的幾次進攻均被守城的波蘭軍擊退。

在圍城期間,義勇軍成立了臨時政府,還起草了臨時約法《誓約》。但誓約裏面一些關於哥薩克盜匪的內容激怒了同行的哥薩克軍隊,義勇軍爆發內訌,1611年7月,哥薩克人殺死了義勇軍領導人,第一次義勇軍就這麼分崩離析。

但這就好像陳勝吳廣起義一樣,有領頭羊帶頭示範,緊接着就會產生第二股浪潮,而且更爲浩大。應該說,現在的局勢對俄國人是很有利的,瑞典人在攻下諾夫哥羅德後就裹足不前,沒有對莫斯科產生軍事壓力。而西吉斯蒙德三世只派出了少量騎兵部隊作爲援軍前往莫斯科,這支部隊一路遭到俄國人和哥薩克人的截擊。反觀俄國,精於鼓勵士氣和組織才能的庫茲馬·米寧在下諾夫哥羅德籌集到市民三分之一財富的捐款,然後迅速集結起一支更加強大和富有紀律性的第二支義勇軍,其指揮官正是迪米特里·波扎爾斯基。

第二支義勇軍有堅定善戰的領導者,高漲的士氣和愛國情懷,嚴密有序的組織,還有更加精良的武器裝備。他們在1612年3月來到雅羅斯拉夫建立了全俄羅斯臨時政府,許多城市對他們報以支持和捐款,8月,第二支義勇軍兵圍莫斯科。9月1日,悶悶不樂的切德凱維奇率領數量不多的波蘭援軍抵達莫斯科郊外。

切德凱維奇作爲老練的政治家和指揮官,和茹凱夫斯基一樣,從一開始就反對西吉斯蒙德三世發起的對俄戰爭。他對國王的這一決定極其不滿,一度搞僵了和後者的關係。但沒辦法,作爲蓋特曼,他必須聽從國王的命令。雪上加霜的是,瑟姆議會對這場戰爭更加反感,直接斷了對前線軍隊的糧餉補給。本就人數不多的援軍,走到一半就爆發了譁變,不少士兵逃回了波蘭本土......

從上帝視角看,切德卡維奇消極乏力的進攻更像是一種應付和抗議。9月1日的戰鬥互有勝敗,雙方均損失了數千人。9月3日,他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克里姆林宮附近的狹窄街道上展開肉搏戰,打了一會兒他就下令撤退了,雙方損失數百人。波扎爾斯基隨後率領幾百名騎兵夜襲波軍,切德凱維奇受到不小損失,很快就撤退了。他的行動彷彿在對國王說:“別說我不服從命令啊,我打了,打不過,盡力了,天氣太冷,溜了溜了。”

當然了,切德凱維奇的撤退並不單單是因爲波蘭軍隊士氣低落以及他本人的消極應對,俄國義勇軍的英勇奮戰還是給了對手不小的打擊,但總體上莫斯科守城戰的失敗相比軍事原因,政治原因要佔更多的因素,我會在最後做詳細的總結。切德卡維奇率軍撤退後,義勇軍歡慶勝利。11月7日,克里姆林宮內的最後數千名波蘭軍隊吃光了最後的補給,於12月8日對義勇軍投降,莫斯科終於回到了俄國人手裏。

同年,西吉斯蒙德三世再次集結軍隊想要重新佔領莫斯科,然而此時不論是兩院議會、瑟姆還是施拉赫塔全都強烈反對他的決定。此時波瑞戰爭剛結束還沒幾年,利沃尼亞地區打得千瘡百孔,又適逢寒冷的冬季,頭腦正常的人都不願再爲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白白送死了。然而西吉斯蒙德三世還是集結了約5,000人,在最寒冷的12月份出發了。

他包圍了沃洛科拉姆斯克城(Volokolamsk),攻城方士氣低落,守城者頑強抵抗。茹凱夫斯基大病初癒又被命令帶領一支約1,000人的軍隊前往莫斯科偵察情況,波扎爾斯基親率6,000俄軍精銳對他發起猛攻,茹凱夫斯基竭力抵抗,不敵,被擊敗後攜殘部撤回。西吉斯蒙德三世這才罷休,悻悻而去。

(茹凱夫斯基在對俄戰爭中的表現無愧他成爲聯邦史上的頂級名將,親自指揮大小十幾場戰役全勝,且大多都是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以寡敵衆,唯一的敗績就是這裏。)(茹凱夫斯基和切德凱維奇在俄國已經竭盡全力。他們兩個身爲蓋特曼,即使很不情願,但也必須盡到軍人的職責。實際上侵俄的軍隊很早就被瑟姆停止供應補給和軍餉了,在很長時間裏,都是他們自掏腰包維持隨時譁變的軍隊。茹凱夫斯基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及戰爭的艱難,他深知一兩場戰術勝利改變不了總體的被動局面,侵俄戰爭必須儘早結束。)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加冕沙皇

國不可一日無君。趕走波蘭人後,下一任沙皇的競選被提上了日程。在1613年的縉紳會議上,幾百位來自社會各界的教士、波雅爾、貴族、市民甚至還有農民代表,以及波扎爾斯基和米寧都參與到下一任沙皇的投票中。有至少六人被提名,但最後被選舉爲沙皇的是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即位意味着俄國“大動亂時代”的結束,統治俄國長達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那麼,年輕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Mikhail Fyodorovich Romanov)憑什麼被推選上沙皇大位呢?一個詞概括——因禍得福。

然而,波俄戰爭還沒有結束。1613年,俄軍前去圍攻被波蘭人佔領的斯摩棱斯克城,然而經過長達4年的苦熬,直到戰爭結束他們也沒能奪回這座城堡。還有一個名叫利索夫斯基(Lisowczycy)的驃騎兵指揮官於1614年在俄國發起了多次襲擊和劫掠,他性格殘忍嗜血,精明狡猾,也非常有軍事天賦。其率領小股騎兵部隊在俄國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放縱部下肆意掠奪,強姦,謀殺和開戰其他暴行,他是一個瘋狂的傢伙,甚至還會掠奪祖國波立聯邦的土地。但畢竟他軍隊規模較小,雖然搞了很多破壞,沒有對大局產生影響。

另一個傢伙也在同年搞了不少破壞,他就是伊凡·扎魯茨基,可能大家把他忘了,他就是上一篇結尾,瑪琳娜·姆尼什克的丈夫......他率部趁亂佔領了阿斯特拉罕,準備在伊朗國王的庇護下獨立建國。然而無論是哥薩克還是伊朗國王還是本地居民都不支持他,他帶着老婆孩子躲在亞伊克河被逮住,之後被送往莫斯科處決。他死後,俄國國內基本實現了和平。

莫扎伊斯克戰役(1618.1-8)

收復莫斯科後,俄軍開始反攻,他們收復了大部分淪陷的地區,唯獨沒有攻下主要目標斯摩棱斯克。而西吉斯蒙德三世還是沒有放棄以他兒子瓦迪斯瓦夫的名義征服俄國的夢想,他命令23歲的瓦迪斯瓦夫公爵率軍東征,目標依然是莫斯科。於是,這段波俄戰爭時代最後一場大規模攻勢拉開了帷幕。

這場戰爭的理由是“合法的沙皇”瓦迪斯瓦夫去討伐“篡位者羅曼諾夫”,與瓦迪斯瓦夫一起出徵的還有老將切德卡維奇,包括哥薩克在內近兩萬人浩浩蕩蕩的再次踏進俄國的土地。初期他們沒有遇到有威脅的抵抗,甚至有不少地區望風而降,然而俄國人的戰略是收縮兵力,重點防禦關鍵地帶,在莫扎伊斯克(Mozhaysk)地區雙方爆發了激烈戰鬥。

俄軍指揮官鮑里斯·列科夫(Boris Lykov)也指揮近2萬人投入防禦作戰,這位老練的將領將幾個城鎮和修道院做了加固工作,並派兵固守。波軍不得不一個個硬啃這些小堡壘,連綿不斷的戰鬥一直持續到1618年夏季,戰事陷入僵局。8月,一個叛變的哥薩克告訴了俄軍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波軍想要圍困他們。莫斯科政府得到這份情報後不敢怠慢,命令前線立刻收縮兵力回防首都。

俄國人取得了戰略勝利,他們的頑強抵抗成功拖延了波軍的進攻鋒芒,爲莫斯科的防禦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這段經典臺詞以後還要在俄國大地上反覆,反覆上演)。波軍已經不可能爭取速勝,預期中反抗羅曼諾夫沙皇的叛亂也沒有發生,俄國上下一心對抗侵略者。更糟糕的是,因爲瑟姆和施拉赫塔不支持這場戰爭,所以前線軍餉又斷了......拖欠工資的後果是很糟糕的,許多士兵離開了隊伍,波軍只剩下約8,000人。

 圍攻莫斯科(1618)

波軍來到了僞迪米特里二世曾駐紮過的圖希諾村建立營地,10月2日,扎波羅熱哥薩克的援軍趕到了。扎波羅熱哥薩克蓋特曼佩德羅·科納謝維奇·薩黑達弛尼(Petro Konashevych-Sahaidachny),他以後也會有出場,我們簡稱他爲佩德羅,他帶來了約18,000哥薩克助戰。而莫斯科城的守軍僅有一萬人出頭。

然而,就在波軍準備攻城前夕,叒有人攜帶重要軍事情報叛逃了......兩名法國來的工程師偷偷溜到莫斯科城裏,把波軍準備進攻阿爾巴特門和特維爾門的重要機密大方的告訴了俄軍。波軍對此毫不知情,10月10日晚上,進攻開始了。這本來是一次突襲,但俄軍顯然做足了準備等波蘭人進攻,波軍攻城部隊被運抵此處的槍炮火力壓制,而哥薩克人看到俄軍火力兇猛,愣是不敢參戰,只剩波軍還在特維爾門前苦戰。

阿爾巴特門的情況好一點,即便面對準備充分的俄軍,波軍還是攻破木門入城了,但疲憊的波軍旋即遭到了幾百名日耳曼僱傭兵的攔截,隨着俄軍援軍抵達,這部分波軍被迫撤出了城市。特維爾門在付出慘重傷亡後也沒能攻下,這天的進攻完全失敗。戰後,雙方開始談判,這時,無論是聯邦還是俄國都不想也不能再繼續戰爭了。聯邦這邊在摩爾達維亞地區又與奧斯曼帝國爆發了武裝衝突,實際上摩爾達維亞大貴族戰爭還沒有結束。而俄國經歷“大動亂年代”,又是新朝建立國家百廢待興,也不能再打了。在這個情況下,雙方代表簽署了德烏利諾合約。

德烏利諾合約

1618年12月11日,波立聯邦與沙皇俄國的代表在莫斯科簽署德烏利諾合約,雖然波軍沒能攻下莫斯科,但這次軍事行動還是給俄國帶來了不少損失。最重要的是,俄國此時守城已是竭盡全力,不具備將波蘭人趕出俄國的能力,再加上邊境的許多要塞也早被聯邦和哥薩克佔領,莫斯科政府沒有能力討價還價。條約明文如下:

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薩的長子瓦迪斯瓦夫公爵放棄沙皇宣稱;沙皇俄國割讓斯摩棱斯克和切爾尼戈夫省等地給波立聯邦;雙方交換人質;雙方保持和平,不再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