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嘉慶年間英國使團朝見風波皇帝怒罷多名高官

嘉慶年間英國使團朝見風波皇帝怒罷多名高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早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和英國人打交道了。當時的清政府,面對日益增多的遠洋客商,首次建立了海關。也就是從那時候起,英國商人開始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嘉慶年間英國使團朝見風波皇帝怒罷多名高官

但是,由於路途遙遠、航海技術還相對落後等原因,英國商隊基本上一年也來不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關,英人始來互市,然不能每歲至)。直到三十一年後的雍正七年(1729年),英國商隊才頻繁往來於兩國,雙方纔“始通市不絕”。

乾隆七年(1742年)冬十一月,英國一支船隊在海上遭遇暴風雨,後飄至廣東沿海的澳門,當時的兩廣總督策楞,以友好的態度接納了這些不速之客,並且特意安排地方官給這些英國客商免費提供食物,並幫助他們修繕破損的船舶。直到人員和商船都休整完畢,才送他們上路。

從乾隆二十年起,英國商人開始大量出現在定海和寧波這些擁有海關的海港碼頭,當時的地方政府出於國內需求的需要,嚴禁英國商人大量購買中國的商品,限制對外貿易。

其後數年,英國商人數次請求其它地方政府允許他們通商,請求最後雖被同意,但在商品買賣的數量上,依舊嚴加限制。

爲了打開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英國國王也加入到了英國商人的隊伍之中——英國王國雅治,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時候,派遣使臣馬戛爾尼等,來到了大清王朝,以朝貢的名義請求在清朝的廣大沿海地區設立通商港口和在北京設立辦事處。

然而,乾隆皇帝對此的回答卻是相當的簡潔、明確——“不許”。



嘉慶七年至十三年,英國海軍數次出兵窺伺並侵佔澳門,英軍軍艦甚至都衝擊到了清軍海防的前沿陣地虎門和黃埔,但最終畏懼於清政府在經濟上對他們的制裁,才退出了澳門(嘉慶七年春三月,英人窺澳門,以兵船六泊雞頸洋,粵督吉慶宣諭回國,至六月始去。十三年秋九月,復謀襲澳門,以兵船護貨爲詞,總督吳熊光屢諭使去,不聽,遂據澳,復以兵船闖入虎門,進泊黃埔。命剿辦絕市,英人始於十月退師)。

嘉慶二十一年夏六月,英國國王第四次派使臣朝見——“遣其臣加拉威禮來粵東投書”,獻方物。

然而,由於當時雙方並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也沒有互設辦事機構,英國使團到達廣東後,需要由當地最高官員——兩廣總督,把使團到來的消息上報給嘉慶皇帝。

說來非常不巧的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蔣攸銛,正好不在辦公場所,前幾天剛剛離開廣東,前往京城彙報工作。

既然一把手不在家,客人來了也得有人招待。

於是,當時暫掌廣東大權的廣東巡撫董教增,答應接見這批英國使團。

然而,就在雙方會見之前,一件小事兒卻成爲了雙方爭執的焦點和難點——那就是英國使團晉見巡撫大人時的禮儀,是行中國自古以來番邦晉見督撫要員的跪拜大禮,還是行英國的脫帽、鞠躬的禮儀?

廣東巡撫董教增援自然是希望英國人能夠跪拜自己,但英國使團的團長加拉威禮卻怎麼也不肯接受。因爲英國人從來都沒有雙膝下跪的習慣,認爲這樣做是對人性的不尊重。

於是,在跪與不跪這件事情上,雙方爭論了好幾天。

最終,做爲主人的董教增,只好勉爲其難地同意了英國人的要求——“不得已許之”。

於是,就在那一天,駐守在廣東將軍、都統、以及海關監督齊坐一堂,一起接見了英國的使團。清朝方面自不用說,場面自然是非常的威嚴和隆重。

雙方見面後,作爲客人的英國使者加拉威禮,主動上前行禮,但也只是“免冠致敬”而已。一旁的翻譯解說完後,廣東巡撫董教增起身回禮,答應將盡快把他們的事情,上報給嘉慶皇帝。

當董教增的奏摺到達嘉慶皇帝手中的時候,英國進貢的貢使羅爾美都和副貢使馬禮遜,已經乘船來到了天津。

得知這一消息後,嘉慶皇帝當即命戶部尚書和世泰、工部尚書蘇楞額前往天津,去迎接使團的到來。然後,又命令長蘆鹽政廣惠,親自伴隨貢使來京。

經過一晝夜的顛簸,使團到達了北京郊外的圓明園。然而,由於水土不服,外加部分英國人從未受過如此的顛簸,以至於使團的主要負責人羅爾美都,竟然病倒了。

眼看馬上就要早朝了,但事情到了眼皮子底下,竟然發生了這樣的狀況,實在是讓戶部尚書和世泰心中非常焦急。

於是,他便打算讓副使馬禮遜前往朝見嘉慶皇帝。

然而,沒想到副使馬禮遜竟然是個非常較真的人。他表示自己是不會去的,原因並不是因爲自己是副手,而是自己朝見嘉慶皇帝所需要穿的衣服,在另外一輛車子上,自己不穿朝見的衣服,是絕對不會朝見皇帝的。

而此時另外那一輛馬車,則由於速度過慢,還尚在半路上,沒有跟上來。



這下好了,和世泰的腦袋當即就大了——這傢伙,你們這樣搞,讓我怎麼向皇帝交差啊!

然而,戶部尚書和世泰畢竟是在官場上混跡了幾十年的老油條,腦子一轉,一個自認爲不錯的辦法便想了出來。

當即,他趕緊來到宮中,告訴嘉慶皇帝,英國的兩位貢使都不幸病倒了。

既然兩位負責人都病了,那就不用朝見了,畢竟身體還是非常重要的。

就這樣,英國的貢使不僅沒有見到嘉慶皇帝,就連他們辛辛苦苦帶來的禮物,嘉慶皇帝也沒有收下,而且最後還竟然被長蘆鹽政廣惠半陪伴、半押解(伴押)地回到了廣東。

按理說,外國使團不遠萬里前來朝見,作爲禮儀之邦的大清皇帝,不僅應該好好接待他們,而且在使團回去的時候,還應該贈送禮物,以示天朝的恩惠和友好。

而嘉慶皇帝之所沒有這樣做,是有着他自己的原因的——原來,隨同廣東巡撫董教增的奏摺一起來到嘉慶皇帝手中的,還有英國貢使的國書。而當嘉慶皇帝看完國書上面的內容之後,當即臉色就大變,非常的生氣。因爲自古以來,番邦給中華皇帝的國書,內容都是卑躬屈膝、恭維致敬的,而英國的這份國書,竟然敢和自己稱兄道弟,和自己這個天朝上國的皇帝平起平坐了起來。

除此之外,嘉慶皇帝還疑惑一個問題——兩個使者都病倒,這簡直也太巧合了吧,這其中一定有故事,很有可能是英國人瞧不起自己。

嘉慶皇帝怨恨英國人的驕橫,當即就決定不與英國人交好。

然而,當羅爾美都等人離開京城之後,纔有人把事情的真相告訴給了嘉慶皇帝。直到這時,嘉慶帝才知道這件事情並非是貢使的罪過——人家使臣並沒有瞧不起自己,是自己的大臣從中作梗。

於是,嘉慶皇帝趕緊下了一道旨意,恢復了英國使團的一切優良待遇,他們的貢品自己不僅收下了,而且還回贈給了他們國王很多禮物。

當然,在英國使團離開之後,心中極爲憤怒的嘉慶帝,當即就降旨革除了戶部尚書和世泰、工部尚書蘇楞額和長蘆鹽政廣惠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