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伍子胥逃亡密聞:楚國漁翁爲伍子胥守密而自殺

伍子胥逃亡密聞:楚國漁翁爲伍子胥守密而自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一個好心的漁翁,當這個漁翁給予他幫助以後,伍子胥卻千叮嚀萬囑咐,要求人家不要暴露了行蹤。爲了不讓人懷疑,漁翁自沉江中而死。然而,有一個問題來了,只有漁翁和伍子胥兩個人的事情,後人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當然,這些不會是正史中的記載,不過是一些傳記中的文字。但是,傳記文字所記錄的東西不一定就沒有發生過,或者說,這種事情是可能發生的。基於這個原因,人們不禁要問,這個人自殺了,這祕密就能守得住嗎?爲了替他人保守祕密而選擇自殺,犯得上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嗎?所以,我們還得看一看,這件事情的背後,究竟還隱藏着什麼樣的難言之情。

伍子胥是在父兄被殺以後受到牽連選擇逃亡的,他的目的地是吳國。伍子胥本來是和太子建的兒子勝一起逃亡的,到了韶關,韶關的官兵要捉拿他們,伍子胥和勝只能各自逃跑,因爲是徒步,差一點兒不能脫身。來到江邊,江上有一個漁翁撐着船,知道伍子胥很着急,就渡伍子胥過江。過江之後,幫助他渡江的漁翁見他有飢餓之色,讓他在樹下等候,要去幫助伍子胥找點兒食物。漁翁一走,伍子胥起了疑心,於是藏到了蘆葦深處。沒有多久,漁翁帶着食物回來了,見樹下沒有人,就對着蘆葦叢中說:“蘆中人,蘆中人,你難道就不飢餓嗎?”這個漁翁非常聰明,他喊的是“蘆中人”,一連喊了好幾遍。當伍子胥從蘆葦中走了出來,漁翁就說:“我看見你面露飢餓之色,爲你去拿飯,爲什麼要猜疑呢?”伍子胥說:“性命本屬於天,現在屬於丈人,怎麼敢有猜疑呢?”吃過飯食,伍子胥解下百金之劍送給漁翁,說是此劍已經祖傳三代,上面刻有七星北斗,還有龍躍於淵,價值百金,以此答謝。漁翁說:“我聽說楚王已經下達了命令,擒獲伍子胥的人,可以得到糧食五萬石,得到楚國最高的爵位。我既然救了你,難道還貪圖這百金之劍嗎?”漁翁不但沒有要這把寶劍,還催促伍子胥趕緊離開。伍子胥於是問漁翁的姓名,以便日後報答。漁翁說:“現在情況緊急,兩個壞人相逢,我就是幫助你渡河的那個楚國壞人。兩賊相得,得行於沉默之中,爲什麼還要知道姓名呢?你是蘆中人,我是漁丈人,以後富貴了別忘記我就行了。”伍子胥答應了。伍子胥臨別時,不斷地囑咐漁翁將他吃剩的東西好生掩埋,不要泄露了行藏。漁夫答應了他。伍子胥行走數步,回頭再看,漁夫已經翻船自沉江中。

看這段文字,好像是在聽人講一段故事,所以正史中不會記載,只能是傳記文字。但傳記記載的東西同樣可以採信,因此,我們就此問一下,漁丈人自殺,僅僅是爲了守密嗎?

伍子胥逃亡密聞:楚國漁翁爲伍子胥守密而自殺

作爲一個人的身份,漁丈人的回答告訴伍子胥,你在我這兒已經不是祕密,你就是那個被通緝的人!作爲一種行爲,漁丈人已經用行動作出了回答,我出去那段時間,拿回來的是食物,並不是帶回來捉拿你的人!只不過伍子胥“惶惶如漏網之魚”,一時間滿腦子只是逃跑、逃跑,根本看不到想不到其他。但漁丈人不同,他既然知道這個人是伍子胥又要冒着極大的危險去救他,說明他是懷着同情心的。他可能不是爲了金錢、爵位的回報,卻可能爲着人間的那個正義,或者是一個普通士民的公道實現。如果這個正義和公道能夠得以實現,他會有一種內心的歡樂。同樣,當這種行爲不被人理解操守又不能被人相信的時候,他會有極度的失望。否則,僅僅是爲了保守祕密,他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協助伍子胥到達吳地。

失望是會殺死一個人的,因爲這時候漁丈人前後都存在着殺死他的危機。前面的伍子胥,反覆交代不要泄露了行藏,臨去又是一步三回頭,這說明他始終沒有放心,而要他放心的唯一辦法就是殺死這個人。也許漁丈人收下了七星寶劍伍子胥還能夠放心一點兒,但是情急之中他疏忽了一點,漁丈人收下這把寶劍,要麼是一件廢物,要麼是一個滅族的緣由。伍子胥的這把寶劍不僅僅是價值百金,它同時還是三代所傳之物,也就是說,這是貴族之家的東西,一個打漁之人如何得來?春秋時期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劍這種東西只有士這個階層以上的人才可以佩帶,一個打魚人要這個幹什麼?藏在家裏就是一個廢物。假如說拿出來換錢,賣給誰?需要劍、能買得起劍的人必定要問,你一個打魚的,哪來的這般貴重之物?假如官府追究起來,不是惹禍上身又是什麼?!惶恐之中的伍子胥可能想不到,關注着官府通告的漁丈人能夠想得到。後邊的危險更不用說,這漫漫江邊只有你一個打魚的,不是你放走了伍子胥還會有誰?如果這江中只有你一人一舟,捉不到伍子胥,殺了你就是對上司最好的交代。這兒離韶關不遠,追兵說到就到,這追兵不僅僅是伍子胥的危險,也是幫助伍子胥渡江漁丈人的危險。

漁丈人自知是活不成了,前面那個人潛行匿蹤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死,後邊如果來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來頂罪,這樣的態勢,他還能夠有個活路嗎?也許是爲了家人,他才選了這條道路。他死了,後邊的人不知道這兒有個渡江人,前邊的人一旦富貴,能不能回來尋找這兒曾經有一個爲他自殺的人?

我們只能說惶恐之中的伍子胥想不到那許多,因爲憑伍子胥的智慧和對人情世故的透視他不應該這樣做。楚平王要殺他們父子三人,開始只是囚禁了他父親一人,爲了斬草除根,才讓他的父親寫信召回他和哥哥伍尚,那理由是回來就放了你們的父親,不回來就殺死他。而伍子胥清楚地知道,他們兄弟回去,父親會死得更快。只有選擇逃亡,或許楚王還會有所顧忌。即便父親仍然還會死,也可以想方設法爲父報仇。這等清醒理智的伍子胥,怎麼就看不出漁丈人是在真心救他?所以只能用慌亂之中思維不清來替他打個圓場。

伍子胥這個人命運多舛,父子爲楚國盡心盡力,因爲遭遇讒言全家被殺。輔佐了兩代吳王,對吳國的貢獻居功至偉,最後卻被賜劍自殺,實在是讓人感到忿忿不平。他輔佐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又輔佐他打敗了強敵楚國,同時輔佐兩代吳王稱霸,其治國理政的能力令人稱道。然而,這個人總是讓人感覺身上有些異樣的東西,後世之人幾乎沒有人效法他。比如說那個靠耍嘴皮子謀取高位的蘇秦,人家還有個“頭懸樑、錐刺骨”故事可以激勵後人,伍子胥有什麼?像對待漁丈人這件事情,難道不是對他的人品產生了負面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