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解讀古代的耕耤禮:皇帝以身作則規勸百姓耕種

解讀古代的耕耤禮:皇帝以身作則規勸百姓耕種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認爲農業生產是農民的事情,但是在我國傳統社會,皇帝也耕田,皇后也採桑。這當然與我國曆來以農立國,強調“農爲邦本”有關。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到正月(孟春之月)就要選擇一個吉日,天子親自載着耒耜等農具,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到專門爲自己開闢出來的一塊土地(即耤田)上去耕種;而到了三月(季春之月),王后就要率領嬪妃命婦帶着農具親自去桑田採葉喂蠶。這就是耕耤禮和親蠶禮。這種儀式在我國曆代沿傳,到明清時期,相關規制更爲完善。今天的北京,還保存着明清時期舉行耕耤禮和親蠶禮的儀式建築,這就是位於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內的先農壇和位於北海公園內的先蠶壇。

耕耤禮是一套十分複雜的儀式過程。以清代爲例,耕耤禮通常在農曆二月或三月的吉亥日舉行。提前一個月相關機構就開始準備,確定從祀從耕人員,並請皇帝先到西苑豐澤園去演耕。耕耤前一天,皇帝要到紫禁城中和殿閱視谷種和農具,而後,這些谷種和農具就會盛放於龍亭中擡至先農壇,放到規定的地方。耕耤當天早晨,皇帝身穿祭服,乘坐龍輦,在法駕鹵簿的導引下,與陪祭文武官員同到先農壇,祭拜過先農神,更換服裝後,就到耤田上行躬耕禮。一時鼓樂齊鳴,禾詞歌起,兩名耆老牽黃牛,兩個農夫扶着犁,皇帝左手執耒,右手執鞭,行三推三返之禮。之後,從耕的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和九推九返禮,最後由順天府尹與大興、宛平縣令率農夫完成耤田的全部耕作,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穀雜糧。這些莊稼的收成,要在將來重要的祭祀儀式上使用。

解讀古代的耕耤禮:皇帝以身作則規勸百姓耕種

親蠶禮的儀式同樣複雜。根據清乾隆朝的規定,行親蠶禮要先祭祀先蠶神。祭先蠶於農歷三月份擇吉舉行,皇后和陪祀人員提前兩天就進行齋戒,屆時穿朝服到先蠶壇,祭先蠶神西陵氏,行六肅、三跪、三拜之禮。如果當時蠶已出生,次日就行躬桑禮,如蠶未出生,則等蠶生數日後再舉行。躬桑前,要確定從蠶採桑的人選,整治桑田,準備鉤筐。皇后要用金鉤,妃嬪銀鉤,均用黃筐;其他人則用鐵鉤朱筐。躬桑當天,皇后右手持鉤、左手持筐,率先採桑葉,其他人接着採,採時還要唱採桑歌。蠶婦將採下的桑葉切碎了餵給蠶吃。蠶結繭以後,由蠶婦選出好的獻給皇后,皇后再獻給皇帝、皇太后。之後再擇一個吉日,皇后與從桑人員到織室親自繅絲若干,染成朱綠玄黃等顏色,以供繡制祭服使用。可見,親蠶禮持續了從養蠶到織成布料的整體過程。

由皇帝參與的耕耤禮和皇后參與的親蠶禮,體現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特點,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縮影。它們以年度爲週期連續舉辦,既表達了重農尊祖、報本反始的感恩情懷和重農固本的思想,也爲國家最高統治者提供了一個時機,他們得以率先垂範,用自己的身體力行鼓勵天下百姓勤於耕織,從而起到勸課農桑的實際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