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淝水之戰的成語典故 淝水之戰的淝水在哪裏

淝水之戰的成語典故 淝水之戰的淝水在哪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公元383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一場戰爭,同時也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向南方東晉發起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將當時看似即將一統的局面推成了徹底的南北對峙時期。

淝水之戰與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局面相仿,都對於戰後一個世紀南北局勢產生了關鍵性影響。

那麼,淝水之戰前後南北雙方的局勢是怎樣的呢?

淝水之戰的發生又對南北局勢的走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前秦征服:淝水戰前的苻堅霸業

公元349年-公元352年,整個北方陷入後趙政權崩盤後的大混亂局面,除了曇花一現的冉魏,遼西地區的慕容燕政權在慕容儁的帶領下從燕王國升格爲燕帝國,並且遷都薊城,入主幽燕,最終吞併了後趙的統治重心——鄴城,實現了對關東地區(黃淮海平原)的局部統一;

氐人苻洪、苻健父子相繼努力回到關中地區,建立前秦政權,開始了前秦對於關中及其周邊地區的征服,併爲苻堅日後發動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

盤踞在今日呼包大同一帶的代王國、盤踞在河西走廊的前涼王國,則分別維持在拓跋氏與張氏自西晉末年以來的統治秩序治下,黃河流域進入燕、秦、涼、代並立的時期。

公元357年到公元367年的十年間,原本實力較弱的前秦在苻堅、王猛君臣的努力下,通過各種制度建設而蒸蒸日上,實力較強的前燕也因爲慕容恪的主政而維持着一定的軍政勢力。

而且,前燕在這十年間採取了對境內豪族的縱容政策,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較爲緩和。

前秦則因爲苻堅政變上位、得位不正而屢屢陷入宗室內耗之中,好在五公之亂並沒有引起多麼大的政治動盪,這纔沒讓前燕趁虛而入。

公元369年,慕容恪死後的前燕朝政歸慕容評掌管,慕容評的昏庸處置,不僅給了東晉桓溫進行第三次北伐的機會,使前燕不得不借助前秦的援兵方纔擊退桓溫,慕容評的猜忌,還造成了高級宗室將領慕容垂的出逃前秦,這就使得前秦徹底掌握了前燕政權的高層軍事機密與秦燕之間的基本部署。

公元370年,前秦滅燕,標誌着前秦統一之路的徹底開啓。

公元371年,前秦趁着前仇池國楊氏政權內訌,攻滅前仇池國,爲進兵漢中、巴蜀做好了準備;

公元373年,東晉梁州刺史楊亮進攻仇池,被秦軍反殺,王統、毛當二將分別率軍征服漢中與巴蜀;

公元374年,蜀人張育、楊光起兵反抗前秦,並向東晉稱藩,而巴獠酋帥張重、尹萬等亦參與,前秦鄧羌入蜀平定亂局,鞏固了前秦在巴蜀的統治;

公元376年,前秦西征河西走廊,消滅張天錫的前涼政權;

同年,前秦藉助匈奴鐵弗部劉衛辰的協助,大軍北上吞併鮮卑拓跋部的代國政權,至此完成對整個北方地區的統一,疆域直接與滅蜀以後的曹魏、滅吳以前的西晉相當。

那麼,與此同時的南方東晉政權,又在忙什麼呢?

桓溫興衰:淝水戰前的東晉政局

(庾)翼臨終,表以後任委息爰之。於時論者並以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歸,宜依翼所請,以安物情。充曰:“不然。……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

——《晉書·庾翼傳》

在公元349年至公元376年同期的南方,則經歷了門閥權臣桓溫專權的興起與緩和,是繼王敦之後,東晉門閥政治脆弱平衡的第二次被衝擊。

隨着入蜀滅成漢成就的達成,桓溫完成了東晉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領土擴張,威望急速上升,徹底成爲一個以荊州江陵爲核心,控制整個長江中上游的大軍閥。

建康朝廷雖然有意培植殷浩北伐,與桓溫分庭抗禮,奈何殷浩北伐失利,在公元354年被桓溫逼退,從此桓溫正式掌握東晉全局,雖然並不完全,卻也足以支撐起桓溫日後的三次北伐。

時桓溫既滅蜀,威勢轉振,朝廷憚之。簡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爲心膂,以抗於溫。 ——《晉書·殷浩傳》

公元354年、公元356年的兩次北伐是成功的,第一次打入關中,雖然沒有什麼成果卻也沒有什麼損失;第二次直接挫敗姚襄收復洛陽,雖然洛陽附近很快就得而復失,但兩次損失不大的北伐爲桓溫攢足了威望,給了桓溫學習曹操的資本。

桓溫在爵位、官位、軍銜、軍權、禮儀待遇等方面全面躍升,並在公元368年移鎮姑孰,桓溫的霸府離建康更近了一步。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桓溫的第二次北伐

公元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奈何遭遇秦燕聯軍而在枋頭失敗,使其威望受到阻遏,再加上謝安的機智阻遏,使得桓溫在公元373年去世之前無法再向前推進篡代,這才保住了東晉皇權與門閥政治。

再加上,桓溫子侄之中,暫時沒有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成年接班人(桓玄此時才4歲),桓氏的篡代之事就此暫停。

面對北方前秦逐漸取得的強勢地位,謝安也逐漸與桓衝取得了合作,荊揚之爭暫緩,東晉政局實現後桓溫時代的平衡。

秋七月己亥,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大司馬、揚州牧、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南郡公桓溫薨。 ——《晉書·孝武帝本紀》

驟然而止:淝水之戰的基本進程

北方經過苻堅、王猛的整合,走向一個遠超後趙、直逼西晉的準一統格局;南方則經過桓溫征伐與謝安的整合,剛剛在第二次大規模荊揚衝突中緩和了下來。

前秦對東晉的軍事壓力陡然劇增,東晉政權開始着手佈置防禦任務。

公元377年,就在北方苻堅完成“滅涼吞代”的第二年,東晉朝廷任命桓衝的兒子桓嗣爲江州刺史,任命王蘊爲徐州刺史主管江南,任命謝玄爲兗州刺史主管江北,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

淝水之戰的成語典故 淝水之戰的淝水在哪裏

  淝水之戰路線圖

桓衝爲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謝玄還在淮南江北招募南逃流民,選拔了劉牢之等名將,成立了在日後的淝水之戰與劉裕北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北府軍。

公元378年,秦軍與晉軍在襄陽持續了長達十個月的攻堅戰,襄陽晉軍守將朱序在抵禦苻丕所率秦軍的攻擊近一年後,在次年失利投降,襄陽城陷。

夏,四月,秦兵至沔北,梁州刺史朱序以秦無舟楫,不以爲虞。既而石越帥騎五千浮渡漢水,序惶駭,固守中城。越克其外郭,獲船百餘艘以濟餘軍。

長樂公丕督諸將攻中城。序母韓氏聞秦兵將至,自登城履行,至西北隅,以爲不固,帥百餘婢及城中女丁築邪城於其內。

及秦兵至,西北隅果潰,衆移守新城,襄陽人謂之夫人城,桓衝在上明,擁衆七萬,憚秦兵之強,不敢進。

丕欲急攻襄陽,苟萇曰:“吾衆十倍於敵,糗糧山積,但稍遷漢、沔之民於許、洛,塞其運道,絕其援兵,譬如網中之禽,何患不獲。而多殺將士,急求成功哉!”丕從之。

慕容垂拔南陽,執太守鄭裔,與丕會襄陽。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四》

公元379年,拿下襄陽的秦軍,由彭超率軍在彭城發動進攻,不料卻被謝玄所率北府兵四戰四勝,全部殲滅,這是謝玄所率新編北府軍的初露鋒芒,也爲四年後的淝水決戰積攢了實戰經驗。

公元383年,苻堅舉全國之力啓動親征,由符融、張蠔、慕容垂等將爲先鋒軍攻擊淮南方向,由裴元略自巴蜀順江而下攻擊荊州方向,苻堅本部與前秦領內各州兵力同步向前線開進。

起初戰役進展十分順利,先後攻克壽陽(今安徽壽縣)、鄖城(今湖北安陸)等要衝城池。

正當秦軍氣勢如虹地一路開進之時,在淝水河畔的秦軍主力卻在降將朱序與晉軍主帥謝玄的謀劃下,因爲一時的混亂而走向士氣崩潰。

再加上北府兵本身都是精兵,晉軍進一步的追擊徹底擊垮了發生動搖的秦軍。

淝水之戰概況

淝水

時間:公元383年8月。

地點:淝水河畔。

雙方統帥和兵力: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

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爲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前秦軍主力。

結果:東晉獲勝。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北方重新分裂。

重歸分裂:淝水戰後北方羣雄的再起

從370年滅燕到383年淝水戰敗,苻堅對於新徵服地區的統治時間最長也只有13年,最短則只有7年(河西走廊、雲中盛樂)。

這麼大的一片遠超前秦關隴本土的新徵服區域,根本就沒來得及建立長久而穩定的統治秩序。

再加上氐人人口基數少,分鎮四方的模式不僅無法在短期內奏效,更是極大地削弱了氐人的凝聚力。

前秦在關東、塞北、河西、巴蜀那短暫的統治時間,根本就來不及消化慕容鮮卑、拓跋鮮卑、匈奴鐵弗、河西鮮卑、盧水胡、羌人甚至仇池氐人的部落武裝與地方勢力,這就爲前秦的統治留下了潛在的隱患。

苻堅南征大軍基本上就是由漢胡各族構成,但苻堅並未完成對各族酋帥與民衆的有效整合,大軍雖然看似兵力強大,卻貌合神離、同牀異夢,苻堅本不該在完成內部整合之前便冒然南征。

在375年去世的王猛,在臨終之時其實已經道破了不能伐晉的兩大緣由,一則晉政權是華夏正統所在,擁有古人相當看重的大義名分;一則秦政權內部各族豪帥勢力並未根除,整合工作尚未完成。

淝水戰敗以及戰敗後前秦的快速崩潰,應證了王猛的忠言。

及疾篤,堅親臨省病,問以後事。猛曰:“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爲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爲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言終而死,時年五十一。 ——《晉書·卷一百一十四·載記第十四》

前秦伐晉,這就是把自己放到了華夏正統王朝的對立面。

秦政權治下的各族豪帥在淝水之戰擊潰秦軍主力後,便充分利用了這一點,拉攏本族部落武裝與地方漢人豪強形成割據勢力,討伐苻秦政權。

如此這般,前秦在370年-376年的六年間所消滅的各大勢力便紛紛恢復建國。

前燕宗室名將慕容垂在今日的黃淮海平原重建燕政權,史稱後燕

前燕宗室慕容泓、慕容衝、慕容永前赴後繼在今日的山西高原重建燕政權,史稱西燕

代國王子拓跋珪在今日的土默特川及大同盆地重建代政權,並自稱“魏”,史稱北魏

匈奴鐵弗部頭目赫連勃勃在今日的鄂爾多斯高原及河套地區西部創建夏政權,史稱胡夏

關中羌人頭目姚萇、姚興父子消滅前秦殘餘勢力並在關中平原創建秦政權,史稱後秦

隴西鮮卑乞伏部領袖乞伏國仁在今日的隴中高原創建秦政權,史稱西秦

前秦西征軍氐人領袖呂光在河西走廊創建涼政權,史稱後涼

以前秦爲界的十六國後半段就此開場,由於淝水戰後形成的這些政權大部分都是前秦征服前地方割據政權的復建或同名,所以大部分政權的“史稱”都加了一個“後”字。

隨着形勢的發展,由於後涼、後燕繼任君主無能,無法維持西方與東方的秩序,這才分別在立國十年後,被西涼、南涼、北涼、南燕、北燕所取代。

諸涼與諸燕最終都被北魏所吞併,歷史由此而進入南北朝時代。

急流勇退:淝水戰後門閥政治的謝幕

淝水之戰的功勳家族——謝氏、桓氏,作爲東晉門閥政治的後期代表,在淝水之戰後走上了兩條相反的道路。

兩大家族的領軍人物——桓衝與謝安,分別在公元384年、385年去世。

隨之而來的便是晉孝武帝司馬曜、會稽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相繼領導的皇權宗室擴張行動,他們爲東晉皇權的重振做出了最後一搏,卻也在事實上激化了皇權與門閥大族之間的矛盾,爲桓玄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從淝水戰後謝安隱退開始,以妥協平衡爲基本形態的東晉門閥政治已經終結,隨之而來的是各方勢力的激烈衝擊。

先是由孝武帝與會稽王展開了針對門閥勢力的皇權宗室擴張運動,而後便是由桓玄掀起的荊州坐大門閥篡權運動,上層之間的激烈鬥爭,終於激起了基層社會的反抗,盧循孫恩之亂同時爆發。

淝水之戰的成語典故 淝水之戰的淝水在哪裏 第2張

  淝水之戰戰後形勢圖

最終,掌握了新軍事力量的劉裕,最終憑藉北府軍這支新編精銳部隊,掃平了前述三方勢力,在新軍事力量與卓著武功的基礎上開創了劉宋新皇權,東晉也便由此走向終結,南朝就此拉開了帷幕。

本文轉載自全歷史